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73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912篇
林业   1124篇
农学   1006篇
基础科学   1092篇
  1943篇
综合类   5486篇
农作物   876篇
水产渔业   153篇
畜牧兽医   1037篇
园艺   347篇
植物保护   449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371篇
  2019年   404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430篇
  2016年   502篇
  2015年   413篇
  2014年   729篇
  2013年   691篇
  2012年   1004篇
  2011年   1001篇
  2010年   765篇
  2009年   792篇
  2008年   676篇
  2007年   840篇
  2006年   715篇
  2005年   632篇
  2004年   504篇
  2003年   380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992.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3种转phyA2基因玉米C63、C83-1-7和C84-1-14对土壤有机磷的利用能力及玉米磷素营养状况。初步结果表明,转phyA2基因玉米能有效利用土壤有机磷,与阴性对照相比,转phyA2基因玉米生长发育状况更好,磷素积累量更多,可获得更高的生物量和子粒产量,转基因玉米C63、C83-1-7和C84-1-14单株磷积累量分别是阴性对照的7.8倍、1.6倍和2.5倍,单株子粒产量分别是阴性对照的5.5倍、1.5倍和2.1倍。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转phyA2基因玉米生长状况好于阴性对照。  相似文献   
993.
李非 《中国稻米》2014,20(5):65-67
以常规施肥方式为对照,通过对比3种氮肥施用比例应用效果,探索了适合辽北地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氮肥中基蘖肥和穗粒肥比例以6∶4较为合理,结合晒田能够有效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进而增加产量,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产量增加18.6%。  相似文献   
994.
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的水氮运筹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临优2069为材料,研究了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灌时间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冬前灌水时间的推迟,小麦总茎数、单株分蘖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11月25日冬灌的最高。在施氮量相同条件下,氮肥一次性底施(N10∶0)的拔节期总茎数、成穗数、产量、籽粒水分生产率和氮素吸收量、表观利用率高于氮肥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N7∶3)处理,冬前总茎数、单株分蘖数则相反。冬前灌水时间提前和氮肥一次性底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前期单株干重;冬前灌水时间推迟和后期追氮则有利于灌浆期穗部和总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山西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采取一次性底施,并于11月25日冬灌,可实现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995.
为了解水分和氮素调控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设置0、150和225kg N·hm-2 3个施氮水平以及不灌水(CK)、越冬期灌水80mm(WF)、越冬期灌水40mm(WS)、秸秆覆盖+越冬期灌水40mm(MWS)、秸秆覆盖+拔节期灌水40mm(MJS)和拔节期灌水40mm(JS)6个水分调控模式,比较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间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可增加冬小麦产量,施氮量150与225kg N·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水分调控模式中JS的产量最高,但与MJS差异不明显;水氮处理中,以施氮150kg N·hm-2条件下JS的产量最高。施氮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提高了速效氮、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不同水分调控模式中MJS改善耕层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以施氮150kg N·hm-2水平下MJS处理的综合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996.
以沈农9741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沈农9741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显著相关,氮、磷、钾肥施用量与垩白粒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氮肥施用量与粒宽和精米白度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7.
为探寻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下的适宜施氮量,在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与不覆盖条件下,分别设置75、150和225kg·hm-2三个施氮量,分析了休闲期覆盖配施氮肥对旱地小麦水氮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300cm土壤蓄水量,其中播种期土壤水分增加70~81mm,其蓄水保墒效果可延续至孕穗期,进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休闲期覆盖促进了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增加了植株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休闲期覆盖配施氮素150kg·hm-2时,蓄水、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氮素积累与转运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8.
为降低马铃薯晚疫病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的损失,采用正交设计考察药剂品种、施用剂量、防治时期、施药次数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都有防治效果,其中50%烯酰吗啉(150 g/667m2)的防治效果最好,为87.64%;其次是75%代森锰锌(150 g/667m2),防效为84.85%。  相似文献   
999.
农田过量施氮所引发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长期施氮后土壤无机氮水平状况及其对秸秆降解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2005~2018年)施氮肥(5个施氮水平:0(N0)、150(N1)、190(N2)、,230(N3)和270 (N4)kg ha-1 yr-1)的潮土为研究对象,开展短期(50天)的秸秆降解-土壤培育实验。培育期间监测秸秆碳的矿化、土壤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利用高通量测序测定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长期施氮后,土壤无机氮含量和秸秆碳的矿化率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不同长期施氮水平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呈现显著差异。网络分析揭示:秸秆降解过程中细菌群落内部物种间的共现模式随长期施氮水平发生改变,具体体现为长期高施氮水平下细菌群落彼此间的负相关得到了加强;同时,变形菌主导地位减弱、酸杆菌主导地位增强。综上,土壤无机氮含量、细菌群落结构及物种之间的关系随着长期施氮水平的不同发生了改变。本研究探究了长期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中无机氮的水平状况、秸秆降解状况以及秸秆降解过程中土壤细菌的生物特性,以期为秸秆还田和科学施氮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思路启示。  相似文献   
1000.
为明确施氮量和密度互作对盐碱滩涂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的影响,以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 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N0(0 kg·hm-2)、N210(210 kg·hm-2)、N255(255 kg·hm-2)、N300(300 kg·hm-2)、N345(345 kg·hm-2)、N390(390 kg·hm-2),2个移栽密度处理:D1(33.4 万穴·hm-2,12 cm×25 cm)、D2(27.8 万穴·hm-2,12 cm×30 cm),测定了水稻产量及品质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N300处理最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不同密度间比较,高密度处理的穗数和千粒重高于低密度处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呈相反趋势。施氮量与移栽密度组合中,以N300D1处理的产量最高,达7 978.83 kg·hm-2。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与营养品质,同时降低了外观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移栽密度的增加提高了稻米的营养品质,但降低了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综合分析认为,施氮量300 kg·hm-2和移栽密度33.4万穴·hm-2, 是盐碱滩涂水稻获得高产优质的栽培措施。本研究结果为盐碱滩涂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