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7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2012年04月、11月,2013年4月、11月,2014年4月先后对连江县黄岐湾海区进行浅海底栖生物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0大门类198种,其中环节动物种类最多,有121种。五个航次都出现的生物种类只有8种。五个航次调查的浅海底栖生物生物量范围为13.503~27.092 g/m2,其中春季为18.142 g/m2,秋季为23.079 g/m2;栖息密度范围为208.3~2 014.7ind/m2,其中春季为1 046.0 ind/m2,秋季为292.5 ind/m2。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生物量优势度在春、秋季交替出现;环节动物生物密度优势度在春、秋季均占据绝对优势。2012—2014年春、秋季优势种类年间变化较大。在五次调查中,只有2013年有采获经济种类,且种类不多,海区第一优势种均为环节动物多毛类。2012年4月和11月、2013年4月和11月及2014年4月黄岐湾浅海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3.909、3.250、3.780、3.441和4.156,表明调查海区的浅海底栖生物生态环境未受到污染或干扰。  相似文献   
52.
虾贝混养的原理是根据对虾与花蛤不同生活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其在同一水体中形成共生关系。利用贝类滤食特点,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微生物,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净化水质,促进各品种生长。利用虾池进行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明韭山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为保护区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根据韭山列岛的地理位置,设置3个调查站位,于2016年8月进行取样调查。[结果]共鉴定潮间带生物78种,优势种有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日本菊花螺(Siphonaria japoni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史氏背尖贝(Notoacmea schrencki)等;潮间带生物量密度平均为2 544.0 g/m2,个体密度平均为21 623.9个/m2;从3个站位的生物种类数分布来看,由多到少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生物量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青山、积谷山和南韭山,个体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结论]该研究为今后保护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4.
《淡水渔业》1976,(6):28-30
洪湖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水位在24.5米时,湖面积达60万亩,平均水深1.3米。全湖略呈“三角形”,湖岸线平直,湖面宽阔。湖周围村庄、农田遍布,降雨后,有大量有机物质流入,因此,水质肥沃,水草丛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很多,鱼类天然饵料较为丰富,适合鱼类的繁殖、栖息和生长。  相似文献   
55.
根据2011年4–5月期间对福建古雷半岛周边海域27个站位所做的生态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密度、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古雷半岛周边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丰富,共采获145种,其中多毛类69种,软体动物28种,甲壳动物29种,三者是海区种类组成的优势类群,但种类的出现率和优势度普遍不高.海区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111±200) ind/m2和(14.79±22.03) g/m2,站位间高低值相差较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d均值都不高,为2.064和2.847,源于半数以上站位的种类数不到10种.在所划分的 3 个地理区域,东山湾内的种类多样性水平和密度都要比东山湾口和东侧海域来得高.与福建其他港湾相比,古雷周边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但密度和生物量不高.底栖生物这些多样性特点可能与底质分布特征有关.与东山湾的历史调查数据相比,该湾的优势种类组成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56.
线虫和桡足类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种。对长海县某典型海域底栖沉积物采样、调查,分析沉积物样品中的自由线虫和桡足类。结果表明,该海域不同采样点之间的线虫与桡足类的生物种群,数量,分布均存在差异。五个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在春季的平均生物量为11.02ind/mL,夏季平均生物量为166.04 ind /mL。春季五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量最多,为22.4 ind /mL,一号采样点最少,为1.6 ind /mL。夏季,五号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生物量最多,为229.2 ind /mL,一号采样点最少,为93.5 ind /mL。结果表明从春季到夏季每个采样点的线虫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均有所增加,春季和夏季两个季节的线虫和桡足类的优势体长区间为500-1500um。初步判断这些差异与季节,环境等因素存在关系,可为该地区的底质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张连震 《河北渔业》2006,(11):38-40
0 前言 底栖生物(macrobenthos)是在海底营附着、固着、底埋、钻孔和匍匐活动的一类动、植物的总称.按底栖动物的个体大小,凡被0.5mm孔径套筛所阻留的生物,称为大型底栖生物(macrobenthos);凡能通过0.5mm孔径套筛,而被0.042mm孔径套筛所阻留的生物,称为小型底栖生物(meiobenthos).  相似文献   
58.
《水产科技》2008,35(3)
目前,国内外治理蓝藻,主要有投放化学试剂、机械捕捞、生物拉藻、遮光除藻、电化学除藻、黏土除藻、人工湿地除藻等措施。采用化学措施除藻,需要投放大量的化学试剂,在破坏水环境同时,对水体中鱼类及底栖生物具有毒害作用。由于藻类繁殖和生长的速度极快,传统的物理措施也难以彻底清除。近年来,国内外结合藻类的生理特征,创立了“超声除藻”这一灭藻技术。  相似文献   
59.
郑新城 《齐鲁渔业》2008,25(2):28-28
虾贝混养的原理是通过对虾与贝类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利用贝类滤食特点,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品种生长,净化水质,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从而提高水域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此项生态技术模式适宜在硬泥或沙泥底质的虾塘泥滩推广。  相似文献   
60.
东寨港翡翠贻贝、红肉河蓝蛤和光裸星虫消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东寨港3种不同生长阶段几种大型底栖生物的消化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力随着个体在不同底栖生物生长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1)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 Linnaeus)消化酶活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随着个体的生长不断增大。(2)红肉河蓝蛤(Potamocorbula rubromuscula Zhuang and Cai)的研究结果表明,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随着个体的生长不断减小,纤维素酶活力随着个体的生长不断增大。(3)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力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增大,脂肪酶活力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