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78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9篇
综合类   170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谢君魔芋染色体数目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农业大学魔芋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1)  相似文献   
102.
Phyllanthus hainanensis is a shrub that has been used in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It has great pharmaceutical potential for treating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and diabetes. As a prerequisite for propagation of this species on a large scale, hairy roots in P. hainanensis were induced using Rhizobium rhizogenes and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hairy root induction and growth evaluated. Seven factors were tested: (1) type of explant, (2) type of culture medium, (3) duration of pre-culture, (4) R. rhizogenes inoculum cell density, (5) duration of infection, (6) acetosyringone concentration in the culture medium, and (7) duration of incubation. The optimal protocol for hairy root induction and growth was: young shoots, pre-cultured in Y1 for 2 d, inoculated with R. rhizogenes broth with an OD600 of 0.6 for 20 min, and incubated for 3 d. Putative transgenic hairy roots were initially identified by morphology and then confirm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uccessful and optimal production of hairy roots is a critical prerequisite for industrial scale clonal propagation of P. hainanensis. Being able to cultivate the plant on a large scale will provide rapid and ready supply of the plant materials that can be used in herbal medicine and in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exploitation.  相似文献   
103.
从多元价值角度阐述了整合型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必要性。同时,采用文化因子分层分析法,对于淮安市沿里运河城区内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层分析,并以空间和时间条件分析入手,整合式地构建淮安市里运河遗产廊道,从而有效地论证了整合型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4.
以海南粗榧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考察了培养基、维生素、蔗糖浓度、pH值、接种量对海南粗榧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建立的影响,并利用HPLC技术检测海南粗榧悬浮细胞和培养基中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系培养的最适条件:MS为基本液体培养基、添加蔗糖35 g/L+VB1 10 mg/L、接种量6%、初始pH值5.5~7.0;发酵过程中每5d调节pH值至6.0,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细胞的生长呈“S”型曲线,细胞生长周期为30 d,产物含量在培养25 d时达到最大;细胞活力呈先急剧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5.
为了在贵州大面积推广种植艾纳香与大果木姜子,通过盆栽方式,研究大果木姜子浸提液对艾纳香化感作用,测定艾纳香的叶片相对含水量、生物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淀粉含量、根系活力、MDA、POD、SOD、CAT等活性变化,得出敏感指数与综合效应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大果木姜子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艾纳香抗氧化系统的3种酶活、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有机物质和根系活力都有一定程度改变,对植物的相对含水量和生物量造成影响,各物质在处理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化感作用为抑制,且随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因此在对艾纳香和大果木姜子的间作过程中要及时清理大果木姜子的凋落物以减弱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应用传统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对海南粗榧内生真菌BWL6007进行鉴定.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香蕉枯萎病菌、镰刀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为测试菌种,对海南粗榧内生真菌BWL6007在不同生长周期15d内的发酵液抗菌活性进行测定.然后,依次采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正丁醇对发酵液进行分部提取,再测定各部粗提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海南粗榧内生真菌BWL6007属于生赤壳属(Bionectria),是首次从海南粗榧中分离获得的生赤壳属内生真菌;其最佳发酵时间为11 d;发酵液乙酸乙酯部提取物的抗菌效果最佳,活性成分主要以中极性的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107.
杉松的生长和材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松是新发现的黄山松的一个变种,它的生长速度中等,树干通直而圆满,除抗劈强度及抗压强度略低于黄山松和马尾松外,其它均高于这两个树种。木材主要用作建筑、枕木、坑木、柱材、桶材、箱盒及家具。此外,尚可用作造船材、车辆用材、胶合板及木桨。  相似文献   
108.
以采自贵州黄平的贵州槭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形态特征以及不同激素处理、不同基质、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以此探索贵州槭种子萌发特性,并且期望能得到较为可行的储藏方式.结果表明:(1)贵州槭种子为翅果,种子纵径5.54 mm,横径3.14 mm,千粒重为18.4~25.9g,含水量14.12%,吸水增重率24.7%;(2)GA3能提高贵州械种子发芽率,GA3溶液最佳浸种浓度为200 mg/L;(3)低浓度6-BA溶液能提高贵州槭种子的发芽率,高浓度则对贵州槭种子发芽起抑制作用,最佳浸种浓度为5 mg/L;(4)细沙作发芽床的发芽率比滤纸作发芽床高出6%;(5)湿沙储藏是打破种子休眠、提高贵州槭种子萌发率的最佳储藏方式,其发芽率达41.33%,比储藏前发芽率高出16.6%.  相似文献   
109.
高黎贡山北段东坡公路迹地土壤种子库的植被,采用对不同海拔段(海拔3100m、2400m、2000m)土壤种子库,进行密度丰富度和物种组成的研究的方法。结果表明:1.东坡公路迹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及丰富度均大于对照组土样,2.在海拔2000m的土壤种子库物种最多,密度最大,最适宜于植物的生长,3.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种子库密度和丰富度均降低,4.土壤种子库中以草本植物占有很大的不利,其中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研究东坡公路迹地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密度和丰富度相一致,并且都在海拔2000m的调查区域。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se Yang et Li)是新传入新疆的危险性害虫,为减少其灾害损失,本文将梨木虱灾害发生的气象等级进行划分,并通过对库尔勒梨园实际调查和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寻找与梨木虱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建立梨木虱卵量等级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在2000-2002年和2010年,高温是抑制梨木虱生长发育的最主要气象因子;在0~22.5℃气温范围内其生长发育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22.5℃以上随温度升高而减缓,35℃以上时就呈现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用该模型对梨木虱发生灾害进行预测检验,效果良好,这为梨木虱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