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150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38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29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报道了发现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五岳寨旅游风景区的膜翅目Hymenoptera叶蜂科Tenthredinidae大基叶蜂亚科Belesesinae河北省一新记录种——黑尾大基叶蜂Beleses stigmaticalis(Cameron, 1876),并列出了中国境内大基叶蜂属Beleses Cameron, 1876已知种类名录。标本保存于华东药用植物园科研管理中心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   
892.
为了探讨鱼类远缘杂交如何获得可育的后代和加快选育出养殖新种类,从71尾6龄的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亚科间杂种F1的二倍体群体中挑选雌雄亲鱼各9尾进行人工催产,发现它们能在产卵池中自行产卵,获得吸水膨胀后的卵子约30万粒。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了杂种F1自交,杂种F1(♀)与赤眼鳟(♂)和鳙(♂)的回交,杂种F1(♀)与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的杂交试验。试验结果:9尾杂种F1共获得成熟卵粒258.6万粒,各组合的受精率为23.60%~66.41%,孵化率为5.0%~35.30%,畸形率为38.55%~87.00%,并且获得了自交、回交和杂交子代。结果表明,该亚科间杂种可育。  相似文献   
893.
894.
澜沧江下游地区竹类种质资源及其保护等级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澜沧江下游地区集中了多种复杂气候和生物群落,被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竹亚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是世界上竹种分布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地区之一。研究发现,该区共有竹种28属160种,其中珍稀竹类植物有15属33种,天然分布和长期栽培竹种77种。根据竹类种质资源特点,可将该区重要竹种划分为4个保护等级:重点保护、紧急保护、特殊保护和一般保护。系统研究该区域的竹类种质资源及其保护,对于竹亚科分类、竹类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5.
旨在为似鮈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文献资料和相关研发单位提供的材料,综述介绍了似鮈分类与地理分化、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特性、营养价值、人工驯养与繁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养殖开发的应用前景。似鮈市场基础好,具有较强的渔业开发利用潜力,是山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一个潜力品种,建议加快似鮈养殖品种的选育和全价配合饲料的研发,为似鮈的推广养殖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96.
为了探究单性群体选育途径,定向生产具备特定生长和繁殖性状的苗种,满足繁殖育种需要,进行濒危鱼类保护,以稀有鮈鲫(Gobicypris rarus)为试验对象,采用紫外线-热休克雄核发育技术诱导二倍体的方法,人工诱导稀有鮈鲫超雄个体产生。试验设置14组,1号为空白对照组,2~8号紫外线总辐射剂量分别为60、90、120、150、180、210、230 mJ/cm2,9~14号紫外线-热休克组的总辐射剂量分别为60、90、120、150、180、210 mJ/cm2。处理水温均为(38.5±0.5)℃,热休克2 min。结果表明:(1) 在紫外线总辐射剂量60~230 mJ/cm2时,随着照射剂量的不断增加,紫外线辐照组、紫外线-热休克组的受精率﹑孵化率均有下降趋势;(2)紫外线和热休克处理对受精卵造成一定的损伤,成活率大幅度降低的时间点主要集中在囊胚晚期、肌肉效应期以及出膜前期,少数胚胎由于活力差,存在难以正常脱膜孵化现象;(3)经紫外线或紫外线-热休克处理的受精卵,发育速度稍慢于正常受精卵,且均存在畸形发育卵。通过紫外线-热休克雄核发育技术获得的稀有鮈鲫畸形个体较少,可能为超雄正常形态的个体则更少。研究显示,紫外线和热休克相结合处理鱼类染色体的技术,有望成为人工诱导稀有鮈鲫雄核发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