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44篇
农学   24篇
  8篇
综合类   246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姚安庆 《北方园艺》2012,(20):190-193
生物测定方法的科学性是决定除草剂新品种筛选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除草剂的生物活性是其吸收、传导以及与植物体内作用靶标发生反应等综合信息的最终表现。除草剂活体测定是唯一可包含上述全部信息的生物测定方法。现基于农药穿透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评价了除草剂主要生物测定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提出除草剂生物测定必须重视药剂的穿透生物学信息的表达,尤其是在高通量筛选过程中宜优先采用含土介质活体测定法。  相似文献   
52.
对12个酯酶型的16株白僵菌进行了毒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酯酶型株系对松毛虫的毒力差异显著,LT50可相差数倍;同一酯酶型株系经不同寄主转移后,其毒力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如从松灰象甲上分离出的不同酯酶型的2株白僵菌[MGS980404-21(酯酶型05),MGS980510-06(酯酶型06)]和人工释放的酯酶型02菌株Bb13毒力都很高,而从松灰象甲分离出的与释放菌株属同一酯酶型的另一个菌株MGS980507-34,毒力虽然很低,但却是林间最常见的流行菌株.上述结果理解为白僵菌在林间的宿存,尤其是它在松毛虫低虫口状态下能在林间长期宿存不绝的原因,以及对于从林间采集筛选高毒菌株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3.
昆虫病原线虫对大豆田八字地老虎幼虫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的4个品系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的3个品系,以滤纸为介质对八字地老虎三龄和五龄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以筛选出对八字地老虎寄生效果较好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及最佳防治龄期。生物测定结果表明,7个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均对八字地老虎三龄幼虫具有致病力,其中斯氏线虫Sc-2的致死速度最快,侵染24、36和72 h的校正死亡率一直高于其他线虫品系,96 h时校正死亡率达到100%。Sc-2侵染五龄幼虫24、36、72、96和120 h校正死亡率也一直高于其他线虫品系。可以看出Sc-2是对八字地老虎幼虫最敏感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但随着八字地老虎幼虫发育该线虫的致病力减弱,即Sc-2对五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低于三龄幼虫。八字地老虎蛹对昆虫病原线虫7个品系都不敏感,侵染后可促进蛹提前羽化。因此,田间防治八字地老虎时三龄幼虫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4.
为了揭示影响桑叶上农药残毒期的环境因子作用,减少养蚕中农药中毒的损失,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桑叶上农药残留的消解动态.选择40%辛硫磷乳油、20%灭多威乳油、40%毒死蜱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等3种类型的4种农药,对盆栽桑树喷药后分别进行光照和遮阴、土壤湿润和干旱处理,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3龄起蚕的死亡率,以死亡率曲线表示农药在桑叶上的毒性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4种供试农药残留毒性消解速率的影响均表现为光照湿润>光照干旱>遮阴湿润>遮阴干旱,桑叶光照和土壤湿润能够促进桑叶上农药毒性的消解.在遮阴条件下阿维菌素的毒性消解极慢,辛硫磷次之,而对灭多威和毒死蜱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5.
分别采用浸渍法和药膜法进行梨小食心虫卵和成虫的室内触杀试验,测定3种不同类型杀虫剂马拉硫磷、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菊酯对梨小食心虫卵和成虫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马拉硫磷和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最能显著降低梨小食心虫卵的孵化率,致死中浓度(LC_(50))为16.81μg/mL,马拉硫磷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218.17,561.52μg/mL;马拉硫磷对梨小食心虫成虫的致死效果最好,致死中浓度(LC_(50))为3.08μg/mL,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菊酯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30.78,23.52μg/mL。在梨小食心虫的化学防治中,卵期可以采用溴氰菊酯防治,成虫期可以采用马拉硫磷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6.
为探究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对蚜虫的生物活性影响及作用方式,以苏云金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thuringiensis)为目的菌株,以发酵产物为材料。利用5种不同浓度的菌液分别喷雾处理柳蚜,72h校正死亡率为29.74%~78.88%,其浓度与及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苏云金杆菌亚种发酵液和发酵液滤液处理柳蚜后,12~24h柳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力均被抑制,其抑制率分别为21.06%~38.11%和4.69%~36.79%,其中18h、24h对SOD比活力的抑制达显著水平(p<0.05)。发酵液和滤液处理组18h前对柳蚜过氧化氢酶(CAT)比活力的影响总体呈激活趋势,其中发酵液和滤液处理组分别在18h、12h对柳蚜CAT的激活率最高,其CAT比活力分别为对照的1.8890倍和2.9463倍。滤液处理组对柳蚜POD比活力总体呈激活作用,其激活率为14.78%~57.39%;发酵液处理组6h和18hPOD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其他时间点POD比活力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7.
用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stomosis)颗粒体病毒(Granulosis virus,简称GV)对杨扇舟蛾幼虫以胃毒方式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GV对杨扇舟蛾幼虫感染后的死亡率与病毒浓度呈正相关;1.58&#215;10 3、1.58&#215;10 4、1.58&#215;106、1.58&#215;10 6、1.58&#215;107、1.58&#215;108和1.58&#215;109 PIB &#183;mL-1等7种浓度GV接种分月扇舟蛾幼虫后死亡率分别为7.32%、22.85%、53.61%、67.44%、85.61%、93.19%和97.36%,致死中浓度为1.58&#215;105 PIB &#183;mL-1;接种1.58&#215;109、1.58&#215;108、1.58&#215;107、1.58&#215;106和1.58&#215;105 PIB &#183;mL-1等5种浓度感染幼虫,导致幼虫死亡率大于50%,幼虫致死中时分别为4.08、4.65、5.9、6.89和8.55d.  相似文献   
58.
腐霉枯萎病菌毒素在坪草抗病性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快速鉴定坪草的抗病性,本研究利用坪草腐霉枯萎病菌毒素对坪草进行了抗病性鉴定。根、茎抑制率试验表明,多年生黑麦草中英斯派对该毒素的敏感性最强,10倍液对其根、茎抑制率分别为46.3%和86.1%。而草地早熟禾的抗性最强,其中阔雅对该毒素的敏感性最低,10倍液对根、茎抑制率分别为5.5%和30.1%。活体、离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对腐霉病抗性最强,表现为1级,属于抗性品系,其次为高羊茅,为2~3级,匍匐剪股颖为3级,属于敏感品系,多年生黑麦草为3~4级,属于较敏感品系,综合评定阔雅和英斯派分别为抗病和感病品种。对抗、感品种进行防御酶类(SOD、POD、CAT)比活变化测定,结果显示,阔雅出现活性峰的时间要比英斯派早12~36 h,而且阔雅细胞内SOD、POD、CAT的比活分别比英斯派高38.8%,59.1%和89.5%。  相似文献   
59.
利用已克隆的3种Bt cry基因cry1Ca、cry1Ia、cry2Ab和1种野生菌株HD-73(cry1Ac)表达的4种Bt Cry杀虫晶体蛋白,对小菜蛾进行生物活性分析,并将Cry1Ac杀虫晶体蛋白分别与其它3种蛋白按1:1的比例组合,对小菜蛾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单独使用Cry1Ac的活性最高,LC50为2.39 μg/mL,Cry1Ac与Cry2Ab混合对小菜蛾的具有较高的毒力,LC50为48.91,高于其它组合.  相似文献   
60.
杀菌剂生物测定计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