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12篇
水产渔业   480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本文从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病害防治及市场风险三方面提出其在福建省东南部、广东东北部海域进行网箱养殖的风险防范对策:准确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在红鳍笛鲷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18.0~33.0℃投放一定数量体长5.0cm以上鱼苗,每日投喂2~3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0~7.0%,养殖过程中严格日常管理,及时发现及防治病害.作者于2004~2006年在厦门浏五店海域开展试验,经170天养殖可达商品??(450g以上),成活率85.3~91.5%,利润率18.8~72.1%.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约氏笛鲷人工繁殖及土池培育鱼苗的技术,对培养基础饵料的传统施肥方法进行了改进。试验共获得约氏笛鲷仔鱼740.4万尾,培育出平均全长4.3cm的鱼种26.12万尾,平均成活率6.80%。  相似文献   
23.
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王健鑫 《水产学报》2006,30(5):618-626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上皮含有大量 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呈V形,其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贲门部和胃体部上皮下有发达的胃腺组织。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肠道粘膜固有层中有管状肠腺存在;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缺乏粘膜肌。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肠道系数约为0.78。在整个消化道中发现有四种杯状细胞。本文研究了条石鲷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并探讨了其消化道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特征与其杂食性的适应。  相似文献   
24.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 本研究以斑石鲷肾脏组织为材料, 建立了斑石鲷肾脏组织细胞系(O. punctatus kidney cell line, OPK)。斑石鲷肾脏细胞系生长旺盛, 目前已成功传至 34 代。本研究检测了不同 FBS 浓度对斑石鲷肾脏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最适生长 FBS 浓度为 20%。将 OPK 细胞液氮冷冻复苏后, 细胞具有活性, 可正常生长和传代。核型分析结果显示, 第 24 代斑石鲷肾脏细胞系核型为正常二倍体核型(2n=2sm+46t)。将 Cy3-siRNA 转染到 OPK 细胞后, 可以成功表达荧光。对斑石鲷 OPK 细胞提取 DNA, 用斑石鲷线粒体色素细胞 C 氧化酶 I (CO I)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该细胞系来源于斑石鲷。斑石鲷肾脏细胞系细胞在受到脂多糖(LPS)和聚肌胞苷酸(poly I∶C)刺激后能产生免疫反应, 免疫相关基因 IκB、IL-1β、IL-8IRF3 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斑石鲷肾脏细胞系, 可运用于斑石鲷基因功能分析、细胞遗传学、致病性细菌和病毒感染机制等研究, 可为斑石鲷的基础研究和细胞工程育种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5.
斜带髭鲷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笛鲷属(Lutjanus)的紫红笛鲷(Lutjanusargentimaculatus)、白星笛鲷(Lutjanusstellatus)、千年笛鲷(Lutjanussebae)、勒氏笛鲷(Lutjanusrussellii)、红鳍笛鲷(Lutjanuserythropterus)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得到长度约418bp的序列。结合GenBank中斜带笛鲷(Lutjanusdecussatus)该区段的16SrRNA序列,用Clustal_X排序软件进行16SrRNA序列的对位排列。通过Mega2.1软件对所得线粒体16S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共检测53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21个简约信息位点,并用"Pairwisedistance"计算了各属间的相对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其序列差异(转换 颠换)在0.027~0.083,其中勒氏笛鲷与斜带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小,红鳍笛鲷与勒氏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大。以高体四长棘鲷(Argyropsspinifer)为外类群,采用Mega2.1软件中的"Neighbore-Joining"法得到唯一1个分子系统树,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由"Bootstrap"1000循环检验。结果表明,6种笛鲷鱼类聚成明显的3个分支,第1个分支,包括勒氏笛鲷、斜带笛鲷和白星笛鲷;第2个分支,包括紫红笛鲷;第3个分支,包括红鳍笛鲷和千年笛鲷。  相似文献   
26.
斜带髭鲷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介绍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的分类、生态习性和养殖方法。斜带髭鲷最适生长水温22-28℃,最适盐度26-32‰;要求pH8.0-8.4;溶解氧含量4mg/L以上,养殖场所的选择在水质条件好,无污染的海区为宜,种苗放养密度约为35尾/m^3.  相似文献   
27.
平鲷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以人工繁殖所获得的平鲷受精卵进行孵化,培育的结果。连续观察并描述该种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及仔、稚、幼鱼的形态。  相似文献   
28.
一、人工鱼礁聚鱼的原理从水产资源学、海洋渔场学以及海洋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渔业资源并非平均分布于海洋,而是偏布于海洋中,即各个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同影响着海洋的基础生产力。一般情况下,平坦的海底,海洋生态环境较贫乏,如果其中有一块礁石存在,就可使海洋生物及鱼类聚  相似文献   
29.
紫红笛鲷鱼苗中间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泽雄 《海洋渔业》1992,14(4):160-161
<正> 紫红笛鲷(Lutianuo argentimaculat-us Forskal),俗名红柔,属鲈形目、鲈亚目、鲈总科、笛鲷科、笛鲷属。该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优质高档水产品,国际市场十分畅销。由于紫红笛鲷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食性杂,适盐范围广等优点,是我国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鱼类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30.
陈启春 《淡水渔业》2001,31(5):14-15
我所于 1998年、 1999年两次从浙江省引进巴西鲷夏花苗种进行养殖试验 ,初步掌握其生物学特性。笔者于 2 0 0 0年 6月在泉州育苗点进行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试验 ,取得较理想效果。1 材料和方法1 1 人工繁殖1 1 1 池塘条件及亲鱼培育亲鱼培育池为 5 0 0m2 的旧养鳗池 ,水深 1 0m。底部为鹅卵石底 ,有独立的进排水设施。此次人工催产的亲鱼系 1998年从浙江引进的夏花苗种 ,先在土池经过 16个月养成 ,于 1999年底共转移尾均重 0 4 5kg的后备亲鱼 30尾至水泥池进行培育。与银鲈、条纹鲈亲鱼进行混养 ,不再单独投饲。1 1 2 催产、孵化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