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水产渔业   32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61.
在十几年的海蜇放流增殖中,一般都采用伞径规格为15~20 mm的幼蜇。根据几年来海蜇池塘养殖经验,培养大规格苗种养成,可提高50%~60%的成活率。特别是2007年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流大为减产,除自然因素严  相似文献   
362.
海蜇毒素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学新  苏秀榕  杨春  李晔 《水产科学》2008,27(3):145-147
利用液氮速冻、石英砂研磨破碎刺胞,用水溶液、醇溶液提取海蜇和沙蜇刺胞毒素。用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得到2个峰,收集2个峰的液体冷冻干燥得到毒素。利用血平板快速检测毒素的活性。沙蜇毒素的溶血活性明显高于海蜇毒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的分子量约为10 000~60 000。这类毒素具有溶血、心脏毒性、神经毒性、肌肉毒性、皮肤坏死,影响离子转运以及胆碱酯酶活性等作用。  相似文献   
363.
描述了在胶州湾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海蜇的回捕率达到2%,投入产出比为1:6.8,放流投资利润率520%,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及渔业经济的增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4.
365.
海蜇的食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查明其饵料来源及其在食物网中的功能地位,而全面准确地获取其食物种类信息是关键。由于传统镜检方法具有局限性,目前对海蜇具体的摄食种类和食物结构尚缺乏充分的了解。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给海蜇食性研究带来了机遇。笔者以线粒体COⅠ和ITS-5.8S rDNA这两种基因片段为DNA条形码标记,对辽东湾近海海蜇的现场食物组成进行分析,比较两种分子标记作为海蜇食性鉴定条形码的适用性和潜力,评估这两个DNA条形码用于检测海蜇食物组成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显示:基于COⅠ基因通用引物扩增海蜇现场样品所构建的克隆文库共获取36个有效序列,来源于4个物种;而基于ITS-5.8S rDNA通用引物扩增共得到30个有效序列,来源于10个物种。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能检测到鱼卵、仔稚鱼或成鱼碎屑、贝类浮游幼体等海蜇的潜在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以传统测序为基础的DNA条形码技术由于测序通量低,在研究海蜇这一广食性种类的食物谱时可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海蜇乃至水母的食物组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6.
为优化海蜇育苗技术,提高海蜇苗种产量,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3种升温变化对海蜇螅状体横裂发生时间、重复横裂次数及累计放碟数量的影响,试验持续100 d。T1组为每日升温2℃;T2组为每日升温1℃;T3组为5~10℃每周缓慢升高1℃,10~15℃每4 d缓慢升高1℃,之后每2周升高2℃,并保持水温在19℃。研究结果表明,T1组释放碟状体开始时间是第8天,仅现1次放碟高峰期,高峰期水温为21℃,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771个;T2组放碟开始时间是第13天,仅现1次放碟高峰期,高峰期水温为19~21℃,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117个;T3组第1次放碟时间是第53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4~15℃,第1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433个,第2次放碟时间是第74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7℃,第2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010个,第3次放碟时间是第88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9℃,第3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496个,3次横裂生殖累计放碟数量共计2939个,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升温变化对海蜇横裂生殖发生时间、螅状体横裂生殖次数及累计放碟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海蜇育苗生产中,人为控制升温条件既可实时可控地获...  相似文献   
367.
张硕  陈岱  刘家林  孙文  张俊波 《水产学报》2023,47(4):049105-049105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海蜇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和排氨率(ammonia excretion rate,AER)的影响,实验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不同pH值、盐度和温度条件下,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蜇伞径与干重可用W=0.002 2e0.1248D表示,R2=0.972 4。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受pH值、盐度和温度影响显著。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pH值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幼蜇和成蜇的2种代谢率分别在pH值为7.0和7.5时达到最大值,同时收缩次数最多。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盐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盐度为25和20时达到峰值;盐度为20时收缩力最强。不同规格海蜇的OCR随温度升高而增加;AER则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C达到峰值。海蜇在21°C时运动和进食最快,温度低于3°C或高于35°C海蜇则停止运动。幼蜇的AER Q10值为0.767~4.362,OCR Q10值为1...  相似文献   
368.
海蜇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母,碟状体是其生长发育重要的阶段。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投饵频率(1、2和3次/日),不同规格(D≤5;50.05);12 h和16 h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照12 h/日最有利于碟状体生长。自然光和弱光对碟状体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结论对海蜇碟状体生长阶段的生理学研究和人工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9.
为研究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同一螅状体后代的生物学特征,将由海蜇单个螅状体通过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同母本水母体分组进行室内水泥池人工培育,观察同母本及不同母本水母体的性别分化及生长速度、体色变化、健康状况等。通过3个多月的室内养殖,6个试验组中,有4组水母体生长良好,秋季达到了性成熟。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性腺以辨别雌雄,对同母本的水母体进行了性别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海蜇单个螅状体产生的一组后代,其个体间的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但体色基本相同,性别完全一致,即同母本水母体之间没有出现性别分化;而不同螅状体产生的水母体之间则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