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9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8篇
  30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聚和物驱水淹层复电阻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并且随着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广泛应用,储层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解释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复电阻率法(CR)是新型技术,它用于聚合物驱水淹层解释的基础是岩样的复电阻率频散特性实验。介绍了聚合物驱岩样复电阻率频散特性实验的原理、装置、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聚合物驱后水淹层岩样的复电阻率的虚部对含水饱和度更敏感,进一步研究得到虚部比值与含水饱和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用于聚合物驱后的水淹层解释。实际井资料解释结果与岩芯分析结果对比表明,用复电阻率虚部比值对聚合物驱水淹层进行定量解释是有效的,并分析了误差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2.
在大地电磁测深法(magnetotelluric method,MT)中,通常不考虑岩矿石产生的激发极化(induced polar-ization,IP)效应,电阻率被认为是一个与频率无关的电性实数,但实际上,地下介质会因为电化学的作用而产生IP效应,含IP效应的地层的电阻率不再是一个与频率无关的实数,而是一个与频率有关的复数.如果在正演模拟时用实电阻率表示地层电阻率,则计算的视电阻率和相位与实际情况不符,不符程度取决于极化程度.基于岩矿石IP效应的Dias新模型,研究了 IP效应对MT视电阻率和相位的影响,分别计算了不含IP效应和含IP效应的一维层状大地(均匀半空间、盖层、基底和中间层4种模型)的电磁响应,并对比分析了其差异.结果表明,利用MT进行勘探时,若工区内存在极化地层,则实测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包含了 IP效应的贡献,因此从MT资料中提取激电谱参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3.
土壤的真实电阻率与土壤的性质、含水量及温度有密切的联系,气象因素对土壤的含水量和温度有直接影响。为探讨气象因素对土壤电阻率的影响,研究降水量月变化与土壤电阻率变化的关系,本文在2个试验场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电阻率与各月降水量有较强的关联性,而降水量对土壤电阻率的影响大小与土壤是否突破含水量"临界值"有关,即在土壤含水量未饱和状态下,降水量越大,土壤电阻率越低,而在土壤含水量饱和状态下,降水量越大,则土壤电阻率越高。  相似文献   
74.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竹炭超微粉,并对其性能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与原颗粒竹炭相比,经球磨后的竹炭粒径明显减小,碘吸附值增加,体积电阻率下降。利用高能球磨法可制得微米级至亚微米级的不规则多边形竹炭超微粉。  相似文献   
75.
为克服埋地管道土壤腐蚀因素之间具有模糊性、随机性、交互性及传统方法预测精度较低等缺陷,以某现场埋地管道腐蚀埋片数据为基础,选择10个影响因素为输入参数,以外腐蚀速率为输出参数,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模型,对数据样本进行训练、验证、测试,建立外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并通过...  相似文献   
76.
北京地区浅层土壤电阻率测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电阻率是电力工程、地下轨道接地设计的重要电学参数,直接影响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大小、地网地面电位分布、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通过对变电站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中获得的测试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影响土壤电阻率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介绍了土壤电阻率的主要测试方法(四极电测深法、电测井法),以及两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对实际工程测试数据的对比,初步地分析了两种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7.
土壤层次的精确划分关系到土壤学相关研究结果的精确程度。为对田间尺度上层状土壤进行无损精细分层,采用电阻率成像技术,同时结合电阻率曲线纵向上的变化特征精细划分土壤层次,并将精细分层结果应用于层状土壤电阻率空间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电阻率曲线法对反演电阻率数据进行精细划分后,形成结果图能很好的满足研究过程中可视化呈现及精细化表达等需要;根据温纳四极反演电阻率曲线法将研究区内的剖面浅层土壤划分为5—13,13—24,24—50,50—70cm 4个层次;5—13cm(耕作层)电阻率值的变异系数最高(0.28),13—24cm(犁底层)平均电阻率值最低(17.35Ω·m)。研究成果可为土壤水文学和精准农业等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8.
79.
申纪伟  毛海涛  王正成  闫磊  唐鑫 《土壤学报》2019,56(5):1247-1258
电阻率法在土壤测试的精确性方面存在较多不足,而电极是影响精度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二极法。若能确定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程度及两电极间距离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将最大程度避免电极的干扰。基于米勒盒(Millersoil-box)测试模型,采用锌污染砂作为模拟土壤,以测试其交流电阻为例,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建立了新的串联导电模型,分析了电极接触与间距对电阻的影响,又通过COMSOL软件仿真进行核准和补充,量化了测试误差。结果表明:试验研究和数值仿真能够相互验证和补充,说明建立的导电测试模型是正确的。导电模型划分了导电正常段与受电极影响的过渡段串联,过渡段长度随接触程度的增大而减小;过渡段中电流流网的变化产生了收缩电阻,随接触程度的增大而减弱,但二者不受电极间距的影响。过渡段长度与电流偏离程度又可借助仿真得出的径向电流密度精确表达,进而从数值上得出过渡段与正常段电阻率的偏差情况。误差分析中,测试所得的综合电阻率随着接触程度的增大和电极间距的增加而逐渐接近正常电阻率。上述研究可有效分析出因电极接触与间距而引起的测试偏差,得出正常电阻率,为测试中完善电极布置与提高测试精度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0.
为了探明电流频率、干密度、含水率、金属离子含量等因素对电阻率的影响规律及对电阻率的敏感性,以广泛分布于三峡库区的非饱和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借助二电极法开展电阻率测试试验,并借助SPSS进一步分析电阻率与影响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紫色土的交流电阻率随电流频率、含水率、干密度、锌含量的增大而降低,且降低速度逐渐减缓,最后趋于稳定。紫色土的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数列都符合正态分布,即显著性均大于0.05。电流频率、锌含量与电阻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干密度、含水率和电阻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成果能反映出各因素对电阻率的影响程度,从而提高电阻率的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