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58篇
  免费   761篇
  国内免费   1476篇
林业   1363篇
农学   2427篇
基础科学   626篇
  2098篇
综合类   14715篇
农作物   1893篇
水产渔业   1090篇
畜牧兽医   5943篇
园艺   2484篇
植物保护   356篇
  2024年   215篇
  2023年   637篇
  2022年   748篇
  2021年   830篇
  2020年   706篇
  2019年   906篇
  2018年   478篇
  2017年   718篇
  2016年   807篇
  2015年   923篇
  2014年   1646篇
  2013年   1563篇
  2012年   2259篇
  2011年   2368篇
  2010年   2026篇
  2009年   2184篇
  2008年   2856篇
  2007年   1848篇
  2006年   1860篇
  2005年   1587篇
  2004年   860篇
  2003年   832篇
  2002年   610篇
  2001年   634篇
  2000年   423篇
  1999年   286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210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135篇
  1991年   220篇
  1990年   176篇
  1989年   219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11篇
  1956年   3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不同中微量及有益元素对小麦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中微量元素及有益元素对小麦生长和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硫酸钙、硫酸锰和氯化铜处理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而氯化镁、硫磺粉、硫酸铜、硫酸亚铁和硼酸处理却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在受Cd污染的土壤上施用不同中微量及有益元素肥料对土壤Cd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镁、锰、铁、硼砂、硅酸钠和亚硒酸钠处理降低小麦对Cd的吸收;而钙、铜、锌和硼酸处理增加了小麦对Cd的吸收,特别是氯化钙。中量及微量元素的盐酸盐比硫酸盐处理促进小麦对Cd的吸收;小麦秸秆中Cd的积累量远远大于籽粒。因此,建议在Cd污染的旱作土壤上要避免施用硫磺粉、硼酸、氯化钙、锌肥和铜肥;施用铁、锰、镁肥及硼砂、硅酸钠和亚硒酸钠对降低土壤Cd的活性有明显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992.
长期定位试验点土壤镉的吸附解吸及形态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长期定位监测网络5个农业生态实验站的表层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区域农田土壤对Cd的吸附解吸特性;同时,在研究长期定量施肥对封丘潮土和祁阳红壤Cd积累及其有效性影响的基础上,对不同施肥处理进行了土壤Cd形态分级。结果表明,5种农田土壤中,中厚黑土的吸附量较大,旱地红壤的吸附量较小,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CEC及土壤pH有关;长期施用化肥对封丘黄潮土和祁阳红壤Cd积累的作用不明显,长期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Cd的积累,但内源性有机肥(秸秆)使黄潮土Cd含量增加的幅度远低于外源性有机肥(猪粪)使红壤Cd含量增加的幅度,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Cd有"活化"作用。黄潮土和红壤中Cd的形态分配顺序均为:残渣态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但黄潮土中残渣态Cd的比例显著高于红壤中残渣态Cd的比例。化肥和有机肥均可影响Cd在黄潮土和红壤中的形态分配。  相似文献   
993.
土施纳米氧化锌对蚯蚓生理和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氧化锌(ZnO NPs)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风险,如细胞毒性、基因毒性等。在土壤环境中,ZnO NPs可能会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评估了ZnO NPs对蚯蚓生理以及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ZnO NPs对蚯蚓的生长发育影响不显著,但随着浓度的增加,蚯蚓的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变化,SOD呈现出增加的趋势,CAT和POD先降低再上升,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当ZnO NPs处理为1 000 mg·kg-1时,蚯蚓受到的氧化胁迫最大,MDA含量较对照增加了19.2%。对于黄瓜幼苗而言,ZnO NPs处理能够普遍增强植株氧化应激,除了SOD在1 000 mg·kg-1时受到抑制外,SOD、CAT、POD及MDA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蚯蚓的加入能显著促进幼苗生长,增加生物量、提高根系活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抑制ZnO NPs对植株造成的损伤。ZnO NPs处理为500mg·kg-1和1 000 mg·kg-1时,SOD分别较不加蚯蚓处理降低了76.7%、63.5%,MDA分别降低了28.6%、23.7%。在28 d培养周期中,蚯蚓对ZnO NPs响应较低,组织锌含量没有显著变化;黄瓜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锌含量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添加蚯蚓的处理降低了植株的锌含量,也反映了蚯蚓在系统中对胁迫条件下的黄瓜幼苗生长的调控和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94.
铁改性木本泥炭是一种新型环保有机类土壤调理剂,在稻田镉砷复合污染治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为研究铁改性木本泥炭对稻田镉砷同步钝化效果的稳定性,在珠三角地区开展了三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加铁改性木本泥炭可显著降低稻米镉砷含量,下降率分别达到了41.3% ~ 57.6%和40.1%~55.8%;;可显著促进水稻增产,水稻单季撒施2 250 kg/hm~2铁改性木本泥炭,水稻增产810 ~1 125 kg/hm~2,增产率为14.3% ~18.4%;土壤的有效态镉和有效态砷含量同步降低,下降率分别为25.8% ~ 46.4%和42.6%~ 56.1%。而单施木本泥炭仅对稻米镉的吸收积累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单施铁粉仅抑制了稻米砷的积累。此外,施加铁改性木本泥炭后,土壤pH提高了0.33 ~ 0.44个单位,有机质增加了2.1 ~ 3.3 g/kg,阳离子交换能力(CEC)提高了1.0~2.6 cmol/kg。这表明铁改性木本泥炭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比2016—2018三年(六季)铁改性木本泥炭修复稻田镉砷复合污染效果发现,3年间早稻稻米镉砷含量下降率、产量增幅的年际差异均较小,晚稻亦然,表明铁改性木本泥炭可以稳定地抑制稻米镉砷积累、提高稻米产量。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镉胁迫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利用AMF菌根技术减少稻米镉超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分别在无镉胁迫和1 mg/kg镉胁迫的水稻育秧土壤中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RI),以接种等量高温高压灭菌后的FM+RI菌剂为对照,30 d时测定这2种AMF对水稻秧苗根系的侵染率,并分析其对秧苗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镉含量的影响。【结果】在无镉胁迫的条件下,FM、RI对水稻秧苗根系的侵染率分别为33.4%和24.9%;与对照相比,FM和RI处理秧苗的株高分别增加8.6%和7.6%(P<0.05),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在1 mg/kg镉胁迫的条件下,FM、RI对根系的侵染率分别为25.1%和20.3%;与对照相比,FM和RI处理秧苗的株高分别增加26.5%和21.0%(P<0.05),生物量分别增加33.1%和18.6%(P<0.05),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16.1%和15.2%(P<0.05),根系镉含量分别增加186.2%和207.7%(P<0.05),地上部分镉含量分别减少40.2%和36.8%(P<0.05),镉转运系数均降低80.0%(P<0.05)。【结论】FM和RI能够显著促进镉胁迫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增强根系对镉的固定能力,减少镉从地下部分到地上部分的转运。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索不同覆膜材料对旱地农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五种覆膜处理(T1: 0.01 mm普通聚乙烯地膜, T2: 0.01 mm降解地膜, T3: 0.007 mm降解地膜, T4: 0.006 mm降解地膜, CK: 裸地),研究不同覆膜材料对土壤水热状况、养分含量、以及春玉米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的0~2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较其他处理高0.82~6.05℃,0~4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高于其他处理0.42%~ {4.44% }。在0~20 cm土层中,T2处理的土壤碳、氮含量及腐殖酸含量较其他处理高 {4.69%~ }59.24%。T1和T2处理下春玉米的产量指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并且T2处理的穗粗和穗粒数最高,秃尖率最低。研究表明,T2处理有助于改善旱地春玉米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可作为春玉米高产环保栽培的覆膜材料。  相似文献   
997.
采用不同割茎高度和割茎时间处理,观察各处理对潞党参产量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9月25日割茎保留地上部分20cm后,经过冬季养分积累,春季产量较秋季有所提高,4月30日达到最大产量,适宜春季采挖党参。从割茎高度来看,割茎保留60~80 cm地上部分时,产量达到最大,小区产量为164.75g,鲜根折合产量为274.5 kg·667 m-2。从割茎时间上看,在8月13日割茎小区产量达最大为164.75g。11月10日采挖党参时,浸出物含量达最大值为68.06%,较对照提升1.75%。  相似文献   
998.
以湖南省典型双季稻区的土壤-水稻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田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稻系统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个处理:翻耕+秸秆不还田(CT);翻耕+秸秆还田(CTS);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秸秆还田(NTS)。结果表明:NTS处理增加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粉粒的比例。NTS处理土壤总镉和离子交换态镉含量分别为(0.48±0.01)mg·kg~(-1)和(0.39±0.01)mg·kg~(-1),与CTS和RTS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CT处理。NTS处理早稻和晚稻糙米总镉含量分别高达(0.30±0.04)mg·kg~(-1)和(0.60±0.07)mg·kg~(-1),超过0.20 mg·kg~(-1)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2—2017),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稻糙米中总镉含量和土壤总镉、碳酸盐结合态镉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含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耕作强度越弱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越高,秸秆还田相对于不还田处理增加了镉的生物有效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通过影响土壤镉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水稻镉含量,免耕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和水稻糙米中的镉,带来了镉超标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明玉米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为富硒玉米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同一环境中48块样地土壤及其收获的玉米籽粒为材料,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及玉米的硒含量,分析玉米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土壤平均硒含量增加,玉米平均硒含量随之增加;玉米平均硒含量与土壤平均硒含量的比值为0.196 3~0.201 6,玉米对土壤硒的吸收稳定。【结论】玉米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具有正相关性,在发展富硒玉米时,选择硒含量较高土壤种植玉米,以保证玉米产品的高硒含量。  相似文献   
1000.
甘薯脱毒薯特性鉴定及亲本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几个品种,经多年多点鉴定结果表明,脱毒甘薯不同地点、品种、年份均表现增产,增产幅度为14.95%~91.61%。甘薯脱毒后干物质含量、抗病性则无明显变化。脱毒薯比非脱毒薯地上部生长旺盛,后期干物质积累优势突出。用脱毒苗作有性杂交亲本比对照结实率略高,植株开花性状、实生后代表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