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93篇
基础科学   5篇
  44篇
综合类   418篇
农作物   217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9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西瓜未授粉子房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西瓜未授粉子房诱导率的影响因素,以‘早春红玉’、‘西农9号’和‘小绿皇’为供试材料进行西瓜未授粉子房的离体培养,研究供体植株的黑暗热激处理、基因型、不同取样时间、2,4-D浓度和不同激素浓度组合等因素对其芽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未授粉子房离体培养以33℃的条件下黑暗热激4 d效果最佳;以开花前1 d的子房诱导率最高为17.2%;3个品种中仅‘早春红玉’获得了再生植株,且在激素组合为4.0 mg·L-12,4-D+2.0 mg·L-16-BA+0.5 mg·L-1NAA时芽点率最高为15.0%;根据再生植株的根尖染色体数目,初步鉴定再生植株中有单倍体植株,还有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42.
玉米单倍体成株诱导率和加倍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吉诱SM6278-2对31份不同种质基础材料进行单倍体杂交诱导,在三亚南滨农场基地进行自然加倍自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单倍体诱导成株率存在差异,差异不显著;单倍体诱导成株率最高达4.7%,最低为0.3%,平均为1.0%;不同材料单倍体雄穗加倍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最高为47.1%,最低为1.6%,平均为16.7%;不同材料单倍体结实株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最高为23.5%,最低为0%,平均为6.1%;不同材料单倍体雄穗加倍形成的花粉亲和力差异极显著。单倍体雄穗加倍与自交结实密切相关,单倍体雄性的育性问题是单倍体自交结实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3.
以白轴绿叶鞘自交系B20为母本、以红轴紫叶鞘DH系D752为父本组配的F1,进行单倍体诱导、自然加倍和DH系鉴定试验。通过卡方检测数据分析和DH群体遗传模型及混合分布方法分析,验证红轴、紫叶鞘单倍体自交结实优势。结果表明,红轴单倍体自交结实穗数量和出苗DH系数量极显著多于白轴,不符合1∶1比例;紫叶鞘DH系数量与绿叶鞘数量比符合1∶1比例,但紫叶鞘DH系占出苗总数比绿叶鞘高11.7%;红轴、白轴单倍体自交结实穗粒数最适模型均为4MG-AI,红轴4对主基因加、上效应估计值均高于白轴,白轴单倍体自交结实穗粒数遗传力比红轴高5.02%。玉米单倍体红轴和紫色叶鞘性状具有结实性优势。同时发现,玉米白轴单倍体个体穗结实力和绿色叶鞘单倍体出苗力显著高于紫色叶鞘单倍体。  相似文献   
44.
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玉米单倍体加倍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自然加倍法和以秋水仙素及除草剂为加倍剂的化学加倍法是人们研究较多的加倍方法。  相似文献   
45.
46.
单倍体(DH)技术可使杂合育种材料在一个世代纯合稳定,被广泛用于作物遗传育种。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DH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小麦和玉米一般在不同季节种植,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春性和经春化处理的半冬性、冬性小麦材料在云南昆明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收获,为每年4月至12月进行小麦×玉米杂交提供了便利条件。本团队前期建立了平均得胚率为25%(15%~70%)、成苗率为62%(50%~80%)以及加倍率为62%(50%~90%)的小麦DH批量生产技术规程。并于2015年以来,利用国内外共1 900余份不同遗传背景的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材料进行验证,共获得10.5×104个小麦DH株系;构建了64个DH遗传群体;育成了云麦110、云麦112等小麦新品种;创制了24个优良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及一批抗病优良品系,初步实现了该DH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后续还需继续完善规模化DH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得胚率、成苗率、加倍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和DH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该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47.
染色本消失法在小麦育种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世代的小麦杂种为母本和鸭茅状摩擦禾进行属间杂交。利用杂合子发育过程中来自父本的染色体完全、迅速地消失得到大量单倍体胚。借助于胚培养和染色体加倍技术从杂合体小麦快速得到性状稳定的纯系。本文首次继花药培养法之后向读者介绍另一种以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小麦单倍-二倍经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48.
简要报道无融合生殖水稻CYAR0 2群体出现三倍体、单倍体情况 ,以及三倍体、单倍体的遗传表现。CYAR0 2群体能自发产生批量三倍体、单倍体 ,其频率为 0 .5 %~ 3.0 % ;这些单倍体、三倍体具较高的异交结实性 ,结实率一般为 0 .5 %~ 2 .0 % ,高的组合达 10 %以上。三倍体异交结实F1代严重分离 ,单倍体异交结实F1代基本整齐一致。三倍体、单倍体F2 代均存在部分株系不分离的特性 ,此特性具有固定杂种优势的潜力  相似文献   
49.
50.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粮食作物。全球大约有25%的水稻生产地区为雨养低洼地。有13%的水稻生产地区为雨养山地。干旱是这些雨养农业地区限制水稻生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影响耐旱性/抗旱性提高的几个因素中,根性状是延缓脱水机制的一个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