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水产渔业   128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黄姑鱼对2种驱虫药物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急性攻毒的方法,研究黄姑鱼对硫酸铜、福尔马林的耐受性。结果表明:硫酸铜对黄姑鱼的半致死浓度TLm12、TLm24、TLm48、TLm72、TLm96分别为7.81、4.39、3.78、2.33、2.06 mg/L,安全浓度为0.84 mg/L;福尔马林对黄姑鱼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54.1、236.7、177.8、111.0、105.7 mg/L,安全浓度为30.10 mg/L。试验证实硫酸铜和福尔马林是安全、有效的驱虫剂。  相似文献   
52.
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家系初孵仔鱼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1在良种培育与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利用AFLP标记研究了双亲基因在2个杂交F1家系(HF1和HF2)初孵仔鱼中的传递和分离方式。8对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在两对亲本中分别检出478和446个片段。在HF1中,检出片段包括215条母本特异条带(FSB)、165条父本特异条带(MSB)和98条双亲共有条带(MuB),其中,121条(56.3%)FSB、115条(69.7%)MSB和93条(94.9%)MuB传递给了全部后代,其余片段在后代中发生分离。FSB和MSB分离位点的平均显性表型频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AFLP标记在HF2的传递与分离和HF1相似,只是分离位点的比例较HF1低,而且检出了2个非亲位点。此外,在HF1和HF2中都出现了较高比例的偏离孟德尔定律的分离位点。这些结果表明,大黄鱼♀×黄姑鱼杂交F1初孵仔鱼中同时含有来自双亲的基因;虽然计算结果显示杂交F1在遗传上略偏向于母本,但是父源基因和母源基因没有明显的选择性丢失;母本特异位点多态比例与大黄鱼种内杂交F1相当。研究结果为大黄鱼♀×黄姑鱼杂交F1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研究了大黄鱼与黄姑鱼正反交F1原肠早期胚胎细胞及其亲本头肾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深入剖析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 t,染色体臂数均为NF=48,组内染色体长度分布连续.两亲本物种间核型很相似,未找到鉴别两物种的细胞遗传标志.正反交F1原肠期胚胎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也均为48,均可较好地配为24对.结合前期AFLP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正反交胚胎细胞均同时含有一个大黄鱼染色体组和一个黄姑鱼染色体组.此外,杂交F1中的非整倍体比例与两亲本没有明显区别,初步表明杂交胚胎细胞未发生明显的染色体丢失.在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F1中出现4对非t-染色体,原因尚待查明.  相似文献   
54.
采用牡蛎受精卵-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鱼肉糜育苗饵料系列,双棘黄姑鱼的育苗水温为23.5℃以上,2003年出苗全长4.11cm鱼苗12万尾;2004年出苗全长2.7 cm鱼苗8万尾;2005年出苗全长3.41 cm鱼苗33.7万尾,2005年育苗单位水体出苗率为3 510尾/m3,育苗成活率为41.6%.双棘黄姑鱼苗的特点为前期生长很慢而15日龄后生长极快,全长1.0 cm开始出现严重的自相残杀现象.  相似文献   
55.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属石首鱼科,近海中下层经济鱼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渤海莱州湾是其主要产卵场之一,山东南部沿海的产卵期是5月初至6月中旬,产卵水深约4—9米。每于产卵季节,山东沿海可用围网或大拉网捕获。1959年,  相似文献   
56.
57.
为探讨黄姑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求量,试验按照粗蛋白38.53%、40.45%、42.56%、44.61%和46.48%配制成5组饲料,对照组饲为含蛋白40.12%的5#鲈鱼饲料,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42.56%的处理,黄姑鱼成鱼的增重率达75.56%、饲料转化率52.48%、蛋白质效率123.31%、特定生长率0.63%/d,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养殖效率最高。经过回归分析发现,其成鱼饲料的蛋白水平在41.65%~43.02%时,可满足成鱼生长的需要并获得理想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58.
日本黄姑鱼育苗中的饵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其生长速度快,肉味鲜美,是为促进我省深水网箱养殖业的发展而从韩国引进的优良养殖鱼种。进行日本黄姑鱼大规模的工厂化人工育苗生产,如何保证充足适宜的饵料和在生产中的正确使用,已成为影响育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9.
日本黄姑鱼的繁育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主要分布于中国东海和日本南部沿海。由于生长快、抗病力强,近几年在我国南方已开展规模化养殖。养殖苗种主要捕自自然海域,人工育苗技术尚未突破,对其研究国内报道极少。日本人工养殖始于上世纪60年代,人工孵化研究始于1985年,近几年对其苗种生产也进行了系统研究。我们近2年  相似文献   
60.
浅色黄姑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俗名白奈,金丝鲵,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该鱼肉质细嫩,口感独特,味道鲜美,其鳔是名贵的中药补品。浅色黄姑鱼属于温水性的鱼类,适温范围8℃~33℃,最适生长水温为24℃~29℃,产卵水温24℃~28℃,性成熟年龄为2周龄,生长适盐范围10‰~40‰。为探讨浅色黄姑鱼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