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203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饲料博览》2004,(12):53-53
1出血病 症状与病因: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出血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迅猛,死亡率高。曾在史氏鲟幼鱼(体重小于150g)中发现。  相似文献   
82.
使用水质净化设备进行水处理,在循环水条件下,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史氏鲟室内成鱼养殖。结果表明:经12个月饲养(鱼苗-成鱼),史氏鲟平均体重由112g增至1129g,体长由30.2cm增至77.2cm。饲养成活率为97.6%,饲料系数为1.4,在高寒地区表现了良好的生长趋势。  相似文献   
83.
饲料中添加植物活性小肽对史氏鲟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岳松 《内陆水产》2004,29(10):43-43
本研究发现通过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植物活性小肽(主要成分是植物蛋白萃取液经皂化、异构化处理得到的功能性小肽),可以提高饲料的摄食率,促进鱼的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并能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实现鲟鱼饲料合理高效利用。促进鲟鱼养殖业的推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4.
史氏鲟鱼种驯化一般是指将史氏鲟苗先用水蚯蚓培育到体长4~10厘米(体重达到0.3~3克),再通过驯化使之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史氏鲟的成活率。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史氏鲟苗的成活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掌握好驯化的时机当史氏鲟鱼苗体长达到4~10厘米(体重达到0.3~3克)即可进行驯化,体长或体重规格越小越好,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水蚯蚓的使用量,降低饵料成本;另一方面可在低水位的情况下,保证鱼苗均匀分布在池底,不拥挤,鱼苗占的空间较大,鱼苗容易接…  相似文献   
85.
史氏鲟、杂交鲟温流水小水体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鲟鱼类是大型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极珍贵的鱼种,目前全世界已发现鲟鱼25种,其中有8种鲟鱼分布在我国的长江、黑龙江等水系,人工养殖的品种主要有俄罗斯鲟、史氏鲟、杂交鲟、中华鲟、匙吻鲟等。史氏鲟在近3000千米的黑龙江干流均有栖息,多数为定居型种类,有部分为半洄游性鱼类,一般认为其生存温度为1~26℃,但黑龙江鱼类研究所和广东少数单位的养殖驯化表明,史氏鲟在0~33℃仍能存活,摄食水温范围4~31℃〖1〗。每年的5~6月份为史氏鲟的产卵季节,产卵水温为18~26℃。史氏鲟初次性成熟年龄:雌鲟为9~1…  相似文献   
86.
史氏鲟和杂交鲟鱼种耗氧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史氏鲟和杂交鲟鱼种的耗氧量,和窒息点,耗氧量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耗氧率却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减少,在14-30度的水温范围内,耗氧率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加,并呈正相关关系,史氏鲟和杂交鲟的窒息点分别是1.28-1.37mg/L和1.36-1.44mg/L。  相似文献   
87.
在丹江口水库进行了1周年的网箱养殖史氏鲟试验,分析了丹江口水库的水域条件、苗种规格及养殖管理。研究了网箱的设置、规格、深度、水温与养殖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适合史氏鲟网箱养殖,网箱规格4m×5m×3m为佳,苗种规格以25~50g为宜。  相似文献   
88.
史氏鲟及杂交鲟仔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继丹 《水产学报》2003,27(2):177-182
史氏鲟(AcipenserschrensckiBrandt),系黑龙江的特产鱼类。我国早在1957年就成功地进行了史氏鲟的人工繁殖,并获得少量鱼苗。后来又在黑龙江建立了史氏鲟增殖放流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关单位还开展了池塘养殖、饵料生物学以及鲟鳇杂交等方面的研究[1]。近年来史氏鲟的人工养殖发展迅速,但在史氏鲟人工饲料的驯化养殖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了解史氏鲟及其与鳇(Husohuso)的杂交种仔鱼的消化系统发育可为鲟幼鱼的养殖及营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关鲟类早期生活史的研究,国内外都有过一些报道[2-5],但多是从生态学和形态学角度开…  相似文献   
89.
史氏鲟全人工繁殖研究--Ⅰ.精子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育并达到成熟的史氏鲟雄鱼,人工摧情获得精液。本介绍对精子生物学特性的观测结果,其中包括:透视电镜下观察到的精子形态结构,精子快速泳动时间和寿命,精液的质量密度和精子密度,同时与野生雄鱼精子活力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0.
不同中草药对两种淡水鱼类诱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中草药药理设计制成六种复合试剂 ,以鲫鱼 (Carassiusauratus)、史氏鲟 (Acipenserschrencki)为对象进行诱食活性试验 ,用one -wayANOVA检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6种中草药复合试剂对两种鱼类的诱食效果并不完全相同 ,复合试剂对鲫鱼都有极显著的诱食效果 ,仅有两种复合试剂对史氏鲟有显著的诱食作用。为鱼用中草药诱食促长剂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