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50篇
  7篇
综合类   272篇
农作物   111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81.
利用陆地棉推广品种中棉所36和海1配制杂交组合,并用中棉所36为轮回亲本构建回交群体(BC1F1,BC2F1和BC1S1).用亲本和F1对新开发的2102对SSR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选到317对含有海1显性带的引物,占筛选引物总数的15.08%;最终对其中的275对引物进行了BC1F1群体扩增,获得306个SSR标记差异位点.连锁分析表明(LOD=6.5),有254个标记位点连锁,分布在42个连锁群中,覆盖2252.36 cM,约占棉花基因组的50.05%;平均每个连锁群有6.08个标记,覆盖53.63 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8.87 cM.利用BC1F1、BC2F1和BC1S1三个不同世代分离群体产量性状数据,共定位16个产量性状QTL,解释表型变异5.77%/~19.86%.其中,衣分6个,铃重6个,籽指4个.有9个增效基因来自陆地棉亲本中棉所36,7个增效基因来自海岛棉亲本海1,说明了表型性状较差的品种同样可能含有可用于性状改良的增效基因.控制衣分的3个QTL可在不同的世代稳定检测到,效应稳定,增效基因均来自高值亲本陆地棉,为进一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82.
用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MS22-3为母本,不同小菘菜自交系为父本,通过连续几代回交,最终选育出小菘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CMS08-6.该不育系具有生长发育正常、抗病、农艺性状优、配合力好等特点,利用CMS08-6配制的组合CMS08-6×87-6在示范生产上表现较优良.  相似文献   
583.
【目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AACC,2n=38)的抗性基因一旦成功漂移到近缘杂草中,将会给农田杂草防除带来很大的困难。转基因油菜的近缘杂草野芥菜(wild B.juncea,AABB,2n=36)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并沿长江流域扩散,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后代的适合度,为抗性基因是否能成功漂移到近缘杂草中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在田间以不同密度(低密度为15株/区,高密度为30株/区)单种和混种(野芥菜与回交后代以4﹕1、3﹕2、1﹕1比例混种)野芥菜及抗性回交3代子3代(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及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正反回交3代子3代分别表示为BC_3mF_4R、BC3p F4R和BC_3mF_4L、BC_3pF_4L,m表示以野芥菜为母本的回交后代,p表示以野芥菜为父本的回交后代),测定抗性正反回交3代子3代的营养生长(株高、茎粗、一次分枝数、地上部单株干生物量)和生殖生长(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种子质量、角果长、每角果饱粒数)的适合度成分,并比较供试回交后代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的差异。【结果】在单种条件下,BC_3mF_4R和BC_3pF_4R的各适合度成分及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尽管在高密度下BC_3mF_4L和BC3p F4L的茎粗、地上部单株干生物量和单株有效角果数显著低于野芥菜,但BC_3mF_4L和BC_3pF_4L的总适合度仍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单种条件下,抗草甘膦或抗草丁膦的回交3代子3代在低密度和高密度均具有与野芥菜相当的总适合度。当回交后代与野芥菜混种时,在低密度3种比例混种下,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的回交3代子3代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在高密度3种比例混种下,BC_3 F_4R与野芥菜的各适合度成分及总适合度无显著差异,但BC_3 F_4L的株高、茎粗、一次分枝数、地上部单株干生物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种子质量及总适合度均显著低于野芥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C_3 F_4的各适合度成分仅与种植密度相关。【结论】抗草甘膦或抗草丁膦的正反回交3代子3代都具有在野外生存定植的可能性,且抗草甘膦的回交3代子3代比抗草丁膦的回交3代子3代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防范转基因油菜的基因逃逸时不仅要防范转基因油菜与近缘杂草的初始杂交,而且要防范杂交后代与近缘杂草的不断回交,以免产生适合度较高的回交后代。  相似文献   
584.
【目的】高油酸育种是花生品质改良的重要方向,利用回交育种结合标记选择可快速实现现有推广品种的高油酸化改良,探讨利用这一技术体系进行花生高油酸遗传改良的实践和效率。【方法】以目前推广的优质高产抗病品种中花16、中花21、泉花551、徐花13为轮回亲本(母本,基因型AABB),以高油酸材料冀花13为非轮回亲本(父本,基因型aabb)配制4个杂交组合,一年种植两季并进行人工杂交或自交,夏季在武汉种植,冬季在湛江南繁基地种植,通过1次杂交、4次回交和1次自交得到BC4F2后代。利用PCR产物测序方法,鉴定杂交和回交后代的基因型:根据回交后代基因型分离规律及ahFAD2AahFAD2B序列高度同源性的特点,用引物F0.7/R3在一个PCR反应内同时高效扩增F1回交后代(BC1F1-BC4F1)的ahFAD2AahFAD2B片段,并利用R3作为测序引物进行反向测序,读取测序峰图判别基因型,在回交后代中筛选基因型AaBb的后代作为下代回交父本。自交后代(BC4F2-BC4F3)基因型鉴定采用KASP分型,获得高油酸(基因型aabb)后代。对获得的基因型为aabb的高油酸后代与其对应轮回亲本进行重要农艺性状、品质和重要抗病性的调查和SSR标记检测。【结果】在3年时间内,4个组合分别获得10、5、6、8株BC4F2高油酸纯合隐性基因型(aabb)单株,通过一代自交获得相应的BC4F3株系,对获得的高油酸株系与轮回亲本进行植物学、农艺性状、品质和青枯病抗性的考察,最终,4个组合均获得了与轮回亲本综合性状最接近的株系,分别为ZJ019、ZJ109、ZJ160和ZJ805,其油酸含量为82.54%、79.85%、79.22%、和78.94%,可作为轮回亲本对应的高油酸新品种。另外,本研究还对中花16回交组合中获得的高油酸株系的遗传背景进行了SSR分子检测,发现ZJ019株系的回复率达94.8%,在该组合中回复率最高,这一结果与植物学、农艺性状鉴定的结果一致。【结论】利用连续回交、南繁加代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可在3年内快速实现现有推广花生品种的高油酸化改良。  相似文献   
585.
以4个T4代转TaEBP、GhDREB、GmDREB1、GmDREB3等抗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小麦株系为供体,以‘矮败周麦18’为受体,通过温室加代条件下的有限回交、滚动回交途径,应用分子跟踪检测手段,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BC2F2植株目的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获得了分别聚合不同外源基因于一体的抗旱相关转基因‘矮败周麦18’小麦新种质,其中有TaEBP和GhDREB、GmDREB3和GmDREB1、TaEBP和GmDREB3、GhDREB和GmDREB3分别聚合于同一植株的矮败种质;及TaEBP、GhDREB、GmDREB3三个基因聚合在同一植株的矮败种质。这些转基因新种质为进一步开展抗旱转基因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586.
丁晓艳  赵娟  钱山山  阎星颖  裴炎 《作物学报》2018,44(8):1152-1158
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短季棉品种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 发展短季棉对棉花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提高短季棉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当前棉花育种的重要课题。前期工作中我们通过时空精确调控iaaM基因, 适当增加生长素在棉花胚珠种皮中的水平, 获得了纤维产量和细度同步改良的转基因棉花材料IF1-1 (FBP7::iaaM)。本文通过回交育种, 将FBP7::iaaM基因导入低衣分、高马克隆值的短季棉品种晋棉11, 获得了衣分提高、马克隆值降低、同时保留早熟特点的回交后代JBC4。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 JBC4的衣分比回交亲本提高了12.8%, 小区纤维产量增加56.3%, 马克隆值降低10.7%。说明该转基因性状能在杂交和回交过程中稳定遗传, 可用于棉花产量和马克隆值的定向改良。  相似文献   
587.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9023A的选育及育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丰富T型杂交小麦的不育系和恢复系资源,以优质多抗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轮回亲本,对T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504A连续回交选育不育系,研究其雄性败育特点,并进行恢复系鉴定和育性恢复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回交转育获得不育系T9023A,其不育性稳定,雄性败育彻底,花药干瘪细长、不开裂,I_2-KI染色显示,花粉败育类型为圆败和典败。以具有野燕麦(Q型)细胞质的小麦品种川农26和川农27与T9023A测交,其测交F_1自交结实率(国内法)分别为80.3%和62.6%,川农26对T9023A的恢复能力更强一些。T9023A/川农26的F_2群体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符合15∶1,表明川农26携带有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2对主效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588.
为了在不改变原品种农艺性状的情况下改善品种的加工品质指标,利用生化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的方法(5~6次)将编码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基因转移到本地主栽小麦品种中,使品种的面团流变学特性得到较大的改善。文章讨论了这种方法中的一些问题及其在改造现有主栽品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9.
家蚕天然彩色茧是极具市场开发潜力的特色原料茧。以目前推广量最大的家蚕杂交组合932·芙蓉×7532·湘晖的2个中系品种与2个日系品种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2次回交、1次自交为一轮循环的轮回回交育成法,分别从供体亲本M2中导入天然黄茧色性状控制基因,其间以丝质优良及丝长长的夏芳M、秋白M进行杂交改良。经过高温多湿环境定向培育与活蛹缫丝选择获得的育种新材料,不仅具有天然黄茧色的特性,而且综合经济性状得到改良。将这些遗传性状稳定的育种材料与其他新选育的材料进行杂交组配,经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实用经济性状优良,具有天然黄色茧特性的家蚕新品种四元杂交组合湘彩黄1号(932XM·芙蓉XM×7532QM·湘晖QM)。实验室联合鉴定、农村饲养、种场繁育试验及茧丝色牢度检验的结果表明,天然黄色茧新品种杂交组合具有茧色稳定、体质强健、产茧量高、丝质优良、蚕种易繁育等特点,在实验室联合鉴定中的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932·芙蓉×7532·湘晖高8.4%、11.0%,一粒茧丝长为1 124.6 m,解舒丝长871.6 m,洁净94.89分。湘彩黄1号适合在湖南省等南方蚕区的夏秋季推广饲养,已于2015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90.
小麦抗赤霉病3B-QTL和6B-QTL的遗传互作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来自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望水白的2个主效抗扩展3B-QTL和6B-QTL的抗性遗传和互作模式,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构建了回交分离群体,以病小穗数(NDS)和病轴长(LDR)为鉴定指标,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携带3B-QTL和6B-QTL的BC_3F_1、BC_3F_2、BC_3F_3世代以及抗感对照进行了抗赤霉病扩展的表型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3B-QTL和6B-QTL在烟农19和矮抗58不同的背景中,杂合基因型与纯合望水白基因型之间的NDS和LDR差异显著;携带3B-QTL和6B-QTL株系的抗扩展性与只含有单个3B-QTL的株系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只携带单个6B-QTL株系的抗性,抗感分离比经卡方检验符合4∶3∶9的分离比例,遵循2个独立孟德尔遗传因子控制的隐性遗传模式,且3B-QTL隐性上位于6B-QTL。研究表明,望水白的3B-QTL和6B-QTL抗扩展效应强且稳定,可以作为抗赤霉病基因资源在育种实践中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