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78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299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9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菜粉蝶在安阳县一年发生4至5代,蔬菜田调查表明。从4月下旬至10中下旬田间均可调查到菜粉蝶幼虫,为害期长达224日。菜粉蝶可为害菊科、白花菜科、金莲科、紫草科、百合科、十字花科植物.以为害十字花科植物为主,十字花种植物中最嗜食甘蓝。2005年8月27日安阳县测报站在白璧镇分别调查甘蓝、白菜、白萝卜、胡萝卜、油菜田。百株虫分别为485、74、10、1.13头,甘蓝田百株虫量分别是白菜、白萝卜、胡萝卜、油菜田的6.5、48.5、485、161.7倍。同时,甘蓝田菜粉蝶落卵量也较其他蔬菜田高许多。  相似文献   
102.
王维恩  张晓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304-6304
[目的]介绍刺瓣绿绒蒿的一个新变型。[方法]在青海省花石峡采集绿绒蒿属藏药时发现了刺瓣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var.spinulifera.)的一个白花新变型,与原变种(总状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var.racemosa)进行了比较。[结果]在青海省玉树州玛多县花石峡生境为海拔4 200 m的小河岸边阳坡草地上发现了刺瓣绿绒蒿的白花新变型,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花冠白色;花瓣两面中下部疏生细刺;花柱具4棱,棱呈膜质翅状,宽约1.5 mm;花丝窄线形。[结论]发现的刺瓣绿绒蒿新变型与原变型的主要区别是植物花冠呈白色。  相似文献   
103.
为研究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田周围杂草上的生长发育情况,对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控提供参考,本研究在(28±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L∥D=16 h∥8 h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选用玉米Zea mays及玉米田常见的主要杂草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探究了草地贪夜蛾在这4种植物上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蛹重以及卵的孵化率、1~3龄幼虫对4种植物的选择性等。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种植物上均可完成整个世代的生长发育。其中三叶鬼针草处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期和蛹期最长,分别为15.97 d和8.33 d;三叶鬼针草处理下草地贪夜蛾蛹重为107.90 mg,显著低于其他3种植物处理的蛹重(P<0.05),玉米、白花三叶草、扁穗雀麦处理的蛹重分别为243.50、239.97、235.80 mg;草地贪夜蛾在4种植物上产卵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白花三叶草上最高,为2302粒,三叶鬼针草上最低,为827粒;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在玉米、扁穗雀麦和白花三叶草上的发育适合度高于三叶鬼针草。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田周围常见3种杂草上可完成生长发育,在防治草地贪夜蛾时,玉米收获后应尽快清除田边杂草,以减少第二季或者次年玉米上的种群基数。  相似文献   
104.
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种间杂交后代无融合生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杂交获得的F_1代以栽培甜菜连续回交产生了B_1F_2代和B_2F_3代 ̄[4].在B_2F_3代中,2n=27的植株达30.19%,推测其中大多数染色体组仍为VVC。具有VVC染色体组的核型中,含9个白花甜菜校长的染色体和18个较短的栽培甜菜染色体,差别明显,易于区分。我们通过对B_1F_2(B14,2n=27)和B_2F-3(2n=27)植株间形态特征相似性比较、两个世代植株有丝分裂特异核型比较、两类植株减粉分裂行为比较、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相似性比较,有力地证明了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种间杂交后代中,从B_1F_2(B14)到B_2F_3之间传递上存在着无融合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105.
白花草木樨与燕麦混合青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置了单贮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单贮燕麦(Avena sativa)、70%白花草木樨和30%燕麦混贮、50%白花草木樨和50%燕麦混贮与30%白花草木樨和70%燕麦混贮5个处理组,贮后分别测定其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由此找出白花草木樨和燕麦混合青贮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单贮白花草木樨的pH值...  相似文献   
106.
对Owayadei(Abelmoschus esculentus L.)、Ladies finger(Abelmoschus esculentus L.)、golder kost(Abelmoschus esculentus L)、Esoyarido(Abelmoschus esculentus L.)等16份国外黄秋葵栽培种质进行ISSR分析,结果表明,选用14条引物扩增出162个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1.6条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102个,占扩增总片段的62.96%。利用扩增结果进行遗传距离分析,构建了分子树状图,可以把16份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  相似文献   
107.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白花丹参茎段分别接种到不同生长调节物质的MS培养基上,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并成为完整植株,为白花丹参快速繁殖建立最佳培养条件,为白花丹参所含次生代谢药用成分工业化生产提供方便、快捷途径.结果表明:MS 0.5~5 mg/L 2,4-D或MS 0.1~0.5 mg/L NAA培养基适于白花丹参茎段的愈伤诱导;MS 0.5-2.0 mg/L 6-BA或MS 0.1~0.5 mg/L IAA 0.5 mg/L 6-BA培养基上白花丹参茎段能迅速生长成苗;1/2MS 0.1~1.0 mg/L NAA(IAA)或1/2MS 0.1~1.0mg/LNAA 0.1mg/LIAA培养基可使白花丹参苗生根.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测定白花除虫菊四倍体株系与二倍体对照株系试管苗和田间叶片中SOD、POD及APX酶的活性,为选育抗性强的白花除虫菊优良四倍体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先加入预冷的提取缓冲液(pH=7.5,0.05 mol/L Tris-Hcl缓冲液)冷冻离心提取叶片中的各酶液。蛋白含量和SOD活性的测定按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剂盒说明书操作。POD总活力测定:100μl酶液用Tris-HCl(pH=7.0)溶液稀释至1 ml,准确加入0.1%的愈创木酚1 ml,30℃水浴10 min后,立即测定溶液在470 nm处的吸光度,然后准确加入0.08%的H_2O_2 100μl,充分混匀,反应2 min时立即测定溶液在470 nm处的吸光度,求出反应前后的吸光度差值。酶的比活力用ΔOD_(470)/(mg·min)表示。APX活性测定:3 ml反应液中含50.0mmol/L PBS(pH=7.0),0.1 mmol/L EDTA,0.1 mmol/LH2O2,0.5 mmol/LASA,最后加入100μl酶液。在室温下记录10 s,30 s时290 nm处吸光度的变化。酶活单位定义为每小时氧化1μmol ASA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单位。[结果]四倍体株系与二倍体对照株系比较,其保护酶系统中各种抗氧化酶的活性都能得到普遍提高,并且各株系的田间样品与试管苗样品的各抗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因此可以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的初期试管苗阶段进行早期筛选,缩短选育时间,节约人力物力。[结论]试管苗期间各株系的抗氧化酶活性可以作为筛选抗病抗逆性强的白花除虫菊优良株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9.
即食败酱软包装产品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10.
选取长势较好、无病害野生白花败酱植株的茎尖及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以MS为基本培养基,设计不同激素浓度配比试验,筛选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采用0.1%HgCl2对外植体进行消毒,茎尖最佳消毒时间为10 min,茎段为15 min;最佳诱导培养基配方是MS+6-BA 3.0 mg/L+NAA 0.1 mg/L,诱导率100%,增殖培养基MS+6-BA 2.0 mg/L+NAA0.2 mg/L,增殖倍数7.8;生根壮苗培养基是MS+NAA 1 mg/L+马铃薯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