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9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120篇
水产渔业   184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朱春华 《水产养殖》2005,26(4):19-22
在水温30的条件下,用8个盐度梯度(4、7、10、13、16、19、22、25)的育苗用水进行罗氏沼虾人工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7 ̄13的盐度范围内,罗氏沼虾幼体生长发育正常,变态时间均值为181d,而过高或过低盐度明显延长变态时间,且存活率很低;用淡水孵化罗氏沼虾幼体,每天增加盐度2 ̄10,幼体的生长发育和变态与育苗盐度始终保持在10的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罗氏沼虾在盐度为10的水体中孵化并发育到第期后,每天降低盐度2直到变态,幼体变态时间平均缩短2 ̄3d,且变态同步性较高。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幼体对盐度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低盐度条件下进行罗氏沼虾生产性育苗是可行的,本研究可明显节约罗氏沼虾育苗过程中的海水用量,降低育苗成本,为内陆地区大面积推广罗氏沼虾养殖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02.
为探究脂多糖(LPS)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深入了解影响厚壳贻贝附着变态的因素,本实验使用不同浓度的LPS直接刺激厚壳贻贝幼虫,观察其对幼虫附着变态的直接作用;同时在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LPS,分析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及变化后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浓度的LPS均可直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10.0mg/L浓度LPS处理后的生物被膜其细菌密度、膜厚度明显降低,且膜厚度降低了12.1%,胞外产物中多糖、脂类显著增加,其中代表性多糖可拉酸的含量增加了35.4%,同时其对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也提高了53.3%。因而,在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过程中,LPS具有直接诱导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控生物被膜胞外物质,特别是可拉酸的生成,间接影响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本研究成果对海洋细菌互作关系研究、厚壳贻贝养殖产业的改善以及海洋防污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推动价值。  相似文献   
403.
2003年5月20日至6月22日,研究了不同脂肪源饲料培育的大型潘对中华绒螯蟹发育和变态的影响。采用纯酵母(酵母组)、酵母添加10%豆油(豆油组)和酵母添加10%鱼油(鱼油组)三组饲料培养的大型潘作为大眼幼体发育到仔蟹Ⅳ期的生长和蜕壳的饵料。实验期间水温为室温,温度为20~24℃。结果表明,鱼油组培养的大型潘能显著地加速仔蟹发育阶段变态时间(缩短蜕皮周期),促进生长。其次为豆油组。酵母组最差。其加速变态的效果在仔蟹I期发育变态到Ⅱ期就显著表现出来。此外,鱼油组,豆油组与酵母组相比,相应仔蟹期的规格较大。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仔蟹脂肪酸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培育的大型滔的脂肪酸组成。鱼油组的仔蟹具有相对高的EPA,DHA和HUFA的百分组成,而豆油组培育的仔蟹由于大型潘中含有较高含量的C18:2,而致使仔蟹的C18:2具有最高含量。实验证实,饵料中高HUFA的含量,能显著促进仔蟹的生长和变态。PUFA,特别是C18:2对仔蟹变态和成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04.
2003年5月20日至6月22日,研究了不同脂肪源饲料培育的大型溞对中华绒螯蟹发育和变态的影响.采用纯酵母(酵母组)、酵母添加10%豆油(豆油组)和酵母添加10%鱼油(鱼油组)三组饲料培养的大型溞作为大眼幼体发育到仔蟹Ⅳ期的生长和蜕壳的饵料.实验期间水温为室温,温度为20~24℃.结果表明,鱼油组培养的大型溞能显著地加速仔蟹发育阶段变态时间(缩短蜕皮周期),促进生长.其次为豆油组.酵母组最差.其加速变态的效果在仔蟹Ⅰ期发育变态到Ⅱ期就显著表现出来.此外,鱼油组,豆油组与酵母组相比,相应仔蟹期的规格较大.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仔蟹脂肪酸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培育的大型溞的脂肪酸组成.鱼油组的仔蟹具有相对高的EPA,DHA和HUFA的百分组成,而豆油组培育的仔蟹由于大型溞中含有较高含量的C18:2,而致使仔蟹的C18:2具有最高含量.实验证实,饵料中高HUFA的含量,能显著促进仔蟹的生长和变态.PUFA,特别是C18:2对仔蟹变态和成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05.
邵闯  秦守旺  朱波  张俊智  戴济鸿  戴振炎  胡毅  陈开健 《水产学报》2023,47(10):109607-109607
为研究投喂策略对牛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科学的投喂标准,实验分别设置了4种投喂频率(1、2、3和4次/d)与4个投喂水平(4%、6%、8%和10%)饲养牛蛙蝌蚪,以探究牛蛙蝌蚪合适的投喂策略。投喂频率实验表明,投喂3次/d或4次/d的牛蛙蝌蚪在实验周期内的变态率显著高于投喂1次/d或2次/d的牛蛙蝌蚪,且投喂3次/d的牛蛙蝌蚪增重率最大。变态率与投喂量的比值(MFR)随投喂频率增加而上升,2、3或4次/d显著高于1次/d。投喂频率对已变态牛蛙蝌蚪的肝脏组织结构及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投喂水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周期内牛蛙蝌蚪变态率随投喂水平增加而上升,且8%与10%组已变态牛蛙蝌蚪的均重显著高于4%与6%组,但已变态牛蛙蝌蚪肠道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水平升高而降低。8%与10%组已变态牛蛙蝌蚪肝细胞脂滴含量明显增多,脂肪沉积现象明显。8%投喂水平组有益菌属暖绳菌属(绿弯菌门)与鲸杆菌属(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一定程度改善了肠道微生物结构。研究表明,牛蛙蝌蚪每日投喂3次,综合投喂水平8%左右,蝌蚪的生长发育性能较优,兼顾了牛蛙养殖生产效益与蝌蚪肝肠健康,促进了牛蛙产业健...  相似文献   
406.
圆背角无齿蚌寄生变态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圆背角无齿蚌的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及稚贝发育过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实验表明:在水温(19.0±1.0)℃时,钩介幼虫需要约13天的寄生变态才能从鱼体脱落。圆背角无齿蚌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内部器官、营养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成熟的钩介幼虫仅仅可以作简单的双壳开合运动;刚脱落的稚贝外部形态与幼虫相似,但已经可以依靠斧足进行爬行,并逐渐开始滤食;稚贝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从幼虫壳内侧长出一对新壳,形态逐渐趋向于成贝,而幼虫壳则逐渐退化为壳顶。因此,圆背角无齿蚌的变态发育包括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寄生变态期;第二阶段为贝壳分泌期。  相似文献   
407.
帝王花烛(Anthurium regale)别名花边叶(Laceleafs)、尾花(tail flowers)、皇火鹤、火烈鸟花,为天南星科花烛属多年生常绿热带植物.帝王花烛起源于墨西哥北部、阿根廷、秘鲁,以及加勒比海区域,1888年被发现并定名,以其镶嵌有黄白色纹理的巨型心形叶片而闻名,是一种罕见而珍惜的室内观赏植物.在野生状态下,帝王花烛株高1.5~2.4米,叶长约120厘米、宽90厘米,因叶片含有较高浓度的草酸钙,对婴幼儿、宠物有轻微毒性;花器官由变态叶形成的佛焰苞和肉质花序轴组成,小花着生于花序轴上,具香味,火烈鸟状,因此又名火烈鸟花.其生长速度偏慢,一般2~3个月可长出1片新叶.  相似文献   
408.
邹杰  杨家林  彭慧婧 《水产科技情报》2013,40(4):204-206, 209
为研究方格星虫多次人工培育的繁育性能,采用室内产卵培育和滩涂恢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在繁殖期内对同一批方格星虫进行了3次人工培育产卵试验,对孵出的幼体进行人工培育。结果表明:于6月、7月和8月进行的3次人工培育,雌虫平均产卵3.11×104、2.70×104和1.75×104粒,平均受精率为(84.4±2.8)%、(87.6±1.9)%和(83.4±2.4)%;海球幼体体长日均增长49 μm、65 μm和46 μm,变态成活率(27.3±6.3)%、(32.2±4.6)%和(37.8±5.9)%;随着培育产卵次数增多,亲虫的死亡率升高,相对个体产卵量减少;海球幼体变态率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变态后稚虫的生长速度与后期海球幼体的大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09.
为探究蝌蚪变态前后形态表型、内脏器官大小和免疫功能与特定生活史阶段的关系,测定了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从37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蛙,多个关键生活史阶段身体大小、内脏器官系数及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的反应的变化。结果显示:(1)泽陆蛙的体重、体宽、尾长和体全长都从37期至40~41期升高,之后下降,至46期降至最低值(P < 0.05);体长42~43期最高,显著高于37期和46期(P < 0.05)。(2)肝、脂肪体和肾湿重系数都在44~45期最高,38~39期最低(P < 0.05),而鳃或肺湿重系数37期显著高于其他发育阶段(P < 0.05),消化道长度系数37期、38~39期和40~41期都显著高于42~43期、44~45期和46期(P < 0.05),心和脾湿重系数均不随发育阶段而变化(P > 0.05)。(3)对PHA-P的反应的最大反应值37期蝌蚪出现于注射后2 h,38~39和42~43期见于3 h,其他发育阶段见于4 h,42~43期蝌蚪显著高于38~39期蝌蚪和46期幼蛙(P < 0.05)。从水生到陆生,泽陆蛙的形态表型变化先于内脏器官大小,以被延迟和下降的免疫功能为代价,影响其成功登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