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24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2篇
  66篇
综合类   247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422.
根瘤菌与固氮菌联合对毛叶苕子的促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前期筛选的具有优良固氮活性的巨大芽孢杆菌菌株N3和豌豆根瘤菌菌株Vic5,研究单一及复合接种对毛叶苕子的促生效果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不接菌处理CK,单一接种N3能显著提高毛叶苕子根瘤固氮酶活性,单一接种Vic5能显著提高毛叶苕子地上部生物量、结瘤数和根瘤固氮酶活性,Vic5处理下毛叶苕子地上部生物量、结瘤数、根瘤固氮酶活性及根系形态学指标包括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尖数较N3处理分别增加了72.55%、121.20%、47.22%、21.46%、50.48%、53.85%和47.42%。相比CK,接种N3处理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Vic5处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复合接菌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提高。接种N3能显著提高土壤固氮酶活性,接种Vic5能显著提高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固氮酶活性,复合接种处理下土壤基础呼吸强度最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土壤固氮酶活性最高,用乙炔还原法测得固氮酶活性为C2H4 53.77 nmol·g-1·h-1。综上所述,相比单一接种,复合接种自生固氮菌N3和豌豆根瘤菌Vic5表现出对毛叶苕子更优的促生作用和对土壤具有更好的改良作用,可为后期毛叶苕子专性生物菌肥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23.
赵树栋  李建宏 《草地学报》2021,29(9):1885-1891
为获得高原早熟禾(Poa alpigena L.)根际优良促生菌资源,从甘南草原采集高原早熟禾样品,从其根际分离筛选具有溶磷、固氮能力的促生菌株,研究其促生特性,并验证其对高原早熟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16S rRNA基因分析法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发现:共分离出32株具有促生作用的菌株,筛选出的5株优良菌株中溶解无机磷菌株有4株,溶有机磷菌株3株,固氮菌4株;5株菌株均具有分泌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的能力,分泌量在9.62~76.16 μg·mL-1之间;待测菌均能提高高原早熟禾幼苗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并能促进高原早熟禾幼苗的生长;分类地位鉴定结果表明5株菌中有2株枯草芽孢杆菌,1株蕈状芽孢杆菌,1株不动杆菌以及1株荧光假单胞菌。本研究为进一步的促生菌机理研究和功能微生物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24.
生物固氮研究中的蛋白质组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生物固氮为全球的植物提供75%的氮素,是生命科学中的重大课题。蛋白质组学新思想、新技术的引入,为固氮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综述主要介绍蛋白质组学在自生固氮菌、根瘤菌及其与豆科植物结瘤固氮中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概况,以助于在我国生物固氮研究中应用这一有力工具,推动和发展其基础和应用的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425.
試驗表示用幾種抗生放線菌與棉籽餅、豆餅等餅肥及土壤混和後作為拌種和溝施的材料在大田中施用時,對於棉花有防止缺苗、爛種、減輕黃萎病、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產量的效用,對於小麥有防除腥黑穗病,增加有效分蘗的效用,對於白菜、黃瓜的生長有刺激的作用。用抗生菌混和肥料的浸出液噴射到黃瓜的幼苗上,顯然可以促進生長、提高產量並減少後期霜霉病的為害程度,用以處理顛茄的母根,也能發生強烈的刺激作用。這些處理偶而也遇到不良的結果,因此對於在各種植物上應用抗生菌混和肥料的條件,尚須進行詳細的研究。  相似文献   
426.
以强筋冬小麦商优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氮肥-固氮菌肥处理,研究不同氮肥-固氮菌肥用量对强筋冬小麦产量、品质和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氮菌肥用量为150 kg/hm2、施氮量在165~240 kg/hm2时,小麦品质最佳,穗数、产量等参数均达到较理想状态,施氮过高或不施氮都会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施氮量在240kg/hm2时,湿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达到最优;施氮量在165 kg/hm2时,取得最大产量(9 060 kg/hm2),千粒质量达到峰值(47.7 g);不施氮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低,随着氮肥用量不断加大,残留在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也不断升高;随着氮肥的追加,在0~315 kg/hm2之间,氮素的盈余量一直增加,变化幅度较大,在31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对环境产生最大影响。生产实践中的施氮量可根据需要(侧重产量还是侧重质量)在这一范围内进行选择和取舍。推荐氮肥和菌肥施用量分别约为200、150 k...  相似文献   
427.
吴文钧 《新农业》2005,(9):30-31
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能获得肥料效应,而这种效应的产生,截生物生命活动起着关键作用,根据微生物供给作物营养元素不同分为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硅酸盐肥料、“5406”抗生菌肥料,光合菌肥料,以及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其中尤以复台微生物肥料应用最为广泛,复合微生物肥料含有两种以上有益微生物它们之间互不拮抗共同提高咋物一种或几种营养元素的供应水平。  相似文献   
428.
将含解氨阻遏作用的nufA基因,以及含吸氢酶基因(hup)嵌合质粒的固氮工程菌,接种水稻秧苗与稻田中。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比对照略有增长,改善了土壤中氮素供应状况;水稻分蘖期末土壤速效氮含量比对照有所增加;用15N稀释技术测定在盆钵接种稻株的固氮率(Ndfa%),证明了工程菌比野生菌产生较高的固氮率。成熟期水稻和固氮菌联合体系中的稻株含氮量及生物量增加了,单位面积中稻体的氮素含量提高了。遗传工程固氮菌有节肥增氮,改善水稻氮素营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9.
蔬菜作物根际促生菌分离筛选、鉴定及促生特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从4种蔬菜作物根际分离和筛选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并研究其促生特性,采用固氮、无机和有机磷培养基筛选根际促生菌株,对其促生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通过形态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对优良促生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4种蔬菜根际中共获得57株PGPR菌株,其中固氮菌24株,溶磷菌33株。筛选出的19株优良PGPR菌株的固氮酶活性在0.14~3 664.97 nmol C2H4·h~(-1)·mL~(-1)之间,以NCRS1菌株固氮酶活性最高;溶解无机磷菌株的溶磷量在36.99~362.60μg/mL之间,培养液p H为4.57~5.75,以NCRP2菌株溶磷量最大;溶解有机磷菌株的溶磷量在9.24~55.21μg/mL之间,培养液p H为6.24~7.75,以PPRS3菌株溶磷量最大;菌株分泌IAA量均小于3.36μg/mL;NCRP2菌株对小麦长蠕孢病菌Helminthosporium tritici-vulgaris、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 clerotiorum和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均有抑制作用。对19株优良PGPR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分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Advenella、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细杆菌属Microbacterium、芽胞杆菌属Bacillus。本研究筛选出的优良PGPR菌株,可为今后生物菌肥推广应用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430.
固氮菌在污泥中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观察了固氮菌在污水厂污泥和城市垃圾中的生长毓情况,探讨了利用这些污泥和垃圾作为生产微生物肥料的载体和基质,开辟了生产微生物肥料和处理污泥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