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4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26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影响曼氏无针乌贼卵孵化的因子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年春末夏初,随着沿海水温的回升,曼氏无针乌贼便分批在沿海岛屿、岩礁附近交配产卵。卵呈心形,卵柄分叉,部分缠绕在天然附着物以及乌贼笼等人工附着物上,附着物直径通常在0.7cm以下;部分缠绕在已附着的卵柄上,依次下去,形成一串,沿海渔民称为“海葡萄”(图1)。  相似文献   
102.
为优化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技术,提高人工增殖苗种的产量与质量,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比分析了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的表观形态、生化组分及其受精卵的形态差异,探究了光照周期与受精卵胶质外膜对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表观形态、生化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群体性成熟规格远大于养殖群体,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卵巢中的蛋白质含量则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养殖亲体所产黑卵在12D12L光照周期条件下孵化率最高,所产白卵在24D和24L条件下孵化率最高,野生亲体所产卵在24D和12D12L条件下孵化率最高;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受精卵的平均孵化时间具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表明光照周期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重要因素;实验发现,将受精卵胶质外膜剥离处理后,养殖亲体所产黑白卵的平均孵化时间具有减少的趋势,但孵化率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建议在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尽量选用大规格野生乌贼作为繁育亲体。此外,在受精卵孵化期间,应对孵化池进行适当遮光处理,避免受精卵长时间暴露于强光照环境中,以提高孵化率和仔乌成活率。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苗种繁育技术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金乌贼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及其山东日照近海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对金乌贼眼、鳃、肌肉、口球、肝脏、鳃心6种组织的19种同工酶进行分析,检测出PGDH、GPI、MPI、IDHP、SOD、ME、AAT、DIA、MDH、LDH、G3PDH、PGM共12种同工酶在几种组织中有较稳定而清晰的表达。结果表明,金乌贼同工酶的表达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选择金乌贼3种组织(眼、口球、鳃心)进行同工酶分析,共记录了18个基因座位,其中3个基因座位LDH-2^*、G3PDH-1^*、PGM^*呈多态,其多态座位比例为0.1667(P0.99)和0.0556(P0.95),平均观测杂合度和预期杂合度分别为0.0159和0.014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201,表明日照近海金乌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4.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可作为商业性捕捞对象。本研究基于西北印度洋 2017 年 1—3 月, 8—12 月鸢乌贼的渔捞日志数据, 结合同期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及叶绿素 a 浓度(chlorophyll-a, Chl-a)数据, 运用渔场重心分析、地统计插值、GAM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模型分析, 探究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场时空变动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 2017 年 1—3 月, 8—12 月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场重心大多分布于海洋锋带附近, 分布范围集中于 13.6°N~17.2°N、58.3°E~ 62.2°E 海域, 1—3 月渔场重心向西南迁移, 8—11 月渔场重心往东北移动, 12 月向西南折回。GAM 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场最适 SST 范围是 25.5~27.0 ℃, 最适 Chl-a 浓度范围是 0.2~0.4 mg/m3 , 月份是影响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该海域鸢乌贼资源变动规律、 指导鸢乌贼资源科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香根鸢属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明  谢文申 《园艺学报》1995,22(3):301-302
  相似文献   
106.
107.
黑色糯玉米鸢黑97的生育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鸢黑 97是山东省潍坊市种子公司选育的杂交一代黑糯玉米新品种 ,该品种籽粒黑色、鲜食香糯可口 ,做为一种新的黑色保健食品 ,投入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及开发价值。我市于 2 0 0 0年引进 ,在市郊、县小面积示范种植 ,表现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商品性优等特点。 2 0 0 1年在徐州农校和贾汪等多点进行分期及密度试验 ,全市 6个田块 2 4个小区平均亩产鲜穗 74 2 .5kg ,最高田块达 836 .2kg ,比苏玉糯 1号增产 11.8%。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 ,初步掌握了鸢黑 97在徐淮地区的生育特点 ,并摸索出一套该品种优质高产的栽培方法 ,现总结如下。1 特征…  相似文献   
108.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的方法对鸢乌贼的钓捕技术作了初步研究。调查发现,手钓产量明显高于机钓产量。日产量多数在5t以上,手钓与机钓的比值大约为4:1;而当日产量低于0.5t时,机钓产量高于手钓产量。鸢乌贼的脱钩率较高,机钓脱钩率平均达45%以上,手钓脱钩率也在7%~12%间,其中主要为水中脱落和触须脱落。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机钓钩和手钓钩类型,其脱钩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手钓钩,其渔获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从作业位置来看,其渔获率和产量分布在统计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何降低鸢乌贼的脱钩率成为今后钓捕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9.
利用形态学方法分析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种群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2005年我国对印度洋西北部公海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依据胴长组成及触腕长等8个形态学参数,利用正态分布、星座聚类等方法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鸢乌贼胴长组成为10.6~61.2cm,优势胴长组为28~36cm。胴长组成随纬度变化明显。初步可分优势胴长为46~52cm、30~36cm和20~24cm的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种群。18°N以北海域以大型种群为主,12°N~18°N海域以中型种群为主,12°N以南海域以小型种群为主,但大型、中型和小型种群重叠分布。三个种群间的主要形态特征值(AL1/ML、AL2/ML、AL3/ML和AL4/ML)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初步推断,鸢乌贼可能是全年性产卵,并存在多个产卵群体。  相似文献   
110.
通过测定东印度洋北部、赤道、南部3个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群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分析了东印度洋鸢乌贼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表明,东印度洋鸢乌贼整体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h=0.939)和高核苷酸多样性(π=0.015)。3个鸢乌贼群体间的Fst值为0.661,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很高,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可分为以东印度洋北部群体为主的谱系1(东印度洋北部谱系)和主要由东印度洋赤道与南部群体组成的谱系2(东印度洋南部谱系),且谱系2经历过群体扩张。东印度洋巨大的南北水文差异可能是鸢乌贼产生南北谱系分化的原因,在东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面应考虑南北谱系的差异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