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6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05篇
  22篇
综合类   335篇
农作物   85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31.
大鳞副泥鳅卵和泥鳅精子杂交受精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鳞副泥鳅和泥鳅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证实异源的泥鳅精子能够进入大鳞副泥鳅的卵子中,诱导星光并形成雄性原核。雌雄原核相互接触并融合形成合子核。全部过程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和卵裂方式,由此产生的后代兼具父,母本双方的遗传性状。  相似文献   
732.
大叶桃花心木营养贮藏蛋白质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光学显微镜技术研究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的营养贮藏蛋白质。颗粒状的贮藏蛋白质积累在普通薄壁细胞的中央大液泡中。这些细胞的周缘细胞质中通常含有淀粉粒。在接近落叶期和无叶期,贮藏蛋白质在植株中大量积累,主要分布在次生韧皮部的射线薄壁组织细胞和韧皮薄壁细胞中,且末端小枝的贮藏蛋白质比树干和大根的多。末端小枝贮藏蛋白质的消失与新消生长过程是同步的,表明这些蛋白质被新消生长所消耗。落叶前对一年生枝条基部环剥,萌发的新消生长被抑制,环剥伤口下方贮藏蛋白质的消失受到阻碍。在新梢形成之后,树干和根中贮藏蛋白质明显减少,这些蛋白质的完全消失发生在相应器官形成层活动最活跃的时期。贮藏蛋白质在新梢萌芽后2个月就开始积累,正值高温和长日照时期。  相似文献   
733.
对彭泽鲫与兴国红鲤受精细胞学所作研究表明,彭泽鲫属雌核发育种群。异源精子能正常进入彭泽鲫儿子内,瑷 精卵中异源精子呈凝缩状态,不形成雄性原核,没有看到两性原核融合。在刚产出的成熟卵子中没有看到极体,受精后12min见到唯一的一个极体排出,雌性原核自行发育。  相似文献   
734.
芥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芥菜胞质型雄性不育系CMSS9010、CMSJL44及其保持系S9010、JL55不同发育同期小孢观察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在减数分裂期无可见差异,在单核期不育系小孢子呈现败育特征,细胞质内容物减少,花粉壁四周出现空隙,整个小孢子停止膨大。成熟花粉粒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不育系花粉粒较小、干瘪、形态不规则,畸形花粉粒78%~89%。说明芥菜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单核期。  相似文献   
735.
CHA—SC2053诱导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应用CHA-SC2053诱导的普通小麦雄性不育进行了细胞学和植株形态观察与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发育的药隔形成喷施浓度为2g.L^-1CHA-SC2053250L.hm^-2,杀雄效果最佳;其诱导的雄性不育败育时期比T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发生更早,败育更彻底,在播量为90kg.hm^-2的情况下,CHA-SC2053能使制种田中普通小麦母本接近于完全雄性不育,而又不影响其雌花育性。  相似文献   
736.
对马铃薯双单倍体品系81-15(2n=2x-24)和南美二倍体栽培种Solanumphureja(2n=2x=24)体细胞融合获得的15个林系、81-15和二倍体野生种S.chacoense(2n=2x=24)体细胞融合获得的10个株系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和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分析。结果表明,杂种植株除一个株系为非整倍体外(染色体数为37),其余株系均为四倍体(2n=2x=48),是两个亲本的染色体数之和。与二倍体的双亲相比,杂种植株的叶下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内叶绿体数目较多,但单位面积气孔数目较少,明显地表现出了四倍体的特征。杂种植株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谱是其双亲酶谱谱带的总和。  相似文献   
737.
对一个新小麦不育材料(代号:0176)的植株形态特征、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及结实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176”开花时颖壳张开持续时间较长,花粉粒表现不育;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正常,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出现异常,中期Ⅰ出现染色体易位、后期Ⅰ出现染色体落后、末期Ⅰ和末期Ⅱ出现染色体落后及多极分布现象,末期Ⅱ出现了三分体、五分体、七分体、八分体等。“0176”自交结实率为零,但异交结实率较高,为68.5%~74.0%。说明该不育材料的不育性是由减数分裂异常引起的。  相似文献   
738.
单环刺螠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织学和荧光显微镜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以及核相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单环刺螠成熟卵呈卵圆形,核相处于生发泡尚未破裂的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在(21±1)℃时,精卵混合后约5 min,精子由卵偏向植物极一侧入卵,受精膜开举起,继而精核发生第1次膨胀.直至受精后约25 min,受精膜完全举起;受精后10~50 min,卵核相继完成二次成熟分裂,分别形成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50~70 min,精核卵核分别膨胀,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进而相向迁移,最后在卵的中央联合形成合子核.受精后70~90 min,受精卵完成第1次卵裂,形成2个大小相等的卵裂球.单环刺螠受精全过程历时约70 min,略长于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受精持续时间.本研究旨在为今后单环刺螠人工育苗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39.
本文以贵州无籽刺梨果实为材料,对果实发育进程中的形态和显微结构特征进行测定和观察,旨在为揭示无籽刺梨果实发育的机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无籽刺梨果实生长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即阶段1 (S1)、阶段2 (S2)、阶段3 (S3)和阶段4 (S4)。在S1阶段,果实细胞经历快速分裂,维管束木质化程度低,韧皮部比较发达,部分薄壁细胞中储存淀粉粒,未观察到石细胞;随后在S2阶段细胞再次分裂,维管束部分木质化,石细胞出现,此阶段含大量淀粉粒;在S3阶段,细胞膨大,维管束发达,石细胞含量增多,淀粉粒减少;最后在S4阶段,细胞间隙变大,维管束可见度降低,淀粉粒完全消失,石细胞含量降低,果实达到生理成熟。无籽刺梨败育种子未观察到胚和胚乳,且种皮以内的内部系统皱缩且胚柄系统断裂。无籽刺梨子房壁直接发育而成的果皮特化为三个组织层,即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果实在S1阶段快速生长,在S2阶段缓慢生长,S3阶段快速生长,S4阶段缓慢生长,整个果实生长发育呈双S型曲线生长模式。无籽刺梨未授粉的胚珠发育中止,导致种子败育。  相似文献   
740.
遗传标记是指可追踪染色体、染色体某一节段、某个基因座在家系中传递的任何一种遗传特性。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可遗传性,二是可识别性。因此,生物的任何有差异的突变型均可作为遗传标记。遗传标记主要包括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四类,本文对犬微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