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112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笼壶类渔具是根据捕捞对象习性,设置洞穴状物体或笼具,诱其人内而捕获的专用工具。这类渔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捕捞对象有甲壳类、贝类、头足类、鱼类等,分布比较广泛。尤其在底拖网、底延绳钓难以作业的底形起伏的海域,笼壶类渔具也可进行作业,而且具有渔具成本低、操作安全、渔获物鲜活等优点。为合理利用湛江市丰富的东风螺资源,我们开展试验推广东风螺笼捕技术工作。由于其主捕东风螺,渔获选择性强,有利于近海渔业资源、种群结构调整以及合理利用、开发、保护鱼类资源,同时东风螺笼捕捞作业因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捕捞操作简单易学而深受群众的喜爱,推广获得成功。现将东风螺笼捕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2.
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Lamarck)的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泥东风螺工厂化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幼体培育密度为5万个/m^3,以金藻、扁藻、小球藻为饵料,并根据水质的好坏结合适当的换水量,能成功的获得变态稚贝,变态率达30%;稚贝培育密度为3000粒/m^2,以蟹肉,杂鱼肉为饵料,最终获得规格0.5~1cm的螺苗150万粒。整个育苗工艺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3.
为探究南药组方对方斑东风螺病原性弧菌的抗菌作用,测定了组方对方斑东风螺内脏团内细菌总数、菌落构成、几种常见致病性弧菌细胞壁的通透性、菌悬液电导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质量浓度为1/640的南药组方能减少方斑东风螺内脏团内细菌总数及弧菌数;组方处理的细菌胞外碱性磷酸酶含量增多,菌悬液电导率明显增大。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南药组方可减少方斑东风螺内脏团内细菌总数和弧菌数,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54.
使用冰鲜杂鱼养殖东风螺限制了其产业规模,东风螺养殖业的发展急需人工配合饵料.本文综述了东风螺营养需求、营养素对其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及饲料原料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东风螺营养需求和饵料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为探讨人工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含量分别是18.58%,24.30%,30.08%,36.44%,42.64%和48.86%的配合饲料进行了试验。试验水温(28.5±1.5)℃,海水盐度1.0178±0.0008,pH值7.9±0.5,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配合饲料各组中,当蛋白水平高于36.44%(IV组)时,方斑东风螺稚螺壳高和壳宽增长率以及增重率均显著高于18.58%~30.08%组;各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方斑东风螺肉中水分、灰分和磷的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肉中蛋白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配合饲料中蛋白水平与增重率的变化关系,通过折线回归方程y1=5.573X-1.84(R2=0.922);y2=2.367X+135.33(R2=0.823)。可见,0.34~1.18 g方斑东风螺稚螺配合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添加水平为42.78%。  相似文献   
56.
以泥东风螺幼螺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海区底播的生长、存活以及不同底播密度对其生长、存活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的显著性分析。2013—2014年第一次试验结果显示,泥东风螺幼螺底播475 d,壳高、体重分别达到(28.4 177±3.7 837)mm、(4.9 438±2.0 669)g,成活率为71.43%;除了68 d数据显示底播密度对其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外,其它均显示对其壳高、体重、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2013—2014年第二次试验结果表明,泥东风螺幼螺底播385 d,壳高、体重分别达到(20.9904±2.8 276)mm、(2.5 936±0.9 482)g,成活率为38.65%;放养密度对其壳高、体重、存活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5~20粒/m2为泥东风螺幼螺适宜的海区底播密度。  相似文献   
57.
为明晰方斑东风螺"脱壳病"的病原或病理,对东风螺"脱壳病"进行了病原分离纯化、病原菌形态观察、组织病理观察、人工感染试验,并对病原菌16S r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试验中分离纯化了3种纯菌W、B、Y。致病菌W杆状,端生单鞭毛。致病菌Y杆状,两端略尖,周生菌毛。致病菌B短杆状,无鞭毛。结果显示,患病个体和人工感染个体的腹足及连壳肌肉组织均出现明显病变,肌纤维受损,出现空腔,并存在细菌;肝胰腺组织无明显病变,但血细胞显著减少。腹足肌注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致病菌W在3种细菌中毒力最强。混合菌感染的毒力在混合比例接近原始比例时达到最大。致病菌B与报道的鲍希瓦氏菌相似度为99%;致病菌Y与报道的哈维弧菌相似度为98%;致病菌W与报道的变形假单胞菌相似度为99%。推测致病菌W、B、Y可能是此次方斑东风螺脱壳病的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58.
为了解莆田南日岛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种质情况,采集泥东风螺养殖群体,对其样本的壳高(H)、壳宽(B)、体重(W)数量性状进行测量、推导关系式,以线粒体16S rRNA与COI、核18S rRNA与18S-28S rRNA基因为靶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结合同源序列与同属的其他7种东风螺或蛾螺总科(Buccinoidea)相关序列比对计算,以蝾螺属(Turbo)中华蝾螺(T.chinensis)作外群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提取样本个体的酯酶(EST)、苹果酸酶(M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进行同工酶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南日岛泥东风螺(B.lutosa)个体之间壳面斑块不规则、螺壳形态差异不明显;系统发育树显示在东风螺属内泥东风螺和台湾东风螺(B.formosae)优先聚支、亲缘关系最近;个体间EST、SOD和IDH电泳观察到酶位点表达多态性,ME、LDH和MDH检测未发现酶带数多态性,仅存在酶活性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59.
为揭示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应对氨氮(NH4-N)急性胁迫时的生理变化,分别于不同NH4-N浓度和时间下测定其体内溶菌酶及3种消化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实验剂量和实验时间均显著影响这4种酶的活力(P<0.05)。与对照组比较,方斑东风螺经NH4-N胁迫后:1)溶菌酶活力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总体呈现"抑制–诱导"趋势;2)低质量浓度NH4-N (22 mg·L^–1)对胃蛋白酶活力随时间的延长表现出"诱导–抑制"趋势,而其他质量浓度总体表现为"抑制–诱导"趋势;3)脂肪酶活力随着NH4-N处理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现抑制作用或与对照组呈相似水平;4) NH4-N处理时间显著影响方斑东风螺淀粉酶的活力,但各处理组的淀粉酶活力相比对照组在处理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并无太大的诱导或抑制作用。综上,水体中的NH4-N会影响方斑东风螺这4种消化酶的活力。  相似文献   
60.
为了解东风螺能否通过接触感染脱壳病,将正在发生脱壳病的东风螺,与健康螺养在同一个水泥池,时间17~40d。实验结果:健康螺生长、摄食、存活基本正常,未出现感染脱壳病的症状。人工水泥池养殖东风螺,脱壳病的非生物病因是综合性因素造成的环境条件不适长期作用的结果。东风螺水泥池养殖病害防治,应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等综合预防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