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50篇
  免费   785篇
  国内免费   1140篇
林业   1336篇
农学   1304篇
基础科学   515篇
  2036篇
综合类   9815篇
农作物   1249篇
水产渔业   848篇
畜牧兽医   3090篇
园艺   794篇
植物保护   888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425篇
  2022年   417篇
  2021年   473篇
  2020年   494篇
  2019年   510篇
  2018年   320篇
  2017年   489篇
  2016年   551篇
  2015年   600篇
  2014年   855篇
  2013年   866篇
  2012年   1055篇
  2011年   1065篇
  2010年   1031篇
  2009年   1088篇
  2008年   1273篇
  2007年   1052篇
  2006年   897篇
  2005年   802篇
  2004年   693篇
  2003年   685篇
  2002年   589篇
  2001年   623篇
  2000年   608篇
  1999年   486篇
  1998年   464篇
  1997年   447篇
  1996年   471篇
  1995年   448篇
  1994年   432篇
  1993年   336篇
  1992年   254篇
  1991年   251篇
  1990年   287篇
  1989年   210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6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是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该病原菌在侵染马铃薯过程中分泌大量RxLR型效应子,但目前绝大多数RxLR效应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成功克隆了致病疫霉菌的一个RxLR效应子PITG_16427.2,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PITG_16427.2,发现该效应子能够抑制6种激发子(INF1、PsojNIP、BAX、SIF2、Avh238、Avh241)激发的植物免疫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效应子PITG_16427.2在晚疫病菌侵染马铃薯早期上调表达。在15个致病疫霉菌株和3个同属菌株中克隆该基因,克隆到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超过93%的同源基因,这些同源基因均能在本氏烟中抑制INF1和Avh241引起的HR,揭示了该效应子在病原卵菌中序列和功能的高度保守性。在本氏烟和马铃薯感病品种Désirée中瞬时表达PITG_16427.2,发现该效应子能够显著促进晚疫病菌的侵染。通过qRT-PCR方法检测发现,乙烯信号的相关基因ERF1显著上调,而水杨酸信号相关基因PR1b显著下调,表明PITG_16427.2在晚疫病菌侵染过程中可抑制寄主的SA信号途径,促进晚疫病菌侵染。因此,RxLR型效应子PITG_16427.2是致病疫霉菌中一个重要的侵染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2.
熊蜂 (Bombus spp.) 和蜜蜂 (Apis mellifera L.) 是自然界中的重要传粉昆虫,近年来因为农药的大规模不合理使用造成了世界多个地区熊蜂和蜜蜂种群的持续下降。为了更好地评估农药对熊蜂和蜜蜂的毒性,本研究收集了61个共有的农药蜂毒数据,采用12种分子指纹联合8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了农药对熊蜂和蜜蜂急性接触毒性LD50值的分类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农药对熊蜂和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分类模型预测准确率分别达86.7%和80.0%。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神经网络 (Neural Network) 和支持向量机 (SVM) 3种算法联合Fingerprinter、Klekota-Roth Count和Extend 3种分子指纹在本研究中的预测能力较好。此外,分别采用构建的熊蜂毒性预测模型和蜜蜂毒性预测模型开展交叉毒性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2.9%和66.7%,表明熊蜂毒性模型预测蜜蜂毒性的准确性高于蜜蜂毒性模型预测熊蜂毒性的准确性。本研究可为设计低蜂毒化合物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开展不同昆虫靶标的毒性交叉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玉米种植区域扩大、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缺乏优质高产高效抗旱玉米品种与中早熟耐密品种的问题日渐突出,寻找适合旱地全膜种植的玉米品种对发展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9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干旱欠水年份小穗型品种表现较好,主要性状、产量表现明显优于大穗。郑单958在会宁表现为中早熟,株高、穗位、茎粗适中,果穗均匀,秃顶率低、穗粒数较多、子粒饱满、百粒重高、株粒重与穗粒重较高。在特大欠水年份产量达到5 094 kg/hm2,比对照增产10.80%,显著高于对照,可作为主推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为降低蔬菜采后体内多环芳烃(PAHs)对人体的危害风险,以豇豆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洗洁精、食盐、米酒、米醋、植物油及清水分别对豇豆豆荚进行浸洗,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豇豆采后体内PAHs的含量,并筛选出豇豆体内PAHs的最佳净化方法。结果表明,米酒和米醋处理对豇豆体内PAHs的去除效果基本一致,其中米酒处理组的∑PAHs(美国环保局公布的优先监测的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总和)降低68.92%,米醋处理组的∑PAHs降低73.88%,且对萘、二苯并(a,h)蒽和茚并(1,2,3-c,d)芘等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清水浸洗可有效降低豇豆体内的茚并(1,2,3-c,d)芘含量,但会使菲的含量增加;食盐处理使∑PAHs增加了77.15%,主要表现在增加了2、3环PAHs在豇豆体内的积累;植物油处理可降低个别PAHs单体含量,但会引入其他PAHs单体,同时增加∑PAHs含量。毒性当量计算结果表明,米酒能有效降低豇豆体内的PAHs毒性,同时食盐处理也使豇豆体内的PAHs毒性当量降低。米酒和米醋能有效降低豇豆体内∑PAHs和二苯并(a,h)蒽的含量及其毒性当量。  相似文献   
16.
甘露寡糖作为一种微生态效应添加剂已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就甘露寡糖的来源、作用机制、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领域进行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其在粗饲料科学搭配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饲料间组合效应的概念 动物的采食水平,日粮中蛋白质补充料、易降解纤维、易发酵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添加,以及饲料间的不同搭配、加工调制和一些营养调控措施等均会改变日粮中单个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以至配合日粮的表观消化率并不等于日粮中各单个饲料组分表观消化率的加权和值,饲料间的互作使得某一种饲料或日粮的采食量或利用率获得提高或降低。这种不同饲料源的营养物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对两种激素营养液与不同苗木的苗高、地径及生物量的生长头等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激素营养液对实验树种的苗高、地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且II号激素营养液较I号为优。  相似文献   
20.
<正> 梨树县地处东北黑土地带南端,幅员面积为42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8.9万亩,自然条件适宜农、林、牧业的发展,是全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县之一。据1959年第一次土壤普查测定,全县耕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为3.35%,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测定降为1.80%。近些年来,由于粮食大幅度增产,有机物料的投入量相对减少,抵不上土壤矿化和作物的消耗量,全县大部分耕地地力处于超负荷运行之中。据1985年对全县22个有代表性点的测定结果,有17个点心土层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耕层,出现了不正常的上低下高的纵向分布,并且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影响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