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82篇
基础科学   76篇
  195篇
综合类   592篇
农作物   148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8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薹维生素含量的影响,以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施氮量(120、180和240 kg·hm-2)和4个采收时期(以株高20、30、40和50 cm表示),分析了油菜薹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含量的变化;比较了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并分析了维生素家族基因在菜薹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薹还原型维生素C(AsA)含量降低;氧化型维生素C(DHA)含量在株高20 cm采收时增加,但在30 cm及以上株高采收时则降低;维生素E和维生素B6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维生素B1含量增加;维生素C合成关键酶GalLDH活性先略增加后降低;AAO和DHAR活性增加,APX和MDHAR活性则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且施氮量增加后,维生素家族各基因在株高30和40 cm采收的菜薹中主要表现为正向调控,而在株高20和50 cm采收的菜薹中主要表现为负向调控。就采收时期而言,菜薹中的维生素含量在株高30~40 cm时高于其他时期;在同一施氮量下,随着菜薹采收株高的增加,维生素家族基因的表达量主要呈上调模式。综合分析可知,GalLDH活性的降低以及AAO/DHAR和APX/MDHAR代谢平衡是增施氮肥导致菜薹维生素C含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油蔬两用型油菜薹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缓释肥侧位深施及用量对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明确红壤稻田直播油菜缓释肥(N-P2O5-K2O:25-7-8)侧位深施效果及适宜用量,该研究连续2 a在两熟制和三熟制2种种植模式下开展缓释肥侧位深施效果对比试验(设置不施肥、土表撒施和侧位深施3个施肥方式)和施用量试验(设置0、300、450、600、750和900 kg/hm2 共6个施肥水平),研究缓释肥侧位深施及不同用量对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对红壤稻田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且对两熟制油菜影响更为显著。相比传统土表撒施,侧位深施显著促进了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提高。缓释肥侧位深施明显提高了各时期油菜干物质量,尤其是显著增加了初花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花后根部与地上部干物质同步增长;促进了根系对N、P、K的吸收,提高了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菜籽产量与缓释肥用量呈线性加平台关系,适宜施肥量可保证较大的收获密度,并协同产生较多的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从而提高籽粒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两熟制和三熟制油菜缓释肥侧位深施的适宜用量分别为715和585 kg/hm2,产量潜力可分别达2 450和1 700 kg/hm2。研究表明,侧位深施适量缓释肥可显著提高红壤稻田直播油菜生产力,建议结合机械化种植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油菜精量直播机凸轮摇杆式播量调节机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不同区域的油菜种植农艺差异、不同播期播量差异及播量范围变化大的生产实际,该文设计了一种输出轴与输入轴转速速比范围为0.1~0.45的凸轮摇杆式油菜精量直播机播量调节装置。解析了调节机构的基本运动原理,分析了凸轮摇杆机构凸轮轮廓曲线及从动件运动规律,所设计凸轮轮廓曲线呈纺锤形,从动件位移曲线为螺旋曲线,从动件速度变化曲线为一峰三柱点曲线,从动件角速度变化曲线为2条不同振幅与频率的正弦曲线合并而成。开展了播量调节装置速比精确性和对排种器排种性能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输入轴转速下,速比为0.2~0.45时播量调节装置输出轴转速相对误差值对比速比为0.1~0.2时较小,平均误差低于3.8%;不同输入轴转速、种床带前进速度下播量调节装置对排种器排种性能影响较小,播量调节装置可实现油菜不同播量需求。预调播量为5 500和6 720 g/hm2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油菜各行1 m内平均苗数为16和20,符合预调播量;各行苗数一致性变异系数为6.48%和8.19%,播量调节装置满足油菜对变量播种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64.
为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促进种养结合,以饲料油菜华油杂62为材料,添加不同来源碳水化合物进行青贮比较试验,研究高水分饲料油菜青贮技术.试验分为5组,分别将20%的各碳水化合物原料(麸皮、玉米粉、米糠、玉米淀粉)与高水分饲料油菜混合青贮,青贮45 d后进行感官评定并测定营养成分、pH、有机酸含量等.结果表明,添加各碳水化合...  相似文献   
65.
为探究洱海流域油菜种植合理的施肥方式,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油菜产量的影响,在云南大理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进行油菜田间试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化肥施用(CF);以CF氮素折纯计算,设30%固体、液体有机肥替代(T1、T4);70%固体、液体有机肥替代(T2、T5);100%固体、液体有机肥替代(T3、T6),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试验前土壤相比,除CF和T6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提升2.66%和6.57%外,各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有下降趋势,T1、T2、T3土壤全磷含量与有机肥配施比例增加呈正相关,而T4、T5、T6呈负相关,施用液体有机肥使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除T4处理外,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提升作用,其中T5处理效果最好,提升了28.66%;T1、T2、T4处理均导致土壤容重较试验前土壤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15.84%、16.83%、17.82%;液体有机肥替代处理均导致土壤pH值较试验前土壤有所下降,单施液体有机肥下降幅度最大,降低5.17%;与CF处理相比,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油菜株高、角果长度、单株角果数、千粒质量、油菜产量均呈下降趋势,T1~T6处理油菜产量减少18.06%~76.65%,30%有机肥替代(T1、T4)与CF处理差异较小。综合考虑不同施肥处理对环境和油菜产量的影响,30%固体有机肥替代(T1)是较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66.
通过扫描电镜研究了油菜籽原料、高低粕残油率挤压膨化试样及传统螺旋压榨试样的显微组织结构.结果表明:粕残油率低的试样经挤压膨化后细胞壁破坏充分,物料膨化效果好,有利于溶剂油与油脂的迅速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油脂浸出速度、降低粕残油率(<1%);相反,粕残油率高的试样细胞壁没有被充分破坏,传统压榨工艺试样组织结构坚实细密不利于油脂浸出,粕残油率相对较高(>9%).  相似文献   
67.
近红外光谱法同时分析油菜9种品质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对油菜种子9种主要品质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内部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油菜种子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芥酸和饱和脂肪酸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98.97%, 93.02%,86.49%,99.53%和84.78%,均方差分别为2.20,1.12,0.46,1.51和0.29;油菜种子含水量、含油量、硫苷和蛋白质含量的R2分别为99.64%,98.91%,82.46%-98.40%和89.32%,均方差分别为0.23,0.39,2.59- 13.50和0.74。对于含量较小而极差较大的硫苷采用分段建模,可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外部检验结果表明:各参数近红外预测值和标准方法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83-0.992;平均相对误差较小,为2.62%-8.19%;t测验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NIRS技术具有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制样简便、无污染和无损伤等优点,已经应用于油菜种子品质分析,并且分析参数还可以扩展。  相似文献   
68.
为弄清贵州省稻茬免耕油菜田杂草发生情况,对贵州省油菜主产区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杂草的发生种类有16科50种,其中,油菜田内发生杂草26种,田埂及田边侵入性杂草24种.利用相对频率、相对均度分析方法对贵州省稻茬免耕油菜主产区油菜移栽期和开花期杂草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油菜移栽期田间以棒头草、蘩缕、毛茛等杂草为优势种群杂草,同时在部分油菜田还残存有水稻田遗留部分杂草,如久雨花、节节菜等.在调查区域内,油菜开花期不同区域田间主要优势种群杂草有一定差异.棒头草、蘩缕、毛茛、小飞蓬、稻搓草等为调查区域稻茬免耕油菜田田间共性杂草.  相似文献   
69.
郭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832-5832
[目的]讨论在载体试剂催化下生成环氧菜籽油增塑剂的反应条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最佳条件为:载体催化剂用量为菜籽油用量的6%,双氧水用量为菜籽油用量的60%,温度控制在60~70℃,时间7h。[结论]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环氧值大小和产率较好。  相似文献   
70.
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适应性和北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对不同冬油菜类型和品种在西北旱寒区的越冬抗寒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方法】在张掖、酒泉等不同生态条件下,对55份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冬油菜品种(系)的抗寒性、经济性状、生育期、含油率、产量表现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在西北旱寒区海拔1 477~2 300 m、极端最低气温-22.7~-31.6℃、年平均气温5.9~8.7℃、年平均降水量92.0~630 mm、无霜期150~172 d的地区,甘蓝型和白菜型两种类型的冬油菜,仅白菜型冬油菜能够越冬,越冬率最高达到100.00%,生长发育正常,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生育期275~295 d,含油率40.84%~44.15%,产量1 500.0~4 400.3 kg•ha-1。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和适应性存在巨大差异,越冬率0~100%。根据越冬率与抗寒性,可将参试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划分为超强抗寒性、强抗寒性、抗寒性和弱抗寒性品种(系)4种类型。在乌稍岭以东地区,一般抗寒品种(系)均能越冬,但在河西走廊,只有超强抗寒性品种(系)和强抗寒性品种(系)才能越冬,【结论】在西北旱寒区,发展白菜型冬油菜生产是可行的,从而使冬油菜栽培种植北界向北向西延伸1 000多公里,海拔由1 000 m提高到2 300 m左右,纬度由35°30′提高到39°46′。冬油菜北移进入中国西北旱寒区种植能够有效地增加该区冬春季植被覆盖度,同时为该区发展一年二熟耕作制创造了条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北方寒区冬油菜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