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8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0篇
综合类   266篇
农作物   6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研究不同树龄(8~42个月)油棕叶片N、P、K、Ca、Mg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树龄油棕树体5种元素含量始终保持N>K>Ca>Mg≥P的顺序,但各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其中N含量随着树龄的增大呈现双"S"的趋势,种植后在8个月N含量最高,在42个月时最低,18~30个月间的差异不显著;K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20个月时最大,之后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减少;P、Ca、Mg含量随树龄的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32.
刘立云 《中国种业》2013,(Z1):39-41
选取丹那拉变种(E.guineensis.var.tenera)的成龄树作为研究对象,在2007-2011年间,研究了油棕叶片铁、锰、铜、锌4种微量元素含量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发现油棕叶片铁含量明显受到季节性影响,冬、春季节含量明显高于夏、秋季节,周年的平均含量为129.05mg/kg,平均变化幅度为55.0mg/kg。油棕叶片锰含量明显受到季节性的影响,冬、春季节含量明显低于夏、秋季节,周年的平均含量为142.8mg/kg,平均变化幅度为25.7mg/kg。研究发现铁锰之间表现出相反的季性变化规律,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拮抗关系。油棕叶片的铜、锌含量,虽然也受到一定的季节性影响,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铜的周年平均含量为5.62mg/kg,变化幅度为1.23mg/kg,锌的周年平均含量为19.7mg/kg,变化幅度为2.1mg/kg。  相似文献   
33.
低温是限制油棕生长发育和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油棕在低温胁迫下生长特性、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生化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和解剖结构的变化,油棕抗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在油棕抗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旨在为油棕抗寒品种的选育及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9,(6):F0002-F0002
来自海南的一株油棕苗跨越大洋,在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成为海南与瓦努阿图绵延情谊的印记。5月30日,瓦努阿图总理夏洛特·萨尔维一行即将结束访问海南的行程时,他们收到了3份海南人民送上的礼物。其中被无菌封装的“热油4号”油棕新种质组培苗,不仅是15年来海南与瓦努阿图密切往来的见证,更寄托了海南与瓦努阿图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继续开展农业合作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35.
为开展油棕油脂代谢调控相关基因鉴定研究,以油棕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hytoene desaturase gene,PDS)作为报告基因,探索以病毒载体TRV为载体在油棕胚状体上应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的可能性,并对油棕胚状体VIGS体系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以EHA105为菌种、侵染菌液OD600=0.5、侵染时间5 min、乙酰丁香酮(AS)质量浓度20 mg/L、共培养48 h、侵染后培养时间为12 d能取得最佳的基因沉默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化后的VIGS体系对油棕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gene,DGAT)进行沉默,取得了预期的基因沉默效果。  相似文献   
36.
传统小型油棕果榨油设备采用果肉、果核混合压榨的出油方式,为防止压破果核影响油质而降低压力,造成不完全压榨,油渣含油高。为提高出油率,选用先分离果核再压榨果肉的工艺,为此设计研制了一种基于离心挤压的油棕果果核分离机,可将高温杀酵后从果穗脱离的果实进行高速离心捣碎并再次加热,降低物料粘度,使果肉更容易从分离栅栏挤出,达到果核分离目的。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不同种壳厚度油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为油棕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厚壳种BM8和无壳种L2T对288对SRAP引物组合进行筛选,从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稳定及多态性好的SRAP引物组合,利用其对46份不同种壳厚度的油棕种质材料进行多态性扩增,基于扩增结果,利用NTSYS 2.1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构建聚类图,利用POPGENE 1.32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从288对引物组合中共筛选出15对SRAP引物,利用其对46份油棕种质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30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3条,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2.2条,多态比率为60.4%.46份油棕种质材料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0982~1.3264,平均1.602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092~1.15976,平均1.480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572~0.1093,平均0.1937;I为0.0927~0.1648,平均0.3115.薄壳种油棕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无壳种油棕较接近,且二者均高于厚壳种油棕,说明薄壳种和无壳种油棕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厚壳种油棕.厚壳种油棕与无壳种油棕的遗传一致度最小(0.7728),但二者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2556).厚壳种油棕与薄壳种油棕间的遗传一致度最大,(0.8396),且二者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748).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时,46份供试油棕种质被分为4个类群,其中,厚壳种油棕种质材料均分布在第I类群,薄壳种油棕种质材料(除Eg14分布在第I类群外)和无壳种油棕种质材料均分布在II、III和IV类群.[结论]46份油棕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整体较丰富,其中薄壳种油棕和无壳种油棕的遗传多样性较厚壳种油棕丰富,二者可作为优良育种材料进行亲本选配,选育出高产油率的油棕新品种.  相似文献   
38.
在不同程度的人工干旱胁迫下,测定10个油棕品种的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SOD与POD酶活性等,并利用SAS8.1统计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油棕品种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初期(0~5 d),油棕各生理指标向着有利于适应抗旱的方向变化;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5~30 d)和胁迫程度的加剧(trt1~trt3),各指标反映出油棕植株受害;当胁迫达50 d时,各生理指标几乎都向着抗旱有利的方向转变,表明油棕对干旱有较强的耐受性;(2)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SOD酶活性是反映油棕干旱胁迫的最重要的生理指标,可作为油棕品种抗旱性评价的依据;(3)10个油棕品种的综合抗旱力排序为:RYL34>RYL39>RYL38>RYL32>RYL37>RYL31>RYL36>RYL40>RYL33>RYL35。  相似文献   
39.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产油植物,果实发育是形成产量的基础,但采收24 h后会出现酸败现象,严重影响棕榈油品质,目前对果肉发育和采后的游离脂肪酸代谢物合成差异的关键调控基因及途径尚未明确。本研究以油棕果实为实验材料,果实取自授粉后95 d(MS1)﹑125 d(MS2)、185 d(MS3)、采收后24 h(MS4)、采收后36h(MS5)5个时期。采用第二代高通量转录组学技术(RNA-Seq)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代谢组学技术(LC-MS/MS),对其发育和采后的果实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无籽种油棕在脂肪酸积累中后期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在油棕果实发育过程中,LACS4、LACS4-X1、FATA、FATB、KASⅠ、KASⅡ、SAD1在果肉中高表达且与果肉中油酸、亚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亚麻酸呈正相关关系,DGAT、PDAT在果肉中高表达且与上述6种脂肪酸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上述酶基因的表达可能对油棕果实脂肪酸的合成和累积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推测LACS4、LACS4-X1、FATA、FAT...  相似文献   
40.
在16、20、24、28、32℃5个温度梯度下,观察油棕象甲(Elaeidobius kamerunicus Faust)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组建油棕象甲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6~32℃温度范围内,油棕象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28℃时,油棕象甲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历期最短,存活率最高,产卵量最大。在16~32℃温度下,油棕象甲全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33.68、22.30、15.10、10.30和12.01 d。卵期、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预蛹期、蛹期、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13、13.38、11.59、10.97、4.56、9.84、10.96和13.38℃;有效积温分别为13.57、13.44、18.79、25.53、79.11、47.62、25.98和214.09日度。种群趋势指数(I)在16~32℃温度范围内均大于1,内禀增长率(rm)均大于0,这说明油棕象甲的种群呈增长趋势。油棕象甲在28℃时种群趋势指数和內禀增长率最高,分别为18.944 2和0.285 6;其次为24℃,其生长发育及其繁殖的最适温区为24~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