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8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76篇
林业   58篇
农学   79篇
基础科学   5篇
  37篇
综合类   644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127篇
畜牧兽医   291篇
园艺   68篇
植物保护   11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31.
【目的】探明进境截获的美国苹果牛眼果腐病的病原真菌种类,为评估病菌的入侵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苹果(Malus domestica)腐烂果实的症状特点、病菌的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进行观察,对分离物的致病性和DNA序列进行分析。【结果】32批次腐烂果实均表现果梗凹腐烂症状,病部较坚硬,病斑圆形褐色,中央色浅形似牛眼状。累计从病果上分离46株菌株,菌落圆形,气生菌丝稀少,白色至乳白色,加深至黄褐色至黑褐色,并形成深浅褐色相间同心轮纹,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15~20℃,经柯赫法则证实为病原菌。在病果及PDA上,病菌形成奶油色胶质状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大型分生孢子及小型分生孢子圆柱形、直或下部稍弯曲、无色透明、单胞。基于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8个代表性的分离物与已知的苹果牛眼果腐病菌Neofabraea perennans聚在同一簇。【结论】根据症状学、形态学与致病性及系统发育分析,将屡次从进境美国苹果中截获的苹果牛眼果腐病病原真菌鉴定为Neofabraea perennans,是我国高度关注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我国果树的生产存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32.
旨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赤琥珀螺(Succinea erythrophana)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其结构及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NCBI数据库已公布的琥珀螺科及柄眼目物种序列,以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分别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①赤琥珀螺线粒体基因组全长 14 023 bp(GenBank No.ON533899),由37个基因和一段富含AT的非编码控制区组成,有20处基因间隔,13处基因重叠。A+T平均含量为77.3%,表现出明显的AT偏向性。基因的排列顺序、结构与组成、密码子使用情况与琥珀螺科已报道种类相似。 ②除tRNA-PhetRNA-HistRNA-Ser1tRNA-Ser2外,其余 tRNAs呈典型三叶草结构。③Ka/Ks选择压力分析显示其受到纯化选择作用。④系统发育研究揭示赤琥珀螺与同属的腐败琥珀螺(Succinea putris)亲缘关系最近,然后与同科其他物种形成姐妹群关系。  相似文献   
33.
世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引用了瓦维诺夫N.I.Vavilov,兰格菲尔德V.T.Langenfeld,斯泰司C.A.Stace 及俞德浚等关于苹果属等植物种、属起源和演化的学说,结合作者对世界苹果属植物今昔的自然分布和分类的研究工作,论证了世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的中心位于中国的西南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但不是苹果属的祖先种皆起源于该地或亚洲东南的亚热带地区,有不少种是直接起源于今天的北温带—它们过去在第三纪曾经有过亚热带气候。作者认为兰格菲尔德所作关于苹果属植物起源演化的系统发育树图谱中的六个分枝,都是指的次生遗传基因中心,而苹果属植物的初生遗传多样化中心是与其近缘的花揪属、梨属和山楂属相融合的。由于苹果属现代大多数的种都集中在中国西南云、贵、川三省,其中含有古老的多胜海棠等种类,因此将该地区视为苹果属的初生基因中心,是符合C.A.Stace 和V.T.Langenfeld 关于属的起源中心定位学说的,但苹果属古代的起源中心位置是否与现代起源中心位置相符,值得再行研究  相似文献   
34.
1 0~5周龄 1~35日龄是雏鸡的各个系统发育的时期,由于雏鸡各组织器官功能的不健全,对外界的各种应激因素抵抗力很差,主要依靠母源抗体的保护免受病害,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病理现象,甚至死亡。因此,要注意控制好育雏鸡舍的温度、湿度及通风换气工作,适时给雏鸡加水加料,并给予充足的光照.  相似文献   
35.
利用DNA编码技术对亚洲黑熊东北亚种和指名亚种不同个体进行DNA编码,结合Genbank中亚洲黑熊台湾亚种和四川亚种以及熊科相关物种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与12SrRNA基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亚洲黑熊COI基因变异显著,各亚种分化明显。系统树显示,亚洲黑熊和美洲黑熊遗传分化明显,且不是姐妹群;北极熊和棕熊关系较近,为姐妹群。COI作为DNA条码在研究亚洲黑熊的分类地位和进化关系上是有效的。在解决亚种分化及关系时,COI基因比12SrRNA基因更有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明确浙江金华太秋甜柿果实炭疽病主要病原种类,探究不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为甜柿炭疽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6—10月,通过对浙江金华永康太秋甜柿生长期果实炭疽病病样的采集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主要病原菌种类;通过对不同甜柿炭疽病病原菌在不同温度、pH值、培养基类型、光照等培养条件和致死温度的测定,揭示不同种之间的差异。【结果】3种甜柿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horii、C. siamense和C. fructicola)为浙江金华太秋甜柿果实炭疽病主要病原菌,其中暹罗刺盘孢引起太秋甜柿炭疽病为国内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果生刺盘孢、哈锐炭疽菌和暹罗刺盘孢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产孢温度为35℃,哈锐炭疽菌最适产孢温度为25℃;果生刺盘孢和暹罗刺盘孢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CMA和GA,果生刺盘孢产孢最佳培养基为胡萝卜煎汁培养基,暹罗刺盘孢产孢最佳培养基为CMA培养基;哈锐炭疽菌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和CA,产孢最佳培养基为OA培养基。pH值4~10均适宜甜柿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果生刺盘孢在pH值5和9时产孢最佳,...  相似文献   
37.
中国农业大学陈文新院士课题组的田长富博士等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文章,修正了国际上有关根瘤菌共生机制进化的假说。在陈文新院士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田长富等从1000余株大豆根瘤菌中选取了26株Sinorhizobium和Bradyrhizobiumn两属代表菌株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研究发现,两属根瘤菌各自特有功能基因与其生物地理分布特征相符;已知功能基因在各基因组中的有无特征可以反映根瘤菌的物种系统发育关系,而根瘤菌的泛基因组相关信息则不能正确反映此种关系;遗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在核心基因组的进化历史中发挥了主导作  相似文献   
38.
6种帘蛤科贝类18SrRNA基因全序列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种帘蛤科(Veneridae)贝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并测序,以期获得这一序列的基本特征,评估其种间变异程度,探讨这一序列在种类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等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文蛤、青蛤、江户布目蛤、薄片镜蛤、紫石房蛤和菲律宾蛤仔18S rRNA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1900bp、1838bp、1831bp、1831bp、1829bp和1833bp。序列中A、T、C和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0%、24.0%、24.2%和27.8%。用MEGA软件对6种帘蛤18S rRNA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分析,对位排列后的总长度1 906 bp,其中变异位点210个,简约信息位点28个,si/sv=1.4(46/32)。从GenBank下载了7种帘蛤科贝类18S rDNA全序列,与本研究实测的6种帘蛤一起用MegAlign软件对其18S rDNA序列进行了比对,物种间序列相似百分比为88.7%-99.7%。文蛤与其他12物种间序列差异较大,序列差异百分比均超过了10%,其他各物种间序列差异百分比不超过3%。以异韧带亚纲(Anomalodesmata)笋螂目(Pholadomyoida)的Lyonsia floridana和Cardiomya costellata为外群,采用相邻连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雪蛤亚科(Chioninae)、帘蛤亚科(Venerinae)和镜蛤亚科(Dosiniinae)的种类首先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聚类簇;缀锦蛤亚科(Tapetinae)、卵蛤亚科(Pitarinae)、仙女蛤亚科(Callistinae)、青蛤亚科(Cyclininae)和文蛤亚科(Meretricinae)的种类先后分别单独聚成一枝;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说明18S rDNA序列适合作为帘蛤科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9.
利用不同亚科的雌性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雄性鳡(Elopichthys bambusa)进行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杂交个体,对团头鲂、鳡及其杂交子代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团头鲂(♀)×鳡(♂)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中,杂交F_1的性状更加偏向于母本团头鲂。在可数性状上,杂交子代的背鳍棘数、胸鳍棘数、腹鳍棘数和臀鳍棘数与母本团头鲂及父本鳡都一致;而其余大多数性状,如背鳍鳍条数、腹鳍鳍条数、臀鳍鳍条数、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和鳔室数,杂交子代的性状更接近于母本团头鲂。杂交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623 bp,与母本团头鲂一致,其碱基组成为31.23%A、16.19%G、24.69%T和27.90%C,且具有一定的A+T偏向性。其线粒体基因组共编码37个基因,分别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还有1个非编码区(D-Loop)。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团头鲂(♀)×鳡(♂)与母本团头鲂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父本鳡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40.
郑小艳  曹家树  滕元文 《园艺学报》2009,36(12):1827-1836
 近20年来, DNA序列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各分类阶元的系统学研究中, 为解决长期有争议 的和亟待解决的系统进化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现以蔷薇科为例, 概述了应用DNA片段进行植物分子系统研究的现状, 详细剖析了应用DNA序列进行植物系统发育研究时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提出了对存在多倍化、杂交起源和快速分化等复杂进化史的植物类群进行系统学分析时选用DNA序列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