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林业   113篇
农学   131篇
基础科学   200篇
  276篇
综合类   619篇
农作物   62篇
水产渔业   99篇
畜牧兽医   107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猪用发酵床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新型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公害养猪技术,它可有效地解决猪生产中的粪便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猪的福利状况,利于猪只的生长和发育,其环保性和经济性明显优于集约化,规模化养猪方式.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发酵床的概念、分类和工艺流程,讨论了其技术要点和应用效果,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2.
海藻场的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SOM)是实现海藻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以枸杞岛北部海藻场为研究区域,围绕大型海藻周年生活史的幼苗生长、成熟茂盛和衰退凋亡3个阶段,于2014年7月凋亡期、2014年10月生长期和2015年5月茂盛期对海藻场的SOM进行样品采集,并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以C/N、δ~(13)C和δ~(15)N为指标分析了SOM的来源及变化。结果显示,1)7月、10月和翌年5月的SOM C/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9~6.6、6.0~6.9和5.4~6.2,可判定海藻场SOM是典型的海源性来源;2)7月不同水深的SOMδ~(13)C值空间变化明显,介于–20.3‰~–17.6‰,而10月和翌年5月都不显著,分别介于–22.3‰~–21.7‰和–21.4‰~–21.0‰;3)SOM的δ~(13)C值存在时间变化,而7月δ~(13)C值存在不同水深的空间变化;4)δ~(13)C、δ~(15)N和C/N之间的关系表明,7月SOM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和大型海藻的混合贡献,而10月和翌年5月SOM则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贡献;5)根据碳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计算得到,7月大型海藻对该海藻场SOM的平均贡献率最高可达53.71%;6)大型海藻产生的碎屑在SOM占比受波浪等海域动力环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3.
枸杞岛海藻场角蝾螺夏季摄食选择性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2013年夏季对枸杞岛海藻场螺类优势种角蝾螺进行了稳定同位素、摄食选择性、消化代谢物粒径等系列实验.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角蝾螺是牧食性生物,在藻场中的营养级为2.12,属初级消费者,底栖海藻是角蝾螺的主要食源,贡献率为94.5%;摄食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角蝾螺具有较宽的摄食选择,能够摄食海带、铜藻、粗枝软骨藻等1 1种大型藻类,其中铜藻及蜈蚣藻是枸杞岛潮下带的重要优势种;消化代谢物实验结果显示,角蝾螺的啃食作用能为藻场碎屑提供增量,角蝾螺对海藻场碎屑的增量为(0.016 ~0.094)g/d,经过啃食及消化作用产生的碎屑主要粒级为1Φ(> 250 μm).稳定同位素分析—摄食选择偏好实验—螺类消化代谢物粒径分析的系列研究表明,角蝾螺在枸杞岛海藻场的群落食物网中,可以起到连接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4.
净化育苗循环水生物流化床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战培荣 《水产学报》1998,22(4):328-333
比较了生物流化床与生物固定床的水净化特性,生物流化床氨氮负荷和硝化率提高3倍。用电子显微镜和营养琼脂培养法观察了流化床中生物粒子表面的细菌分布与生长情况,生物粒子表面生物膜丰富,均匀,生长繁殖快,活性好。在15万尾/m3的密度下,循环水培育鲤苗,15天体重达21.2mg,体长达12.58±0.94mm,成活率90%。  相似文献   
85.
为了提高绿洲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了啤酒大麦垄作沟灌栽培的产量效应及节水效果。结果表明,垄作栽培方式有较好的增产、节水、增温效应,与平作栽培相比,4、5月份5cm土层的温度分别提高1.27℃和1.39℃,垄作沟灌栽培啤酒大麦田间长势优于平作栽培,对土壤水分的消耗相对增大,水分对产量的贡献率提高,增产节水效果显著。在相同的灌溉定额下,垄作沟灌较平作栽培啤酒大麦千粒重增加2.10~5.37g,穗粒数增加0.7~7.2粒,产量增加480.5~1 983.6kg.hm-2,增幅6.86%~55.0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18%~35.40%,节水1 500m3.hm-2,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6.
新兴绿色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水生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维护和运行费用低,管理简便,处理效果好,可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回收资源和能源以及收获经济植物等优点,浮岛技术、人工湿地等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绿色技术,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相似文献   
87.
为科学合理地选用米粉专用早稻品种,以15份早籼稻品种为原料,采用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探讨供试水稻制备的鲜湿米粉的蒸煮品质、质构指标、感官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原料制备的鲜湿米粉的品质差异显著,以株两优4026及煜两优22为原料制作的鲜湿米粉品质较好,断条率和吐浆值低,硬度大,弹性好,咀嚼性强,黏附性低,感官评分较高,分别为78.2、79.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蒸煮品质、感官品质与质构品质各指标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吐浆值、断条率和黏附性为负向评价指标,硬度、弹性、咀嚼性、感官指标及评分为正向评价指标;结合聚类分析,将15个早籼稻品种制作的鲜湿米粉分为品质较优、品质一般和品质较差3大类,其中株两优4026和煜两优22适宜加工成高品质鲜湿米粉。  相似文献   
88.
彭玲  丛林  熊善柏  尹涛  尤娟  胡杨 《水产学报》2021,45(7):1151-1161
为了拓展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工艺,以鱼胶原肽和CaCl2为原料,以高能湿法球磨的方法制备了鱼胶原肽螯合钙,并采用FT-IR红外图谱、X-衍射、EDS能谱等技术手段对其理化特性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球磨时间从15 min延长到240 min,鱼胶原肽的平均粒径逐渐降低,ZETA电位绝对值、分子量和pH值逐渐增加,鱼胶原肽对钙的螯合率逐渐从74.21%增加到85.42%。鱼胶原肽螯合钙与鱼胶原肽的主体化学结构相似,但是球磨后鱼胶原肽的-COO-1 VAS吸收峰(1 643.89 cm~(-1))向短波数方向移动到1 540~1 555 cm~(-1),而-NH2的特征吸收峰(3 313.9 cm~(-1))向长波数方向移动到3 337.12~3 380.59 cm~(-1)。球磨后鱼胶原在2θ=20°处的特征宽吸收峰消失,而在2θ=26、28、48和58°处出现多个尖峰和弥散峰,表明其从无定形结构向兼具结晶和无定形结构转变。鱼胶原肽螯合钙中钙元素比例逐渐增加,证实鱼胶原肽对钙的螯合率增加。研究表明,高能湿法球磨可应用于鱼胶原肽螯合钙的制备,该方法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无污染和螯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9.
Abstract

Yield and kernel quality of rainfed maize as affected by N fertilizer has been generally evaluat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granular N sources at high rates.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estimate the response of maize yield and quality (kernel hardness—floating index, weight and test weight -, P uptake and protein) to foliar N application and preceding granular N. Data for this report were collected in 2014 and 2015 in a long-term experiment established in 2002 under permanent beds in a split plot arrangement. Main plot treatments were three foliar N rates (0, 4.5 and 9?kg ha?1) laid out on the top of four preceding granular N rates (0, 20, 40 and 60?kg ha?1) applied from 2002 to 2013 as subplots. Weather conditions were relatively wetter in 2014 than 2015. In 2014, test weight and floating index improved over that in 2015. Foliar application of 9?kg N ha?1 enhanced yield and protein. In 2014, yield response to preceding N rate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hereas in 2015 response was null. Kernel P uptake response to preceding N rates showed a differential reaction among foliar N rates; 9?kg ha?1 showed the greatest uptake. Kernel floating index was associated to kernel P uptake. Apparently, this relationship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Results suggest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9?kg N ha?1 to foliage of rainfed maize grown in permanent beds has the potential to substitute the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practice of granular N sources.  相似文献   
90.
汤沛  严军 《中国农机化》2012,(4):131-133
本文介绍了自励式缓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设计了自励式缓速器试验台的机械部分与控制部分,提出了试验方法,制定了试验台的测试项目。此试验台设计合理、便于操作,为检验自励式缓速器的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