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5篇
  免费   803篇
  国内免费   941篇
林业   932篇
农学   661篇
基础科学   470篇
  4254篇
综合类   3833篇
农作物   530篇
水产渔业   418篇
畜牧兽医   1266篇
园艺   281篇
植物保护   514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400篇
  2021年   480篇
  2020年   449篇
  2019年   541篇
  2018年   459篇
  2017年   617篇
  2016年   739篇
  2015年   502篇
  2014年   586篇
  2013年   847篇
  2012年   998篇
  2011年   755篇
  2010年   550篇
  2009年   555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583篇
  2006年   487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本文通过调研水产品在流通、加工、贮藏和零售四个产业链环节的损耗情况,对不同类型水产品损耗原因和差异进行分析,提出降低我国水产品产业链损耗的建议措施.单一水产品品种的损耗率数据通过调研直接获得,水产品(整体)及各品类产业链损耗率基于2008-2019年水产品品类及品种产量结构加权计算所得.结果显示:2008-2019年,...  相似文献   
102.
对球茎草芦不同生长年限、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成分动态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球茎草芦的蛋白质、灰分含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后呈线性下降(P<0.05),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随生育时期的推后呈线性上升(P<0.05),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变化与生育期无明显相关,粗蛋白含量随生长年限的推后逐渐下降,而磷、钙含量则以4年生最高;1~4年生分蘖期至抽穗期粗蛋白含量在13.42%~16.96%,而粗纤维含量在21.03%~32.88%,是西南地区优质地方牧草品种,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3.
以8个猕猴桃品种(‘海沃德’、‘米良1号’、‘徐香’、‘金香’、‘哑特’、‘翠香’、‘农大金猕’、‘金魁’)为试材,连续两年分析猕猴桃叶片氮、磷、钾、钙、镁、铁、锰、铜、锌、硼等10种元素含量的生长期变化特点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猕猴桃品种叶片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海沃德’叶片氮、磷含量较高,钙、镁含量较低;‘米良1号’叶片氮、钙含量较高;‘翠香’叶片钙含量较高,氮、磷、钾含量较低;‘农大金猕’和‘金魁’叶片氮、钾均较低。猕猴桃叶片氮、磷、钾含量从坐果期至果实快速膨大期不断下降,之后在果实缓慢生长期和果实充实成熟期氮持续下降,钾维持稳定,磷则有所回升;叶片钙、镁、铁、锰、锌、硼含量均随着生长期的推进而呈升高趋势,但不同元素初始升高和后期稳定的时间点略有差别。叶片氮、磷与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钙、镁、铁、锌、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钙、镁、铁、锰、铜、锌、硼等中微量元素之间多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为生产上不同猕猴桃品种的科学施肥和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为探究茭白种养模式的施肥策略,设置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 2个处理,研究茭虾共作对土壤氮磷含量、茭白产量和茭白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2021-202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茭虾共作模式较茭白单作模式采茭期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85%~38.89%、5.45%~13.79%、6.19%~61.79%,净茭产量提高了5.10%~19.54%,采茭期茭白茎、叶、净茭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4.41%~16.58%、10.28%~15.15%、10.57%~21.45%。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氮含量显著增加了25.74%,但在孕茭期茎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6.76%;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孕茭期茎的氮含量显著减少了23.75%,在分蘖期叶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2.08%,2 a全生育期同一器官的钾含量在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于养分积累,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在分蘖期叶的氮、磷、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减少26.04%、27.27%、30.11%,但在采茭期茎的氮、钾积累量和叶的氮、磷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增加18.80%、38.41%和44.77%、35.71%;2022年在氮肥减量、饲料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磷积累量和茎的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显著增加30.0%和30.77%。关于养分分配,2种处理的茭白在孕茭期和采茭期氮素的分配均以茎、叶为主,而磷、钾元素的分配均以茎为主,茎分配比例在42%~66%。对于养分转运,2021年2种处理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转运上大多为表现为“库”器官,而在钾转运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钾转运量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因此,在茭虾共作模式中适当减少肥料、饲料的投入,能促进形成合理的源库关系,有利于茭白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5.
我国农业保险正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仍然存在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诸多因素,主要是:农业风险本身的可保性差;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落后;农民收入低,政府投入少;以及法律法规建设的缺位等。我国农业保险要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改进农业保险经营技术;建立有效的再保险机制;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实行以支持农业保险为主的农业保护政策;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使农业保险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6.
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建立全株玉米青贮6种营养成分的近红外预测模型,为生产实践中合理利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玉米青贮样品64份作为定标集,16份作为验证集.利用NIRS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odified ...  相似文献   
107.
针对小麦损失监测传感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对收获机清选排杂口不同物料运动特性进行研究,揭示小麦与秸秆撞击敏感板的作用规律,从清选抛出物冲击敏感板的力学特性出发,设计一种小麦收获机清选损失监测试验装置。通过离散元分析软件EDEM分析小麦籽粒、50mm秸秆、100mm秸秆撞击敏感板产生的作用力,分析接触力变化曲线,证明可通过判断物料撞击敏感板产生的信号进行损失监测。为增强信号采集准确率,采用两片压电传感器串联的方式,增大损失信号。设计损失监测试验台机械结构及控制系统,使监测装置模拟收获机清选排杂过程且可以实时监测信号,有效提高监测效率。最后,通过不同高度物料运动损失监测试验,得出300mm高度下传感器识别较为精准,对小麦籽粒的识别率达到98.4%,整体监测误差小于5%,损失监测试验装置能够达到设计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8.
随着智慧农业技术和大田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除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关于除草剂自动喷洒的有效性,农田杂草的精准、快速地识别和定位是关键技术之一。基于此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5算法实现农田杂草检测,该方法通过改进数据增强方式,提高模型泛化性;通过添加注意力机制,增强主干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通过改进框回归损失函数,提升预测框的准确率。试验表明,在芝麻作物和多种杂草的复杂环境下,本文方法的检测平均精度均值mAP为90.6%,杂草的检测平均精度AP为90.2%,比YOLOv5s模型分别提高4.7%和2%。在本文试验环境下,单张图像检测时间为2.8 ms,可实现实时检测。该研究内容可以为农田智能除草设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养分以及土壤生物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意义,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缺少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热点演变特征认识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及CNKI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对文献的发文量、作者群、发文机构、关键词及突现等进行聚类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从2001年开始发表以土壤养分与土壤动物相关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且发文量随时间推移每年均有所增加,至2016年该研究领域的论文发文量保持相对稳定。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主要包括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近20年的土壤养分-蚯蚓研究中土壤质量和群落结构这2个关键词是2001—2021年最具有突发性的研究热点,从2020年开始对土壤健康的研究是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0.
In low-intensity grazing systems, patch grazing leads to a mosaic structure of short (frequently defoliated) and tall (rarely defoliated) patches, with the stocking rate determin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se patch types on the pasture.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patch grazing on the productivity of contrasting sward height patches developed under varying stocking rates. On a 12-year low-intensity cattle pasture we investigated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PP)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 in different patch types (‘short’, ‘medium’ and ‘tall’) under three stocking rates (‘moderate’, ‘lenient’ and ‘very lenient’) over two years. Additionally, we determined stocks of soil phosphorus, potassium and magnesium as well as soil pH. ANPP was affected by an interaction of patch type and stocking rate and ranged from less than 300 g/m2 in short patches under very lenient stocking to more than 1,000 g/m2 in medium patches under moderate stocking. In contrast with observations at the start of the experiment, ANPP in short patches was similar to or less than that in medium and tall patches. As topsoil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stocks were lowest in short patches, this indicates a long-term re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by grazing animals, which limits short-patch productivity. Productivity of medium patches increased with stocking rate, and soil potassium concentration showed a similar trend, pointing towards enhanced nutrient cycling under more intensive stocking. We conclude that nutrient redistribution may lead to increasing trade-offs between ecological and agronomic aims in long-term low-intensity graz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