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6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679篇
林业   1414篇
农学   364篇
基础科学   210篇
  2322篇
综合类   1959篇
农作物   207篇
水产渔业   229篇
畜牧兽医   663篇
园艺   161篇
植物保护   26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307篇
  2016年   435篇
  2015年   365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509篇
  2012年   516篇
  2011年   519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345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为了提升农林废弃物在储能领域的高附加值利用,该研究以杉木屑为原料,磷酸三聚氰胺为磷、氮源,基于冷冻NaOH/硫脲体系溶解木质原料中纤维素,通过一步热解制备氮、磷、硫共掺杂多孔炭,并考察活化温度、NaOH/杉木屑质量比和冷冻条件对多孔炭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 )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Brunauer-Emmett-Teller)研究多孔炭的表面结构和孔隙结构;采用循环伏安(CV,cyclic voltammetry)、恒流充放电(GCD,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和交流阻抗(EIS,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等测试手段表征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和NaOH/杉木屑质量比的增加,多孔炭的表面积、全孔孔容和比电容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冷冻条件和磷酸三聚氰胺的加入可以增加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和全孔孔容,提升电化学性能。当活化温度900 ℃,NaOH/杉木屑质量比为1.2时,制备的氮、磷、硫共掺杂多孔炭的比表面积为2 048 m2/g,全孔孔容为1.655 cm3/g,介孔率为99.7%,氮、磷、硫的含量为3.41%、0.29%、1.40%。三电极体系下、6 mol/L KOH电解液中,当电流密度0.5 A/g时,比电容可达261 F/g。用NPS-900-1.2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5 A/g电流密度条件下,比电容值为108 F/g,循环5 000次后库伦效率接近100%,电容保持率为92%。对称的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为248 W/kg时,能量密度可达17.2 Wh/kg。该研究为农林废弃物制备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
用单叶鲜重速测青贮玉米地上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得贤 《草业科学》1997,14(2):68-70
研究了苗期(4叶期)、拔节期和灌浆期的白马牙玉米每层叶鲜重与单地上生物量(鲜重或干重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按人上至下的顺序排叶序,则苗期的第2-3层叶、拔节期的第4层叶和灌浆期的第4-6层叶的叶鲜民相应生育时期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可分别用以快速估测该生育时期的单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93.
超/亚临界水条件下生物质和塑料的共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500 mL 间歇式高压反应釜,在超临界和亚临界水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生物质和塑料单独及共液化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水与木屑-聚乙烯的配比和反应压力对两者共液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共液化影响比较大.在 653 K,混合物的组成是对液化物产率影响最大的因素,生物质与塑料质量比为1 ∶ 4时油产率最高,可达到 60 %.生物质能降低塑料的降解温度,塑料为生物质供氢,两者在共液化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生物质和塑料共液化能够提高反应转化率,提高油产率,减缓反应条件的苛刻度.  相似文献   
94.
95.
为了探究饲用麦类作物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规律,2016-2018年在华北平原的河北衡水测定了黑麦、冬性饲用小黑麦、冬小麦、粮饲兼用型小黑麦、燕麦、青稞和春性饲用小黑麦7类麦类作物从拔节期至蜡熟期的生长发育进程、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黑麦、冬性饲用小黑麦、冬小麦和粮饲兼用型小黑麦一般在5月中下旬达到乳熟期,而燕麦、青稞和春性饲用小黑麦一般在6月上旬。7类麦类作物的平均生物量从拔节期的2.72×103 kg·hm-2增长到蜡熟期的10.19×103 kg·hm-2,其中冬性饲用小黑麦在各个生育期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P<0.05),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61.4%。7类麦类作物的粗蛋白含量随着生育期进程逐渐降低,淀粉含量逐渐升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开花期前逐渐升高,开花期后略有下降。采用Milk 2006综合评价7类麦类作物饲用品质显示,冬小麦从孕穗期后饲用品质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吨干物质产奶量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6.9%。综合生物量和饲用品质及生育期,冬性饲用小黑麦拔节期至蜡熟期hm2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6类麦类作物(P<0.05),较其他6类麦类作物平均提高46.3%,综合表现好,适于在华北平原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6.
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原实验区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设置7种氮添加梯度, 分别为CK(0 g N·m-2·a-1)、N1(5 g N·m-2·a-1)、N2(10 g N·m-2·a-1)、N3(15 g N·m-2·a-1)、N4(20 g N·m-2·a-1)、N5(25 g N·m-2·a-1)、N6(30 g N·m-2·a-1),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研究不同浓度梯度氮添加下不同草原类型区植被生物量、土壤碳氮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氮添加并未对3种草原类型地下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P<0.05),且本研究初步判断在N3添加时接近饱和阈值, 整体上氮添加使内蒙古草原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29.66%,较干旱的荒漠草原对氮添加的响应较为明显。施氮肥使草甸草原的根冠比显著降低(P<0.05),典型草原根冠比在N3处理下显著增加(P<0.05),但对荒漠草原影响不显著(P>0.05)。2)选择不同土层(0~10 cm、10~30 cm)分析氮添加对3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氮添加对草甸草原土壤碳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0~10 cm土层对施氮的响应更明显。3)施氮条件下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N、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均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C/N、年均温、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施肥的响应存在差异,这意味着草地恢复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养分的添加作用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97.
王琪  郑佳华  赵萌莉  张军 《草地学报》2022,30(5):1077-1085
为探讨增温对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恢复初期的影响,本研究以天然草地为对照,在不同退化程度的自然恢复草地上设置增温处理。增温一年后,在2021年8月测定增温处理下天然草地和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恢复初期植物的高度、密度和生物量,并计算重要值和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增温降低了天然草地和轻度退化草地的物种数;增温和退化的交互作用极显著降低群落地上生物量和C3植物生物量(P<0.01),增温显著增加了天然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了重度退化草地的地上生物量(P<0.05);增温和退化的交互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增温增加了天然草地的群落多样性,降低了退化草地的群落多样性;增温增强了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和不同功能群生物量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在未来全球持续变暖的趋势下,退化草地的初期恢复将变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98.
为分析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与多年生禾草混播3年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特征,筛选出修复效果最好的混播比例,本研究采用比色和氯仿熏蒸的方法分别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以藏沙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hum)不同比例混播为处理,分别为T1(4∶1∶2),T2(4∶2∶1)和T3(5∶1∶1),同时以未修复沙化草地为对照(CK),并与天然草地(NG)作比较。结果表明:与CK相比,3个比例混播处理均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以T3处理的效果最好。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速效钾和全氮呈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有效磷、碱解氮和含水量呈正相关。因此,灌草混播时,适当增加灌木的占比有利于土壤养分及生物学特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
本文对所收集的5簇11属15种竹果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其结果为: Ⅰ.从测定的15个种的竹果来看,均含有18种蛋白质水解的氨基酸,其中均以谷氨酸的含量为最高,其余各种氨基酸的含量比例各不相同。Ⅱ.氨基酸总量各种之间差别很大,含量最高的是冷箭竹为18.4448g/100g,最低的是巴山木竹6.33g/100g。Ⅲ.不同类型竹果的氨基酸总含量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而同类型中不同种之间的差别较大。Ⅳ.各种氨基酸在不同的属之间所含的量和比例不同,但在同一属里,含量和比例具有比较明显一致的曲线峰。Ⅴ.各属种之间,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含量比例相当接近。Ⅵ.竹果与笋体所含氨基酸在种类上大体相同,而在含量上无论是各分量或总量,竹果都大大超过了笋体。氨基酸含量的多少,对于竹类种子的萌发、生长、抗性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一内容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竹类各属种之间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红藤苗木施肥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 Hance)是我国主要商品藤种之一,目前已在广东、海南和福建等省推广人工栽培。红藤苗木培育周期长,从播种到成苗出圃约需一年时间,而壮苗技术是推广人工栽培的关键。为了研究红藤壮苗培育技术,在取得藤苗光照试验和矿质营养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安排了苗木施肥试验,以探求红藤苗木最适施肥量,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