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0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195篇
林业   148篇
农学   146篇
基础科学   12篇
  474篇
综合类   1224篇
农作物   174篇
水产渔业   347篇
畜牧兽医   583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57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为探究灌木幼苗及不同测试终点对镉(Cd)毒害的抗性和敏感性差异,选取了12种常见的灌木植物,通过Cd对灌木幼苗毒害的水培试验,测定不同含量Cd处理[0(对照)、0.5、1.0、2.0、4.0、8.0、16.0、32.0 mg·L-1]下植物的生长状况(表观毒害症状、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干重、根系生长状态),比较不同测试终点稳定性,并运用Burr-Ⅲ模型制作物种敏感性分布图(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分析不同灌木幼苗对Cd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植物在Cd含量为1.0~4.0 mg·L-1时开始出现表观毒害症状;Cd对不同的植物地上部和根系毒害阈值差异较大,地上部干重减少10%(EC10)和50%(EC50)对应的毒性阈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11(海桐)~1.30 mg·L-1(八角金盘)和2.58(金森女贞)~10.90 mg·L-1(八角金盘),差异分别达到了11.8和4.2倍;根分支数对应的EC10和EC50变化范围分别为0.08(金森女贞)~1.27 mg·L-1(八角金盘)和2.40(金森女贞)~10.30 mg·L-1(八角金盘),差异分别达到了15.8和4.3倍;不同测试终点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分枝数>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地上部分干重>株高>地上部分鲜重,说明根系指标对Cd毒性更为敏感;基于地上部干重和根分支数的EC50数据得到的SSD表明,大部分植物的敏感性分布趋于一致,其中金森女贞和海桐对Cd毒害最为敏感,八角金盘为Cd毒害的抗性品种;同时,根据SSD得出保护95%林木品质不受Cd毒害的生态风险阈值HC5。  相似文献   
92.
对杜仲叶渣固态发酵制备有机肥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了4个主要因素:菌种组合、液料比、葡萄糖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对杜仲叶渣中腐殖酸质量分数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杜仲叶渣固态发酵工艺条件,并考察了所制备的有机肥的毒性。结果表明,杜仲叶渣最佳固态发酵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0∶1(m L∶g),葡萄糖添加量1.5%,接入白腐菌和康宁木霉复合菌种,发酵6 d。此条件下,杜仲叶渣中的腐殖酸质量分数可达38.31%。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上海青种子的发芽率均达到90%以上,证明制备的有机肥无毒。  相似文献   
93.
[目的]筛选出对斜纹夜蛾具有增效作用的甲氨基阿维菌素与杀虫双最佳配比,为其混剂研发及现场桶混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甲氨基阿维菌素、杀虫双单剂及其混剂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最佳配比.[结果]甲氨基阿维菌素:杀虫双为70∶30和60∶40即有效成分质量比为0.14∶243.00和0.12∶324.00时毒效比分别为1.34和1.45,表现出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25.93和151.08.[结论]甲氨基阿维菌素与杀虫双按有效成分质量比为0.12∶324.00混配时,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增效作用最明显,为防治斜纹夜蛾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94.
草履蚧幼虫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防治草履蚧,在室内以药膜法评价了13种农药对草履蚧一龄幼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联苯菊酯、氰戊菊酯、哒螨灵对草履蚧具有中等毒杀活性,在100μg/mL质量浓度下试虫的死亡率为50.0%~87.5%;杀扑磷、啶虫脒、异丙威、特丁硫磷的活性较高,在100μg/mL质量浓度下对草履蚧幼虫的致死率均达100%,进一步测定表明,其LC50值分别为9.15、0.69、0.66、0.61μg/mL。利用Gowing法对啶虫脒与异丙威的混用效应进行评价,发现二者混用起到增效的作用。建议生产上将啶虫脒与异丙威组合使用防治草履蚧。  相似文献   
95.
对越橘灰霉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室内药剂筛选研究.形态特征鉴定与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f.jlnd09菌株鉴定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GenBank登录号为GU395993).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培养基为PDA,菌丝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甘露糖和蛋白胨,而产孢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4~35℃条件下均可生长并产孢(最适20℃),病菌在pH为4.0~10.0条件下均能生长并产孢(最适5.0);孢子萌发最适pH为6.0,最低相对湿度为80%,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37℃.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0%金万霉灵WP、70%甲基托布津WP和53%金雷多米尔GR 3种杀菌剂对越橘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其他药剂.  相似文献   
96.
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评价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生态的安全性,运用评价化学品对水生生物毒性的标准试验方法,测定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和双八、十烷基季铵盐(C8-10)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3种水生生物(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毒性。结果表明,在0.05~0.5 mg.L-1的浓度范围内,1227、C8-10对斜生栅藻的毒性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处理浓度的增大抑制效应增强,0.5 mg.L-1C8-10对斜生栅藻具有杀灭作用;同时1227、C8-10与斜生栅藻还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处理后抑制率随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72 h时抑制率最高。1227和C8-10对斜生栅藻96 h的EC50分别为0.109、0.103 mg.L-1,对大型溞的48 h LC50分别为1.56×10-2、1.45×10-2mg.L-1,对斑马鱼的96 h LC50分别为2.36、2.19 mg.L-1。C8-10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均高于1227,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大型溞和斑马鱼的致死率(LC50)均随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7.
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氨氮对不同年龄阶段泥蚶的急性毒性试验。经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氨氮浓度、温度以及氨氮浓度和温度的相互作用均极显著地影响二龄和三龄泥蚶96 h的成活率。在24℃、28℃、32℃时,总氨氮对二龄泥蚶的96 h LC50分别为348.40、312.99、219.06 mg/L,SC分别为34.84、31.30、21.91 mg/L;总氨氮对三龄泥蚶的96 h LC50分别为681.25、443.20、285.84 mg/L,SC分别为68.13、44.32、28.58 mg/L。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初步研究青霉素菌渣残留降解物的蓄积毒性,进而探讨其是否具备作为蛋白饲料投入养殖业开发利用的条件。[方法]通过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饲喂小鼠不同剂量的青霉素菌渣降解物(3%和6%)连续观察15周,记录每周小白鼠的体重和死亡情况;试验结束后抽样处死,取血测动物肝、肾功能,取心、肝、脾、肾称重,并在光镜下对肝、肾组织做病理学观察。[结果]试验组小白鼠体重、死亡率及肝、肾功能在15周内和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低剂量组可见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核有碎裂,少数肝、肾细胞有轻度水肿;高剂量组可见小白鼠肝组织中细胞核碎裂并有脂肪滴,多数肝细胞水肿,只有少数肝细胞无明显改变;肾脏可见门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结论]该实验条件下青霉素菌渣降解物对小鼠器官的实质细胞有轻度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亚慢性镉(Cd)暴露对五指山猪(Wuzhishan Pig, WZSP)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寻找亚慢性镉暴露致肝脏损伤的敏感性生化指标,为镉肝脏毒性的监测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3月龄健康WZSP 20头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添加镉0.0 mg•kg-1(Ⅰ组)、0.5 mg•kg-1(Ⅱ组)、2.0 mg•kg-1(Ⅲ组)、8.0 mg•kg-1(Ⅳ组)及32.0 mg•kg-1(Ⅴ组)的全价饲料,持续喂养100 d。试验期,每20 d测1次饲料镉含量,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γ-谷氨酰胺基转移酶(γ-GGT)活性;试验结束后测定血液和肝脏中镉的含量。【结果】随着镉暴露剂量的增加,与Ⅰ组相比,各剂量组肝脏镉含量(L-Cd)显著升高(P<0.05),Ⅳ组、Ⅴ组血液镉含量(B-Cd)显著升高(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在镉暴露80 d后ALT活性显著升高(P<0.05),Ⅳ组在镉暴露60 d后显著升高(P<0.05),Ⅴ组在镉暴露20 d后显著升高(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在镉暴露20 d后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40 d后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和Ⅴ组在镉暴露100 d后显著升高(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Ⅳ组和Ⅴ组在镉暴露100 d后GGT活性显著升高(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镉暴露量、B-Cd和L-Cd三者间极显著相关(P<0.01),ALT活性与镉暴露量和L-Cd显著相关(P<0.05)。【结论】高于0.5 mg•kg-1的亚慢性镉暴露可造成肝脏损伤,导致ALT、AST、GGT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00.
为了筛选控制苏铁小灰蝶(Chilades pandava)的有效药剂,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9种杀虫剂对苏铁小灰蝶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2%甲维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 500倍液和20%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室内施药后72 h对苏铁小灰蝶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100.00%、95.00%、93.35%、100.00%,田间施药后1、3、7 d,4种杀虫剂对苏铁小灰蝶的虫口减退率和田间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其次是2.5%功夫(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3 000倍液、2.5%劲彪(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倍液、10%除尽(虫螨腈)悬浮剂1 500倍液也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效果,室内施药后72 h,4种杀虫剂对苏铁小灰蝶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8.35%、80.00%、88.35%、85.00%;田间施药后3、7 d,4种杀虫剂对苏铁小灰蝶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杀虫效果最差,室内施药后72 h,对苏铁小灰蝶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78.35%,田间施药后1、3、7 d,对苏铁小灰蝶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