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54篇
  7篇
综合类   273篇
农作物   111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为挖掘野生大豆优异稀有基因,2006年至今以栽培大豆绥农14(轮回亲本)与野生大豆ZYD00006(供体 亲本)为双亲材料,经杂交、回交,标记辅助选择构建获得一套覆盖野生大豆全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代换 系)。该群体共 192个株系,包含野生大豆目标导入片段 237个,平均每个连锁群的导入片段个数为 11.85个;导入 片段总长度1865.17 cM,覆盖整个基因组的82.43%。其中L连锁群野生大豆基因组覆盖率最高,为100%,N连锁群 覆盖最低为 53.17%。最长导入片段 43.30 cM,最短导入片段 0.22 cM。高度一致的遗传背景对大豆重要基因及野 生大豆特有优异基因挖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野生资源的引入极大丰富了栽培大豆的遗传基础,进而使得导入 系后代表型变异丰富,为大豆遗传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72.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是用于分析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该方法便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初步判断,制定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于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数量性状的性状遗传组成。回交自交系(BIL)群体是永久性群体,可以进行有重复的比较试验,适用于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复杂性状的遗传研究。本研究以BIL群体为对象构建了4对主基因、主基因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的遗传模型,包括2类11个遗传模型。利用基于IECM (iterative expectation conditional maximization)算法的极大似然分析方法估算各个混合遗传模型中的分布参数,用AIC值和一组适合性测验结果选取最优模型,并从入选模型的分布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遗传参数。由1个模拟的随机区组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群体中遗传参数的估计值与设定值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利用本文建立的模型重新分析大豆回交自交系群体(Essex×ZDD2315)及其亲本对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数据后发现4对主基因模型优于原报道的3对主基因模型,说明本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73.
比利时格哈兹博根杨树研究中心的育种研究始于1948年。50年来,这个中心一直优先考虑收集大量杨树优良种源,特别注重对自然分布区边缘和地理隔离带的典型种源的收集,建立了具有丰富基因型的杨树基因库。  相似文献   
74.
张春利  勇傲强 《麦类作物》1999,19(4):3-5,62
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采用定向回交转育和轮回选择的方法将矮败小麦基因转育到黑龙江省优良小麦品种(系)的群体或个体中,结合生化标记和早世代品质跟踪测试等方式,简化和加速了小麦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进程,拓建了小麦动态基因库,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对矮败小麦基因源的冬、春麦代换,骨干亲本的矮败小麦不育基因的定向回交转育及轮回选择群体中的亲本选用,混合互交和轮回选择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详尽阐  相似文献   
75.
对6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及9个回交组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上,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及超亲优势为负值,超亲优势的表现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基本相同。杂种后代植株高、分枝多、籽粒小是半野生大豆在育种工作中利用的障碍。以有限性品种做回交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降低株高效果最佳,亚有限品种次之,无限品种效果最差。为克服杂种后代的小粒性,必须用大粒亲本进行回交并进行定向选择。在蛋白质含量上用高蛋白品种进行连续回交,可逐年提高杂种后代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76.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制备两种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鲤鲫杂交♀×德国镜鲤♂;鲤鲫杂交♀×鲤♂)的染色体。结果表明:两种鲤鲫杂交回交子代染色体组由150条染色体组成,按着丝粒位置染色体组型可分为四组,每个染色体小组均由三条同源染色体组成。其中鲤鲫杂交♀×鲤♂回交的染色体数目为3n=150,染色体臂数NF=234,其核型公式为:3n=60m+24sin+36st+30t;鲤鲫杂交♀×德国镜鲤♂回交染色体数目为3n=150,染色体臂数NF=258,其核型公式为:3n=63m+45sin+12st+30t。  相似文献   
77.
耐盐罗非鱼育种回交效应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罗非鱼2种回交子代、2种正反交子代(回交鱼的母本)、2种原始种(回交鱼的祖父、母本),共6种遗传型的生长特性、耐盐特性及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盐度15、20及25时,2种回交子代的日均增重率皆比母本提高了30%~45%,差异显著(P=0.023).(2)SSR分析发现,2种回交子代接受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特征带分别为87.5%和79.2%,接受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的分别为35.2%和41.2%;而2种正反杂交子代接受尼罗罗非鱼的分别为66.7%和41.7%,接受萨罗罗非鱼的分别为47.1%和88.2%.(3)回交子代与原始亲本尼罗罗非鱼的遗传距离较近,同正反交子代相比,回交子代生长性能有所进步,耐盐性能基本保持,扩增的特异性条带数目较少,表明遗传多样性走低和基因型纯合性走强的趋势.(4)两种回交子代间有一定差异,萨尼♀[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F2)]×尼罗罗非鱼(♂)生长快5%,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等遗传指标较高,是优选的对象.  相似文献   
78.
油菜是需硼量最大的作物之一,在生产中需要额外增施硼肥,否则易出现大幅度减产。为了提高油菜对硼元素的利用效率,本研究以携带Bna.A03NIP5;1优良等位基因的硼高效利用材料2016-XFSB为供体亲本,以621R为轮回亲本,通过回交与MAS相结合的方法,将Bna.A03NIP5;1优良等位基因导入621R中,选育出拥有621R遗传背景并携带有Bna.A03NIP5;1优良等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621RNIP5;1A3,并在此基础上与细胞核雄性不育系RG430A配制了杂交种。利用水培和不同土质土壤栽培试验对621R和621RNIP5;1A3及其杂种进行相关农艺性状的鉴定。结果表明,621R NIP5;1A3及其杂交种对硼的利用效率有明显提升。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621R NIP5;1A3及其改良杂交种在生物量、株高、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上有显著优势。本研究结果对油菜硼高效育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9.
“紫燕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育种研究室育成的辣味型一代杂种彩色椒。其母本9708A是从“安庆早椒”经航天搭载变异材料中选育的不育株,经5代回交选择育成的优良不育系,其父本9718是从国外紫色甜椒中经多代自交定向选育的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80.
利用粳型优势生态型台湾粳‘嘉农428’和‘嘉农育251’为受体材料,粳稻骨干恢复系‘C418’为供体材料,连续回交到BC_1F_1和BC_2F_1代,选择具有恢复基因的植株与不育系‘秋光A’‘宁粳16A’‘216A’‘552A’‘宁粳23A’‘宁粳24A’和‘花43A’测交,F1代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超对照优势最高达62.0%,超对照优势10%的比例最高达71.0%。BC_1F_1代与各不育系杂交F1较BC2F1代与各不育系杂交F1有更高的单株产量,有效穗数多,每穗粒数多。BC_1F_1代具有更高的配合力,与各不育系杂交F1杂种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