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为探究人工养殖环境条件下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的生理状况,采集了8尾(雌、雄各4尾)长江鲟后备亲本的血液,检测了血清激素、血清抗氧化指标、血清免疫力指标、血清离子和血清能量代谢酶等22项血清生化指标,分析其变异水平,并对比评估了雌、雄个体之间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皮质醇等6项指标的变异系数<20%,生长激素等9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在20%~50%,促甲状腺素等4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在50%~100%;另外,睾酮、泌乳素、甲状腺素等3项指标检测出其浓度范围,其中睾酮浓度最小值小于0.03 ng/mL,最大值大于15.00 ng/mL,泌乳素浓度小于1.00μIU/mL,甲状腺素浓度最小值0.01 nmol/L,最大值10.65 nmol/L;雌、雄个体血清K+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指标则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人工养殖长江鲟不同个体间大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变异较大,可考虑将K+作为养殖长江鲟性别判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养殖密度对长江鲟幼鱼生长情况的影响,为现阶段长江鲟幼鱼的人工饲养密度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设置2.45(D20)、4.96(D40)、7.08(D60)、9.64 kg/m3(D80)等4个初始密度,分析14、28 d后长江鲟幼鱼饵料转化率(FCR)、特定生长率(SGRL和SGRW)、日增质量率(DWG)、肥满度(K)以及变异系数(CVL和CVW)等生长参数差异.D20和D40组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日增质量率均显著高于D60和D80组,而D20组的肥满度显著低于D60和D80组;各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随养殖时间延长而降低,但各组间变异系数却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变大.考虑到产量、收益以及种间均匀度,本阶段长江鲟幼鱼适宜的养殖密度为4.96 kg/m3.  相似文献   
13.
许兰馨  周亮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04-029304
归纳了白鲟、长江鲟、中华鲟近40年自然资源量变化情况,统计了长江鲟和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数据,评估了增殖放流成效。因物种特性和分布的差异,放流无效的原因迥异。过度捕捞使人工放流长江鲟在放流后6个月之内难逃被“误捕”,而中华鲟放流数量不足及长江和近海过度捕捞导致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甚微,其结果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增殖放流均无法达到自然繁殖群体的补充水平。本文探究了近40年来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在保护、管理和决策上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提出在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1)应编制和实施《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优先项目;(2)应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为指引,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先计划;(3)应设立中华鲟和长江鲟物种拯救行动计划专项,对现有涉栖息地或保护区生态补偿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唯有以恢复长江鲟和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才有望延续和恢复其自然种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究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自然繁殖对底质环境的偏好性,可为其仿自然人工产卵环境的营造及野外种群重建提供参考。以人工养殖的长江鲟子一代亲本为对象,在直径3.0 m、水深0.8 m的圆形池中铺设长江河道中常见的卵石、砂及人工养殖光滑底质,模拟不同的底质环境,利用发光标记和Ethovision XT行为跟踪技术,研究长江鲟亲鱼对不同底质环境的栖息偏好性和行为活跃性。结果显示,在两两对比的3种实验底质环境中,长江鲟亲本在光滑底质停留时间比57.56%显著长于砂底质42.15%(P<0.05),在光滑底质停留时间比88.63%也显著长于卵石底质10.77%(P<0.05),砂底质中停留时间比75.50%显著长于卵石底质23.89%(P<0.05),表明长江鲟显著喜好停留在光滑底质,其次为砂底质,在卵石底质栖息时间最短,且偏好性无雌雄差异(P>0.05)和昼夜差异(P>0.05)。行为活跃性分析表明,不同底质环境中长江鲟的行为活跃度明显不同,在有卵石底质存在的情况下,其急速游动平均时间要显著高于砂质和光滑底质。结合人工模拟产卵环境中观测到长江鲟多次重复产卵发生在卵石底质上的现象,表明卵石底质虽然不是长江鲟最佳栖息偏好底质,但对诱发其自然繁殖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今后开展长江鲟亲本野外放归后的栖息地选择和偏好评估。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不同浓度配比冻存液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鳍条细胞(Dabry′s sturgeon fin-derived cells,DSFCs)冷冻效果的影响,选择传代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DSFCs,将第8代DSFCs置于液氮(-196℃)中冻存。根据冻存液中培养基(MEM)、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及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的配比不同,分为8个实验组:①含不同浓度DMSO配比实验组:5%DMSO+45%MEM+50%FBS,10%DMSO+40%MEM+50%FBS,20%DMSO+30%MEM+50%FBS;②含不同浓度FBS配比实验组:10%DMSO+90%FBS+0%MEM,10%DMSO+70%FBS+20%MEM,10%DMSO+50%FBS+40%MEM,10%DMSO+30%FBS+60%MEM,10%DMSO+10%FBS+80%MEM,对各组分采用形态学观察、CCK-8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综合分析不同冻存液组分对DSFCs冻存后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DMSO配比实验组中,DMSO的浓度为20%时,细胞复苏后难以贴壁,存活率下降非常明显,仅为38.3%;而5%和10%DMSO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存活率分别为80.2%和78.7%。不同浓度FBS配比实验组中,90%、30%和10%实验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70%和50%实验组。FBS浓度为30%和10%的冻存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90%的冻存组(8.24%,15.35%vs 3.54%),3组之间相互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FBS浓度为90%的冻存组比较,FBS浓度为30%和10%冻存组G 0/G 1期细胞比例均明显增加(P<0.05),S期和G 2+M期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FBS浓度30%与10%冻存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长江鲟细胞的长期冷冻保存宜采用稍低浓度的DMSO(5%~10%)和高浓度的FBS。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黄芪多糖(APS)和茯苓多糖(WCP)对长江鲟幼鱼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将150尾10月龄长江鲟幼鱼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PS0.1组(按体重添加黄芪多糖0.1 g/kg)、APS0.2组(按体重添加黄芪多糖0.2 g/kg)、WCP0.1组(按体重添加茯苓多糖0.1 g/kg)和WCP0.2组(按体重添加茯苓多糖0.2 g/kg),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各组在基础日粮中按照鱼体重量添加不同含量的黄芪多糖和茯苓多糖,用水稀释成糊状,每天灌服1次,连续投喂20 d。试验第20天每个重复随机选取5尾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检测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G)、免疫球蛋白(IgM)、补体3(C3)、补体4(C4)、碱性磷酸酶(AKP)、γ干扰素(IFN-γ)、溶菌酶(LZM)、抗菌肽(TP)]、抗应激指标[皮质醇(COR)、热休克蛋白-70(HSP-70)、褪黑素(MT)]、肠道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