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0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林业   218篇
农学   197篇
基础科学   70篇
  77篇
综合类   781篇
农作物   139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331篇
园艺   129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为分析东北大豆种质资源的多胺含量及不同多胺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国家标准-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测定方法》(GB 5009.208-2008),对不同熟期的包括栽培、野生和半野生类型的78份东北大豆种质的4种多胺成分亚精胺、精胺、腐胺和尸胺组分含量进行测定,通过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因子与聚类分析,对大豆种质多胺组分含量进行表型鉴定及分析。结果表明:78份大豆种质的4种多胺组分含量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变异,腐胺、亚精胺与精胺组分的离散程度较高,特异含量种质较多。栽培类型中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9、1.09、1.32和1.74,表明调控亚精胺和精胺各组分的基因型和遗传变异较丰富。亚精胺含量为0.10~1.06 mg·kg~(-1),均值为0.53 mg·kg~(-1),变异系数18.45%,表明大豆品种间亚精胺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除野生类型与半野生类型大豆尸胺含量差异显著(P0.05)外,各种类型大豆种质中多胺组分含量相对较一致,类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亚精胺组分含量与精胺组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腐胺组分含量与多胺总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亚精胺和精胺两种成分之间遗传关系比较紧密。主成分分析发现,多胺组分中具有代表性的因子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聚类分析结果将66份栽培类型种质分为3类,类群2、3包含种质数量较少,其中大部分种质生育期为早熟类型。  相似文献   
112.
为了研究黄檀种子的表型性状和发芽特性及幼苗生长量在不同种源间的差异,选取湖南新宁、吉首,江西庐山,安徽皇甫山等4个种源地的黄檀种子作为研究材料,测定其种子的长、宽、千粒重等指标,并通过发芽试验,分析不同种源地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黄檀种子变异幅度为长8. 28~10. 63mm,宽4. 89~5. 16 mm,千粒重33. 11~52. 43 g。新宁种子最长,为10. 63 mm,千粒重最大,为52. 43 g;皇甫山种子最宽,为5. 16 mm;新宁种子发芽率最高,为68%;新宁幼苗株高最大,为7. 00 cm;新宁幼苗地径最大,为1. 67 mm。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种源间种子长、宽、千粒重有极显著差异;不同种源间种子的发芽率、幼苗株高、地径有极显著差异,且发芽率及幼苗生长量均与种子长、千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3.
利用筛选出的16对多态性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对36份产油量较好、观赏性较佳的牡丹材料进行多态性扫描,在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基础上,采用TASSEL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进行标记与25个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6对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到65条条带,每对引物所扩增出的条带变幅为2.00到8.00不等,平均每一个标记条带数为4.06;多态性信息含量(P_(I,C))为0.19~0.73,平均值为0.50;群体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3个亚群,分别包含9、15和12份试验材料;通过关联分析,发现3个SSR位点与单株种子产量、聚合蓇葖果数等9个性状极显著关联(P0.01)。研究表明:所选的36份牡丹种质资源群体的群体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适用于牡丹目标性状的关联分析。关联分析能够有效地找到与油用牡丹表型性状紧密连锁的SSR标记,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14.
文冠果种子产量低,这是制约其大力开发与利用的瓶颈。为给文冠果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文冠果资源评价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的160株文冠果单株的种子质量、结果个数、果实质量等21个性状指标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变异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的160株文冠果单株各性状指标间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单株结果个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82.98%;叶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8.7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种子质量与树高、地径、冠幅、果实纵径、种子长、单果种子质量、单株结果个数、单株果实质量、百果质量、百粒种子质量、叶长、叶宽、叶面积、果皮厚度、单果种子粒数及种子宽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21个性状指标中提取了7个主成分,即单果产量、单株产量、果实产量、叶形、种形、果形、树形这7个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74.693%;依据各主成分贡献率的大小,在育种中可选择单果种子质量大、单株结果个数多、单株果实质量大、叶长、种子长、果纵径长、冠幅大的单株作为优良高产植株。  相似文献   
115.
~(60)Coγ射线辐照扶芳藤枝条的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敖妍  潘青华 《核农学报》2008,22(3):271-275
用60Coγ射线辐照扶芳藤枝条,扦插苗平均分枝数与辐照剂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倾斜和匍匐生长的植株比例呈增加趋势。80 Gy处理有利于使植株的叶色在冬季仍保持绿色。V1代筛选出株高、平均节长、粗/长、叶形指数、叶面积以及枝条枯梢、分叉、叶序变化等性状的变异体。  相似文献   
116.
为探究籽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深度挖掘籽瓜优异种质应用潜力,采用相关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方法对100份籽瓜种质资源的21个农艺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7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53~1.65,14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10.41%~35.56%,各表型性状间具有遗传相关性。以欧氏距离为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00份籽瓜种质资源聚为5大类群,其中第Ⅴ类群具有高产特性,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提取前7个主成分,其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4.185%,可以作为籽瓜种质资源主要评价指标;籽瓜种质资源的综合得分范围为-2.78~2.86,依据综合得分排序,筛选出了3份优异籽瓜种质资源材料。本研究从多角度系统评价籽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可为后续籽瓜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及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7.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经济作物,盐碱作为大豆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形成负面调控,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为解析盐碱对大豆非生物胁迫遗传调控机制,帮助研究人员完成耐盐碱表型的精准鉴定,2022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在黑龙江省北部大豆主产区建立了首个大豆耐盐碱表型精准鉴定平台。利用大庆地区原位盐碱土,规划设计3个耐盐碱鉴定梯度池,设计高、中、低耐盐碱池的pH为10.2,9.2和8.2。在实验室混土比例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高、中、低耐盐碱池的混土比例,且混土后高、中、低耐盐碱池的pH变化幅度分别为10.14±0.07,9.22±0.19,8.13±0.07,测量值与预期理论观测值基本一致。上述结果表明通过科学混土建立的大豆耐盐碱表型鉴定池是科学可行的,可用于大豆耐盐碱种质筛选评价及耐盐碱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8.
水稻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其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是植物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植物基因型、表型和环境三者构成了遗传学研究的铁三角。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型的研究更加简单快速。然而表型研究严重滞后于基因型研究。目前传统的表型信息的获取存在所需劳动量巨大、成本高,所获取表型数据受人工主观因素影响大等诸多难题。高通量表型组学可无损、高通量、精准获取表型信息,对解决以上难题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对表型组学在水稻中的研究应用情况进行整理,为今后水稻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现代研究手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9.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最小距离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锥栗(Castanea henryi)15个优株无性系幼林期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16个性状在锥栗无性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范围为3.24%~31.96%,其中,叶面积等10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即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所有性状重复力在0.807及以上,最高达0.971,均受强遗传控制;根据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16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15个无性系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和归类,结合多重比较结果,初步筛选出YLZ 14、YLZ 26、YLZ 30、YLZ 70和YLZ Q等5个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表现优异的锥栗无性系,其具有叶面积和质量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高等特性,可作为进一步开展高产、优质等锥栗优良品系选育的主要素材。  相似文献   
120.
以甘肃省22个群体的226份实生农家类型核桃坚果为材料,对其表型12个质量性状和6个数量性状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其表型特征和变异特点,以期揭示甘肃省实生核桃表型特征及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测定的核桃实生群体坚果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5.95%~63.10%,平均为22.79%;群体遗传性状Simpson指数为0.109~0.749,Shannon-Wiener指数为0.110~2.268,说明甘肃省核桃坚果表型多样性比较丰富;18个坚果表型性状变异差异明显,平均变异系数为5.95%~63.10%,22个群体间的变异系数为18.18%~35.95%,群体间变异较小,说明群体内变异是甘肃省坚果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来源;UPGMA聚类结果显示,武都、康县、文县、西和、礼县、两当、宕昌、徽县、成县和舟曲聚为一类,凉州、红古、积石山、会宁、正宁、环县、合水、西峰、宁县、清水和秦州聚为一类,肃州单独聚为一类,聚类分析结果与地理距离或气候条件呈正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