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1篇
  7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在冷藏、制冰以及其它制冷领域内,如何设法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增加冷凝之后的氨液的过冷效果,一直是制冷工程技术人员所关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经过过冷的液态工质节流后它的干度∞减小,也就减少了节流损失,增加了制冷量。在压缩过程中功耗不变,循环的制冷系数也就提高。贵刊1982年第4期发表的《液氨过冷问题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探讨》)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探讨》认为在制冰生产上应采取有效的过冷措施,减小循环过程中节流膨胀不良。  相似文献   
83.
对烟叶和辣椒饲养的烟夜蛾滞育蛹过冷却点、结冰点和低温存活率进行了比较,以探究不同寄主对烟叶蛾滞育蛹耐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日龄时,2种寄主植物饲育下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差异不显著;5日龄和9日龄时2种寄主植物饲育的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除5日龄的雄蛹的结冰点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均达显著水平;低温条件下,不同的处理时间滞育蛹存活率变化幅度较大,处理10d和20d,2种寄主植物饲育下滞育蛹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处理60d,无论何种寄主、土壤深度以及雌雄蛹,滞育蛹基本上全部死亡;处理30、40、50d,用烟叶饲育的滞育蛹存活率显著高于辣椒,且雌蛹的存活率略高于雄蛹;从耐寒性来考虑,烟叶是较为理想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84.
《中国农资》2008,(12):52-52
<正>今年5月12日,仅在一两分钟内四川蓥峰实业公司位于蓥华镇的生产基地就变成了一片废墟——厂大门口的宿舍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等6栋建筑瞬间夷为平地;厂区内路面开裂,液氨泄漏、盐酸泄漏、硫磺起火燃烧……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汶川特大地震,就这样无情摧毁我国化肥行业的知名企业。  相似文献   
85.
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扁甲啮小蜂是入侵性害虫椰心叶甲的重要天敌。为了了解这两种寄生蜂的耐寒能力,测定了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扁甲啮小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从过冷却点和冰点来看,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扁甲啮小蜂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可在椰心叶甲发生区越冬存活。两种寄生蜂的过冷却点和冰点不同发育阶段有所不同。寄生蜂蛹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高。雌、雄蜂之间的过冷却点和冰点皆没有显著差异。笔者认为,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扁甲啮小蜂可在中国椰心叶甲所有发生区释放应用。  相似文献   
86.
首次明确了不同化性种群的苜蓿切叶蜂滞育前蛹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入滞育前期,一化性种群苜蓿切叶蜂前蛹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分别低于二化性种群2.03℃和2.89℃,过冷却点间的差异随低温(5℃)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低温处理12个月后,两种类型种群的苜蓿切叶蜂前蛹过冷却点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87.
参照秦玉川等测定昆虫过冷却点的方法,对凹唇壁蜂的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进行测定,其结果表明,雌性凹唇壁蜂最低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分别为-24.19℃和—19.16℃;雄性凹唇壁蜂最低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分别为-23.45℃和—18.71℃,表明凹唇壁蜂在本地不能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88.
二化螟温带和亚热带地理种群的滞育特征与抗寒性差异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北京和福州两个地理种群滞育诱导、低温存活、过冷却点和滞育幼虫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22℃、25℃和28℃下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 h 55 min、13 h 44 min和13 h 6 min,显著长于福州种群的12 h 35 min、12 h 30 min和12 h 25 min。采自于北京的田间种群滞育幼虫过冷却点达-15.13℃,显著低于北京实验种群(-8.28℃)和福州实验种群(-7.60℃),表明自然环境的调节与诱导作用和滞育幼虫的抗寒性高度相关。在-25℃~-10℃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下降,二化螟滞育幼虫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不同种群的死亡率有明显差异。在相同低温下北京实验种群的半致死时间(LT50)长于福州种群,表明随着地理纬度的上升,二化螟种群的耐寒性增强。二化螟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体重差异显著,滞育幼虫体内含水量低于非滞育幼虫,但蛋白质及糖的含量均高于非滞育幼虫,表明幼虫体内蛋白质、糖和水含量与抗寒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
90.
8月份后,随着下游需求好转,液氨价格止跌回升,特别是河北,由于液氨销售大户深州化肥销量减少,造成市场货源供应偏紧,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价格上涨幅度就达到了200元(吨价,下同)左右,目前河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