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73篇
  免费   1235篇
  国内免费   1857篇
林业   2077篇
农学   2650篇
基础科学   277篇
  1987篇
综合类   7019篇
农作物   1190篇
水产渔业   1385篇
畜牧兽医   2588篇
园艺   704篇
植物保护   1088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310篇
  2022年   589篇
  2021年   642篇
  2020年   683篇
  2019年   772篇
  2018年   550篇
  2017年   783篇
  2016年   892篇
  2015年   797篇
  2014年   932篇
  2013年   976篇
  2012年   1297篇
  2011年   1365篇
  2010年   1182篇
  2009年   1151篇
  2008年   1103篇
  2007年   1128篇
  2006年   939篇
  2005年   764篇
  2004年   603篇
  2003年   550篇
  2002年   408篇
  2001年   378篇
  2000年   289篇
  1999年   251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1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4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5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棉花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已在农作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重大进展。为了便利棉花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标记的研究和应用,介绍了利用基因芯片、简化基因组测序、重测序等在棉花中开发SNP标记的方法 ,综述了SNP标记在棉花遗传图谱构建、数量位点的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测序以及系统进化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异源四倍体棉花中SNP标记开发时,同源序列位点和部分同源序列位点上的SNP标记辨别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对其快捷的开发、检测方式和在数量基因定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2.
为了解苹果(Malus pumila)园中覆盖和埋置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尼龙袋法将新鲜的白三叶覆盖和埋置到苹果园中,分别在白三叶降解1、3、6个月时,利用Biolog微平板法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覆盖和埋置白三叶均可使苹果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提高(P0.05),微生物的多样性除6个月外显著增加、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显著降低(P0.05),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且覆草处理大于埋草,同时,白三叶降解时间的长短也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返园方式间主要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有差异,而导致不同降解时间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差异的主要是糖类。说明在苹果园覆盖和埋置白三叶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而覆盖白三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埋置白三叶。  相似文献   
93.
94.
植物种在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态学重点关注的问题。2010 年在吉林蛟河建立面 积为21.12 hm2 的近熟林监测样地,样地中记录到DBH 1 cm 木本植物32 405 株, 共计50 种木本植物。利用单物 种-面积关系模型分析了样地内30 种木本植物对局域群落多样性格局的影响,利用完全空间随机化模拟计算植物 对局域多样性促进或抑制的显著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ISAR 模型没有考虑竞争的非对称性,在相同取样 面积下,同一树种的mISAR 值普遍低于ISAR 值。不同树种的mISAR 曲线更加分散、区分度更为明显,且具有明显 的尺度依赖性。2)在0 ~50 m 空间尺度上,簇毛槭、黑樱桃、翅卫矛、稠李、大果榆、花楷槭、毛榛和青楷槭为多样性 促进种;水榆为中性种;红松、色木槭、胡桃楸在绝大多数空间尺度上表现为抑制种;其余树种绝大多数在小尺度上 表现为促进种。3)在中小尺度上,促进种决定了局域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 在较大尺度上,促进种和中性种共同作 用于群落多样性格局的组建,并且随机过程的影响相对更强。因此,促进种和抑制种所代表的确定性过程与中性 种所代表的随机过程共同作用于森林群落多样性格局构建过程, 并且二者起作用的空间尺度不同。   相似文献   
95.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在农业领域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生物技术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同时能为医药工业及其它产业提到原料.农业生物技术是新兴的现代技术,还不能在传统农业中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
成都市典型农家乐植物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成都市北湖公园、农科村、三圣乡选取了60个成都市典型农家乐,对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典型农家乐植物群落中应用的乔木种类有56种,灌木种类83种,草本种类有118种,共计257种,分属91科184属。在植物种类组成方面,成都北湖公园的乔木种类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2.39%;郫县农科村的灌木种类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达到36.55%;而三圣乡"五朵金花"的草本种类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47.92%。农科村主要树木的平均胸径为13.32±9.07?,平均高度为5.53±2.49 m,在3个地方中均为最高。群落外貌方面,三圣乡"五朵金花"和郫县农科村农家乐以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的混交林为主,针叶林少。成都北湖公园则以常绿阔叶为主,落叶和针叶林少。60个农家乐平均配置乔木5.1±2.47(N=60)种,平均配置灌木8.77±3.41(N=60)种,平均拥有草本11.83±6.75(N=60)种,超过50%的植物种类为三地或两地共有,植物配置呈现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7.
DGAT1基因作为影响奶牛产奶和肉牛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之一,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了人、牛、猪、绵羊等24个物种的DGAT1基因编码区(CDS)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并对该基因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GAT1基因的CDS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长度多样性丰富;具有终止密码子偏爱性,包括牛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终止密码子都为TGA;在长度为1 187bp的33条基因序列中检测到992个多态位点,共生成26种单倍型。从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GAT1基因之间存在着进化分歧,但界内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98.
More than 20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first report on successfu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whea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ransformation platform, great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on whea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both on its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studies in China, especially driven by the National Major Project for Transgenic Organism Breeding, China, initiated in 2008. In this review, whea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platform improvement and transgenic research progresses including new techniques applied and functional studies of wheat quality, yield and stress tolerant related genes and biosafety assessment are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trends in wheat transformation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combined with genomic studies and genome editing technology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
古林箐自然保护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哀牢山南端以东的滇东南高原向东南半岛延伸的结合部,南亚热带与热带的过渡地带。在这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成为我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滇东南—桂西北的核心部位,区内有发育完整,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但在管理中存在许多方面问题,据此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0.
Feed efficiency (FE) is the amount of body weight gain for a given feed intake. Improving FE through selective breeding is key for sustainable finfish aquaculture but its evaluation at individual level is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We therefore investigated whether individual routine metabolic rate (RMR) was a predictor of individual FE in the European sea 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 a major species in European mariculture. The European sea bass has three genetically distinct populations across its geographical range, namely Atlantic (AT), West Mediterranean (WM), and East Mediterranean (EM). We compared FE and RMR of fish from these three populations at 18 or 24 °C. We held 200 fish (62 AT, 66 WM, and 72 EM) in individual aquaria and fed them from ad libitum down to fasting. FI was assessed for an ad libitum feeding rate and for a fixed restricted ration (1% of metabolic body weight·day−1, with metabolic body weight = body weight0.8). After being refed 12 wk in a common tank, individual RMR was measured over 36 h by intermittent flow respirometr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temperature whereby fish at 18 °C had greater mean FE (P < 0.05) and lower RMR (P < 0.001).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population, where AT fish had lower FE (P < 0.05) and greater RMR (P < 0.001) than WM and EM, at both temperatures. 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in temperature and population means, individual FE and RMR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 > 0.05). Therefore, although th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of an association between metabolic rate and FE, RMR was not a predictor of individual FE, for reasons that require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