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9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2篇
  18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下功能叶光能转换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前期(0~6d),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PSⅠ的电子传递活性均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但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则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室温条件下类囊体膜的可见吸收光谱峰值和荧光发射强度都增强;随着水分胁迫的进一步加剧,功能叶的光能转换受到明显的抑制:净光合速率、类囊体膜的电子传递活性均大幅度下降;类囊体膜多肽组分变化比较复杂:与PSⅠ有关的蛋白多肽组分没有明显变化,而与PSⅡ相关的多肽组分则大部分减少。类囊体膜的室温可见吸收光谱的峰值和荧光发射的强度仍然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2.
研究表明:8mg/L稀土硝酸镧[La(No3)3.xH2O]和硝酸亚铈[Ce(NO3)3.6H2O]浸种促进了植物希尔反应速率和光合电子传递链中PSⅡ到PSⅠ电子传递速率。硝酸对光合磷酸化促进效果不明显,硝酸镧亚铈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小麦光呼吸途径电子流分配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分配到植物光呼吸的光合电子流(J_o)对CO_2浓度(J_o-C_a曲线)的响应规律,以小麦Z39-118为材料,分析了小麦叶片在2%和21%O_2浓度下的光合速率(A_c)和电子传递速率(J)对CO_2浓度的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对CO_2浓度的响应新模型(模型I)可很好地拟合小麦的A_c对CO_2浓度响应曲线;同样,基于模型I而构建的J对CO_2的响应模型(模型II),也可很好地拟合小麦在21%和2%O_2条件下的J对CO_2响应曲线。利用模型II分别拟合基于传统公式(J_o=2[J-4(A_c+R_(day))]/3)得到的J_o-C_a曲线(R_(day)为日呼吸速率)及基于光呼吸速率值而计算得到的J_o-C_a曲线,结果显示,两者拟合得到的分配到光呼吸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值(分别为86.93和84.17μmol·m~(-2)·s~(-1))与实测值(89.12μmol·m~(-2)·s~(-1))均较为接近(P0.05);但基于前者拟合所得到的饱和CO_2浓度和CO_2为0μmol·mol~(-1)时分配到光呼吸的电子传递速率,均与其对应的测量值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认为,传统用于计算参与光呼吸途径的光合电子流公式并不能准确地描述J_o对CO_2浓度的响应趋势,本研究构建的新模型可准确地定量研究光呼吸及其电子流分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4.
<正>(接上期)三、含氟SDH型杀菌剂含氟SDH型杀菌剂(原药)作用机制新颖,不但用于叶面喷雾,也可作种子处理剂使用;而且药剂在应用中药效强、作用持久、增产效果又显著,也是近年来各农药公司巨头激烈争夺的新领域。SDH(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型杀菌剂,也称复合体II抑制剂型杀菌剂;由于琥珀酸脱氢酶是最小的复合物中的呼吸链,所以SDH又称谓吸收抑制剂。SDH(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呼吸链电子传递复合体II,阻断能量代谢;主要用于种子处理,对许多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活性。在SDH型杀菌剂品种中,约有一半以上为含氟SDH型杀菌剂:如氟  相似文献   
105.
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对NaCl胁迫下北美海蓬子类囊体膜光能转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moL/L NaCl处理的北美海蓬子PSⅠ与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明显降低,3种浓度(50、100、200 mmoL/L)NaCl处理的类囊体膜PSⅡ中18.0 ku多肽组分发牛降解.50 mmoL/L NaCl处理下,添加不同浓度的亚精胺及精胺,发现类囊体膜的电子传递活性得到显著提高,室温吸收光谱有所提高.且能缓解类囊体膜18.0 ku多肽组分的降解.  相似文献   
106.
NaCl胁迫对菠菜PSII颗粒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100、150和200 mmol/L浓度的NaCl盐溶液处理菠菜PSII颗粒,观察PSII颗粒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盐分胁迫下的荧光变化.100 mmol/L NaCl即对PSII颗粒荧光造成显著影响,随着NaCl盐溶液浓度的增加,PSII颗粒的室温荧光激发光谱谱峰有明显的下降;不同时间处理下,PSII颗粒的室温荧光激发光谱峰值随胁迫时间延长,也有明显的降低;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盐分胁迫下,PSII颗粒的电子传递速率也受到明显抑制,比对照有显著下降.结果表明,盐分胁迫对菠菜PSII颗粒光合活性造成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107.
为了研究乳酸-乳酸脱氢酶(LDH)体系对牦牛肉线粒体在电子传递链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再生的影响,建立了体外孵化模型,研究乳酸盐对线粒体膜通透性、膜电位的影响和乳酸-LDH体系在NADH再生和高铁肌红蛋白(MetMb)还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乳酸盐处理组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大、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在所有试验组中,乳酸钙(Ca L)+LDH+NAD体系组的样品氧消耗速率和MetMb还原最高(P 0. 05),当抗霉素A存在时,由Ca L-LDH-NAD处理生成的NADH不能进行氧消耗。当MetMb只和线粒体孵育时,体系内的Mb氧化还原状态几乎未发生改变(P 0. 05),由LDH形成的NADH不能在没有还原酶或电子载体的情况下还原MetMb。添加LDH抑制剂草氨酸钠处理组虽然降低了Ca L-LDH-NAD组合对MetMb的还原(P 0. 05),但并未完全抑制MetMb的还原,说明除了电子传递链介导的非酶促还原外,Ca L-LDH-NAD体系产生的NADH也可用于线粒体内的酶促MetMb还原。作为线粒体内三羧酸循环中间代谢物,乳酸盐与宰后牦牛肉肉色有关,乳酸盐的氧化过程是导致MetMb还原的原因,线粒体的还原能力可以影响氧消耗、MetMb还原以及肌红蛋白(Mb)氧化还原状态,进而影响牛肉色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8.
毛竹苗期NPQ和ETR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实生苗为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毛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非光化学猝灭(NPQ)、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充分暗适应之后,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增强(0~1800 μ mol·m-2s-1),NPQ也随之增加,ETR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低强度光照下(200 μ mol·m-2s-1),NPQ则呈现先上升,在20~80s内迅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至380s时趋于平稳,ETR则先上升,在20s时稍下降,40s后又逐渐上升,至380s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09.
能量供应是限制生物固氮效率的重要因素,电子传递复合体是生物固氮过程中能量产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组分析表明,在联合固氮菌施氏假单胞菌A1501基因组中存在两套编码电子传递复合体rnf,分别为基因簇rnf1和rnf2,其中rnf1位于固氮基因岛上,rnf2基因簇位于核心基因组上。为了明确两套电子传递体在生物固氮过程中的功能,分别构建了rnf1和rnf2基因簇的突变株并测定了相关表型。结果发现,在基本培养基中两个基因簇的突变都不影响菌体生长,可能相互之间存在着功能互补;固氮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位于固氮基因岛中的rnf1基因簇缺失造成固氮酶活下降80%以上,而rnf2基因簇的缺失对酶活无显著影响。进一步采用启动子-lacZ融合表达策略探究了基因簇rnf1对固氮酶结构基因nifH转录的影响,发现rnf1极性突变株中nifH的启动子转录活性仅为野生型的17.59%,推测rnf1缺失造成了固氮条件下能量产生匮乏,胞内碳氮比失衡,进而造成固氮系统表达受抑制。  相似文献   
110.
施氏假单胞菌A1501中电子传递体基因簇rnf1位于固氮基因岛上,该基因簇的突变造成固氮酶活显著下降。在rnf1基因簇的启动子区含有固氮调控蛋白NifA的保守结合序列,实时定量qRT-PCR分析证实了nifA突变株中rnf1基因簇的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急剧下调,暗示着NifA直接参与rnf1基因簇的表达调控。细菌单杂交系统的体内互作实验表明,在大肠杆菌体内NifA与rnf1基因簇启动子存在直接相互作用;进一步的凝胶阻滞试验证明原核表达纯化的NifA蛋白与rnf1基因簇启动子序列存在体外直接结合。上述结果从分子水平上给出了两者间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为深入研究联合固氮基因的表达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