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1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259篇
林业   109篇
农学   384篇
基础科学   16篇
  61篇
综合类   1036篇
农作物   479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07篇
植物保护   75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针对番茄芽枯病发生现状,在阐述该病害表现症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发病特点及原因,包括水分供应不足、高温引起水分失衡、高温烫伤及微量元素不足等,并从培养无病壮苗、定植管理、水分管理、蹲苗及中午通风遮阳等方面论述了番茄芽枯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2.
于1998~2004年对采自浙江、江苏、福建和云南省的756份稻株和稻种样本进行了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分离、鉴定研究。被分离的1015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及部分细菌学特征(革兰氏染色、KMB培养基上的荧光色素及芽孢的染色镜检等)测定后,选出代表菌株74个连同5个对照菌株用Biolog及脂肪酸分析法(FAME)进行测试, 鉴定出Bacillus属5个种及其他3属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具有很好的纹枯病和恶苗病拮抗能力,但来自短小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的极少数菌株在条件适宜时能与其他病原菌一起引起水稻褐斑,从这些种筛选生防菌株时应充分考虑其风险。  相似文献   
73.
含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水稻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的亲本材料CBB23进行回交转育和农艺性状改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检测目的基因,快速获得了12份具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稳定材料。采用白叶枯病菌株的专化强毒菌系P6对该12份材料进行室内接种鉴定,筛选出1份高抗白叶枯病的抗性新恢复系材料。应用3个不同的不育系对该恢复系进行测交,结果表明该恢复系具有良好的恢复性及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74.
为了解不同芦笋种质对茎枯病的抗性差异,采用孢子喷雾法对其幼苗进行喷雾后48 h保湿处理,7 d后统计分析各种质的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结果表明:野生型大理天门冬和B7/TX-4病情指数均为0,为免疫种质;井冈701、TC山东、井冈全雄(2)、B4-a/B20-a(紫)、B19-c(H)、B2-a/SD、B3/TX-6,病情指数均小于20,为中抗种质;太平洋2000病情指数为81.25,为感病种质。  相似文献   
75.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的防效,分别检测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的室内毒力,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别检测、分析了6种杀菌剂施药1次和2次在麦穗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的防效。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度表现为咪鲜胺>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6种杀菌剂在麦穗中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50%咪鲜胺WP、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81 5、3.094 4、2.365 7、3.026 8、3.209 0和3.136 4 d,施药2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44 7、3.332 4、2.529 7、3.397 8、3.300 7和3.179 6 d。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85.96%和94.88%,DON防效分别为81.43%和88.91%。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和50%咪鲜胺WP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1.48%~73.62%和75.33%~86.15%,DON防效分别为53.88%~69.70%和60.09%~79.45%。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3.76%和50.47%,DON防效分别为41.03%和-28.95%;施药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79.51%和61.10%,DON防效分别为52.75%和-18.08%。综上所述,氟唑菌酰羟胺对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最佳,而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不突出,甚至增加毒素污染。  相似文献   
76.
规模化稻鸭生产对早稻病虫害变化规律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病虫害的消长变化规律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I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平均虫量较水稻单一种植(CK)分别下降54.4%,48.8%,73.6%和96.1%,纹枯病和稻瘟病病株率分别降低78.9%和48.5%;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C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量分别下降18.2%,9.5%,7.0%和0.82%,纹枯病病株率降低35.5%,稻瘟病病株率升高8.0%。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稻飞虱和二化螟对水稻危害株率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分别降低52.9%和6.9%。试验还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虫峰迟现,持续危害时间短;纹枯病蔓延危害期缩短10~14d;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空壳率降低,产量最高。规模稻鸭生态种养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和水稻单一种植分别增收1024.32,1370.61元/hm2,增幅44.47%和70.03%。因此,规模稻鸭生态种养可以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生态控制,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于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Resistance of forty-one homozygous rice lines transformed with chitinase gene (RC24) and β-1,3 -glucanse gene β-1,3-Glu) to sheath blight was analyzed by inoculation. Among different lines, the resistanc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by cluster analysis. The lines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resistant, moderately resistant, moderately susceptible and susceptible types, while 92.1% of which belonging to moderately resistant or moderately susceptible type. For different resistant or susceptible lines, the resistance to rice sheath blight was remarkable correlated with the chitinase activity of transgenic lines except resistant type lines, in which enzyme activity coded by target gene was lower than moderately resistant type. The chitinase activity of transgenic lines tested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oculation or different organs of the same plant was uniform,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chitinase gene was constitutive in nature. Check varieties chitinase activity would change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oculation and reach a peak at sometime, but it had no difference at various pans of the same plant.  相似文献   
78.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鉴定进展及其利用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44  
章琦 《中国水稻科学》2005,19(5):453-459
 1982~1987年,日本热带农业研究中心(TARC)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合作采取统一研究方案,创建了国际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别系统。统一了命名,删去了重复(包括与Xa3相同的Xa4b、Xa6和xa9)。截至2005年6月,经国际注册确认和期刊报道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共30个,其中 Xa22(t)、Xa26(t)、xa26(t)、Xa27(t)、xa28(t)、Xa29(t)和3个Xa25(t)为暂定名基因,有待订正。在30个基因中,21个为显性基因(Xa),9个为隐性基因(xa);13个表现全生育期抗性,15个为成株期抗性,Xa21和Xa25(t) (O. minuta)两个基因在分蘖后期表达抗性。已被定位的抗性基因有17个,即第11染色体上有7个,Xa3、Xa4、Xa10、Xa21、Xa22(t)、Xa23和Xa26;第4染色体上有4个,Xa1、Xa2、Xa12和Xa14;第5染色体上有2个,xa5和xa13;第6染色体上有Xa7和Xa27;第12染色上有Xa25(t);第1染色体上有Xa29(t)。包括Xa1、xa5、Xa21、Xa26五个基因已被克隆。并讨论了合理利用抗性基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79.
小麦叶枯性病害在黑龙江省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720个点的调查,初步查清了小麦叶枯性病害在全省的分布,根据温度和降雨量气象条件和初始病指可初步将全省病害分为三个区:即病害流行强度I级区、包括嫩江、呼玛地区;流行强度Ⅱ级区,包括泰来、哈尔滨、牡丹江、宝清、佳木斯等地;流行强度Ⅲ级区,包括北安、饶河、伊春地区。并明显了Septoria属病害和Biploria属病害的各地区叶枯性病害中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80.
为了解2016-2017年陕西省区试的137份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综合抗病水平,以当前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CYR34混合菌株、小麦白粉菌混合菌株和小麦赤霉病强致病力菌株为病原,对区试品种(系)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37份区试材料中,有2份材料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兼具抗性,占供试材料的1.5%,分别为西农238和西农928;6份材料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兼具抗性,占供试材料的4.4%;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表现高抗的材料(含免疫/近免疫)分别占供试材料的34.3%、2.9%和0.7%,中抗品种分别占35.0%、4.4%、33.6%,中感品种分别占21.9% 、8.0% 、30.7%,高感品种分别占8.6%、84.7%、35.0%。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整体较高,对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