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7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286篇
林业   1400篇
农学   262篇
基础科学   35篇
  155篇
综合类   3061篇
农作物   261篇
水产渔业   618篇
畜牧兽医   866篇
园艺   269篇
植物保护   86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88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85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442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230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59篇
  1993年   118篇
  1992年   157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35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掌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鹿(Cervus elaphus)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维护内蒙古贺兰山的生态平衡。于2017年11—12月,2018年4—6月、11—12月,2019年4—6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的马鹿进行调查,采用Distance R进行数据分析,估测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并对种群结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马鹿在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452(1678—3578)只,种群密度为3.705(2.539—5.048)只/km2,遇见率为1.943只/km。遇见率年际间变化不明显(F=0.12,P=0.986);混合群出现的次数最高,雄性群出现的次数最低,不同集群类型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群大小在不同季节的差异不显著(P=0.132);雌雄比在不同季节中没有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2.
种养结合,可延长产业链,提高土地的经济利用率;同时改善畜禽的日粮结构,降低饲养成本,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行种养结合,既降低成本又能增加收益,是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本文从种养结合的含义、意义作用、技术原理及种养结合模式分类等几方面综合论述了有关种养结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3.
不同类型茶园害虫和天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茶园的昆虫种群。结果表明,害虫种群为观光茶园纯茶园樱花茶园,个体数纯茶园观光茶园樱花茶园;天敌种群和个体数为观光茶园樱花茶园纯茶园。茶园林茶间作生态系统明显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4.
选择甘肃天祝县高原鼢鼠(Mospalax baileyi)2个地理位置不同的栖息地为研究区,以高原鼢鼠体重、胎数、妊娠率和种群密度作为其生物学特征指标,以2011~2013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度为环境因子,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个研究区域NDVI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了2011年和2013年雌性体重存在差异外,2个区域高原鼢鼠体重、妊娠率、平均胎数和种群密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个体重和平均胎数与NDVI呈负相关关系,妊娠率和种群密度与NDVI呈正相关关系;雄性个体重、胎数和种群密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关系,雌性个体重和妊娠率与年均温呈正相关关系;雄性个体重、妊娠率、胎数和种群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雌性个体重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但高原鼢鼠各生物学指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说明,高原鼢鼠体重、妊娠率、胎数和种群密度的变化与栖息地环境因子没有直接关系,生物学特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5.
桑粉虱(Pealius mori)是云南蚕区主要的桑树害虫之一。对滇南至滇西沿线3个蚕桑区7个采样点的桑粉虱种群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 DNA COⅠ)序列分析,应用Dna SP5.0、Arlequin3.1.1.1、Network4.6软件进行桑粉虱样本的单倍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分析。在35个样本的mt DNA COⅠ序列中,检测到23种单倍型,其中20种单倍型分别为7个种群独有;总群体的mt DNA COⅠ序列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66,各种群单倍型Hd介于0.700~1.000间;总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747 98,基因流(Nm)为0.17。AMOVA分子变异分析表明桑粉虱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种群内变异小于种群间变异;总群体及各种群间Tajima's D中性检验差异不显著,表明桑粉虱群体在近历史时期无群体扩张。构建的单倍型UPGMA聚类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显示,桑粉虱单倍型呈明显种群分布格局。依据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滇南至滇西沿线7个采样点的桑粉虱种群因遗传漂变产生了较大遗传分化;桑粉虱mt DNA COⅠ序列单倍型呈现明显的地理区域种群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6.
以梨瘿蚊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观察及田间统计方法,调查了梨瘿蚊的危害症状,梨瘿蚊卵、幼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及其产卵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系统研究了梨瘿蚊成虫种群和幼虫种群动态变化及梨园天敌昆虫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梨瘿蚊在湖北省梨产区1年发生3代,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时间周期较长,从2月下旬出土,一直持续到3月下旬羽化达到高峰,梨瘿蚊幼虫种群在1年中出现3次危害高峰,危害高峰在梨瘿蚊成虫羽化后20~30d后出现;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梨瘿蚊幼虫结茧化蛹,不再羽化;梨园中梨瘿蚊的天敌昆虫的种类主要包括草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食蚜蝇、蜘蛛和蚂蚁等。  相似文献   
107.
为明确60Co-γ亚不育剂量辐照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构建小菜蛾种群动态变化模型,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建立小菜蛾生命表获得种群特征参数、个体生理指标,预测亚不育剂量辐照对小菜蛾种群的影响。结果显示,亚不育剂量辐照组的羽化率显著高于完全不育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羽化率无性别差异,亚不育剂量辐照组F1代孵化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亚不育剂量辐照组种群各阶段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繁殖力生命指标低于空白对照组。小菜蛾亚不育剂量辐照组世代平均历期(19.90 d)、世代净生殖率(2.35)、周限增长率(1.04 d-1)、内禀增长率(0.04 d-1)均低于空白对照组,而种群加倍时间(16.16 d)高于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世代平均历期、每日单雌产卵量与产卵时间均长于亚不育剂量辐照组。辐照组与对照组种群生命表参数对比,表明亚不育剂量降低了小菜蛾种群世代数和幼虫期的个体存活率,使F1代雌虫个体数减少。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解不同生物药剂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短期防治效果,于2022年5月在若尔盖县针对重度退化鼠荒地开展了新贝奥、溴敌隆、杀它仗和鼠道难4种药剂的取食率、防治效果比较试验,以期为高原退化草地鼠类种群控制药剂选择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对4种药剂的短期取食率为鼠道难(100.0%)>杀它仗(98.3%)>新贝奥(77.0%)>溴敌隆(67.4%);(2)药剂灭洞率为溴敌隆(86.0%)>鼠道难(52.9%)>新贝奥(41.0%)>杀它仗(34.8%),溴敌隆短期防治效果最好,鼠道难和新贝奥次之。综合考虑生态安全,草地退化程度和鼠类种群现状,药剂适口性、作用机理及防治效果等因素,针对重度退化草地的应急防控可选用溴敌隆和鼠道难,但在施用溴敌隆药剂时需加强对非靶标哺乳动物的保护;针对中轻度退化草地开展长效常规防控时可选用新贝奥和杀它仗。  相似文献   
109.
 茎瘤芥菜病毒病是四川榨菜产区主要病害,流行年大面积平均病株率20%、高者达50%以上,年损失鲜菜头四成多,严重影响榨菜产量和品质.多年来由于产区大面积上病毒病原种群,组成和分布状况尚不清楚,阻碍抗病资源的发掘利用和抗病品种培育,为此,近年开展病原种群及其组成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110.
棘胫小囊树皮甲虫(Coleopterla:Scolytidae)是一种与树木或新鲜木材兰染真菌相关的昆虫。本研究用不同种的松树制备的圆木诱捕、采集棘胫小囊树皮甲虫,并对其种类进行了比较。自4月至7月,从Pinus.rigida和Pinus.korniensis诱捕圆木上收集昆虫,共获得了10种树皮甲虫,其中Hylurgops interstitialis是P.koraiensi上最常见的甲虫,而Tomicus piniperda则在P.rigida上最常见。5月是H.interstitialis出现的高峰期,T.piniperda出现的高峰期是在4月。在6月上旬,新的成虫自蛹中孵化而出。为了研究树皮甲虫的种群与树木兰染真菌分离获得的频率的相关性,采用选择性培养基自成虫、卵/幼虫和树皮甲虫的虫道分离真菌。研究发现在越冬成虫和虫道上兰染真菌出现的频率分别是100%和94%,但在孵化的卵或刚孵出的幼虫上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从兰染真菌分离出现的频率上看,收集的时间与树皮甲虫的种群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于4月20日可以首次观察到在虫道的下面出现变色现象,2周内,木材变色迅速增长,100%变色。对这些分离获得真菌进行鉴定,发现Leptographium spp出现频率高于Ophiostoma sp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