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167篇
水产渔业   405篇
畜牧兽医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9 毫秒
51.
野生乌鳢、鲶、黄颡鱼和黄鳝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4种野生鱼黄鳝、鲶、黄颡鱼和乌鳢肝脏和肌肉中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肌肉和肝脏中的总脂含量均高于其它3种鱼,鲶肌肉的中性脂含量最小,极性脂含量最大;在4种鱼的脂肪酸组成中,肝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肌肉。4种鱼肌肉脂肪酸组成中,n-3与n-6系列脂肪酸之比差异较大,而肝脏中的n-3与n-6系列脂肪酸之比为0.84左右,没有显著差异。4种鱼中,黄鳝除肝脏饱和脂肪酸含量小于乌鳢外,其肌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肝脏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其它3种鱼,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较其它3种鱼小。与其它食品比较,4种鱼均含有较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较大的C20:5n-3和C22:6n-3含量。  相似文献   
52.
乌鳢苗种繁育及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乌鳢的人工养殖技术,对乌鳢苗种繁育及池塘养殖阶段的关键环节:亲鱼培育、人工催产、鱼卵孵化、鱼种培育、成鱼养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总结了一套实用的乌鳢养殖技术。实践证明,使用该技术能提高乌鳢鱼苗成活率和成鱼产量。  相似文献   
53.
乌鳢早期鳞被的形成及鳞片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乌鳢最初出现鳞片时的全长为19.3 ̄20.6mm,日龄20 ̄22d;鳞被复盖完毕时全长29.9 ̄34.1mm,日龄35 ̄39d。鳞被发育过程中出现4个起始中心,第1中心为头顶部,主要中心为体侧前部,2个次要中心为鳃盖处和胸部。仔鱼体长20mm左右鳞片上开始出现环片,全长27mm左右出现鳞沟。仔鱼全长和鳞径、环片数之间,日龄和环片数之间均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4.
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及其选食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日龄1~20d,全长3.9~21.0mm的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特征,仔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选食行为。仔鱼全长5.5mm时出现颌齿和咽齿,7.5mm时出现犁齿和副蝶(骨)齿,9.4mm时出现腭齿;全长8.33mm左右,分化出胃、肠。仔鱼孵出后第3d开口摄食。仔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主要食物随仔鱼摄食器官和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变化。摄食初期(4d龄)主要为小型枝角类和轮虫,但仅显示出对小型枝角类正的选择性。之后,胃肠内的食物类群增多,由选食枝角类变为选食桡足类。研究结果表明乌鳢仔鱼对食物选择性的这一变化是仔鱼本身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状态以及各类食物生物的相对密度等诸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55.
乌鳢嗅觉器官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乌鳢仔鱼(全长14~31mm)和咸鱼(全长370mm)嗅觉器官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鳢嗅觉器官由头部左右两侧的嗅囊构成,每个嗅囊有前后2个鼻孔。随其发育,仔鱼前鼻孔隆起于外表面。发育为管状延伸物而与外界相通。嗅板在嗅囊内发育时不形成中心脊,其排列方式为纵向平行的D型。从仔鱼发育至咸鱼,乌鳢嗅觉上皮的厚度变化较小,而初级嗅板的数量和隆起高度显著增大。嗅觉上皮主要由感受细胞、支持细胞、纤毛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56.
黄花泡乌鳢个体繁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黄花泡乌鳢个体繁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乌鳢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曲线关系 ,其相关式为F =0 490 9L1 0 186(r =0 9843) ;乌鳢个体的绝对繁殖力与体重呈直线关系 ,其相关式为F =16 495 1+5 30 0 8× 10 -3 W (r =0 995 4)。乌鳢个体的绝对繁殖力 (F)和相对繁殖力 (F/L)与年龄、成熟系数、卵径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个体绝对繁殖力的年增长率与绝对增长数以 3龄最高  相似文献   
57.
黑鱼,学名乌鳢,是鳢科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由于市场需求大,效益明显,池塘养殖黑鱼成为近年内陆地区淡水养殖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因黑鱼一般为二年上市,故其在北方地区的安全越冬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针对近年我市不断出现的黑鱼越冬死亡现象作了认真  相似文献   
58.
(一)鱼种选择和放养采用人工繁殖培育的乌鳢鱼种较好,鱼种要无病无伤、体质健壮、体色鲜艳、鳞片完整,活动正常自如,对外界反应灵敏。同池鱼种要规格均匀一致,切忌大小不均,鱼种下塘前采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单尾体重应达2.5千克以上的乌鳢鱼种放养  相似文献   
59.
60.
乌鳢人工繁殖试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5月28日,选择17组乌鳢亲鱼,在孵化槽、产卵池进行人工催产孵化。用轮叶黑藻、水荷叶作鱼巢,一次注射DOM加LRH-A,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100%、82.9%、71.7%。共出苗20.8万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