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59篇
  免费   909篇
  国内免费   1291篇
林业   859篇
农学   1361篇
基础科学   132篇
  747篇
综合类   4820篇
农作物   1143篇
水产渔业   547篇
畜牧兽医   3696篇
园艺   2648篇
植物保护   806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382篇
  2021年   551篇
  2020年   585篇
  2019年   710篇
  2018年   518篇
  2017年   658篇
  2016年   899篇
  2015年   841篇
  2014年   891篇
  2013年   850篇
  2012年   1128篇
  2011年   1216篇
  2010年   972篇
  2009年   949篇
  2008年   874篇
  2007年   968篇
  2006年   715篇
  2005年   623篇
  2004年   424篇
  2003年   351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1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INTRODUCTIONPolar transport is one key feature of auxin action was believed as a positional signal plays a wide arrange ofroles in plantgrowth and development,such as the gravity response[1],the initiation of lateral roots[2],positiondetermination of leaf primordial[3,4],differentiation of flower primordial[5],the axis formation in developingembryos[6~8],the patterned differentiation of vascular tissues[9~11].Polar auxin transport(PAT)system contributes indole-3-acetic acid(IAA)thorough …  相似文献   
992.
The maize population Csyn 4 was improved for three cycles with three recurrent selection methods MS1, MS1-HS, and MHSRRS in northern China. A total of 40 NC Ⅱ testcrosses were made by four testers with Csyn 4 and 10 improved populations, which were evaluated in four environments in the cropping season of 2005. Analysis of variance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progress (P〈 0.05) in yield and other chief agronomic traits in the improved populations and testcrosse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three recurrent selection methods were effective for increasing grain yield of testcrosses and improvement of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in maize population. The average grain yield increase of population Csyn 4 in MS1, MS1-HS, and MHSRRS recurrent selections was 266.7 kg ha^-1 (5.3%), 288.0 kg ha^-1 (5.7%), and 231.3 kg ha^-1 (4.6%) per cycle, while the grain yield of S 1 progeny of population for Csyn 4 was increased by 420.0 kg ha^-1 (10.9%), 376.0 kg ha^-1 (9.8%), and 414.7 kg ha^-1 (10.8%) per cycle in MS1, MS1-HS, and MHSRRS recurrent selections, respectively. Linear responses (b) in the MS1, MS1-HS, and MHSRRS recurrent selections were the same as the realized responses of the selection (G) for grain yield increase of Csyn 4 and S1 progeny of the populations. The grain yield of testcrosses increased by 3.3-5.2% on average per cycle. The value of heterosis did not display any differences amongst the different cycles of selections. The GCA for yield component traits of population Csyn 4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y means of three selection methods, whereas the GCA for plant height, ear height, days to silking, and days to pollen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recurrent selections. GCA for the number of tassel branches were decreased in the selections, while GCA for the number of plant leaves were increased,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建立一种牦牛TLR1基因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分析TLR1基因在牦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参考牦牛TLR1基因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以牦牛β-actin基因为内参基因建立荧光定量方法;基于该荧光定量方法分析TLR1基因在牦牛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乳腺、肌肉、卵巢11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TLR1基因和β-actin基因扩增产物电泳结果呈现单一条带,其产物熔解曲线均为特异的单峰,表明引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组织表达结果显示,TLR1基因在所检测的牦牛11个组织样本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肾、肝、脾、肺、卵巢、小肠中表达量较高,在胃、乳腺、心、大肠、肌肉组织中表达量较低。【结论】TLR1基因在牦牛各组织中转录水平差异较大,这可能与各组织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抵抗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94.
王祖华  牛吉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23-5825
[目的]克隆和分析小麦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片段。[方法]对经白粉菌诱导24 h的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99/2439叶片中cDNA进行5′-RACE,获得小麦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部分片段,并分析其蛋白质序列同源性。[结果]通过RACE获得了长度为1 708bp的小麦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片段。该片段的氨基酸序列(S1125)与基因Lrk19在641个氨基酸跨度内有86%相同,91%相似。S1125与小麦抗锈病基因Lrk10在636个氨基酸跨度内有84%相同,88%相似。S1125可能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论]所克隆的小麦蛋白激酶基因片段与Lrk19基因和小麦抗锈病基因Lrk10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研究拟克隆薰衣草DXS基因,并分析其表达,为揭示该基因在调控薰衣草萜类物质合成中的分子机理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以薰衣草杂花为试材,同源克隆薰衣草DXS基因,进行基因序列分析、表达量比较和原核表达。【结果】 (1)薰衣草DXS基因开放阅读框长为2 181 bp,编码由72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序列;薰衣草DXS蛋白等电点为6.57,分子量约为78.39 KDa,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与狭叶薰衣草、冬凌草、毛喉鞘蕊花的DXS蛋白亲缘关系相近;(2)DXS基因在杂花花器官的衰败期表达量最高,在法国蓝花器官的盛开期表达量最高,DXS基因在杂花花器官五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均高于法国蓝;DXS基因在杂花花萼中表达量最高,在法国蓝雄蕊中表达量最高,DXS基因在杂花花器官5个不同组织表达量均高于法国蓝(雌蕊、雄蕊除外);(3)在37℃、IPTG 0.8 mM条件下诱导4 h后,DXS蛋白表达量最大。【结论】 DXS基因表达量与薰衣草精油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6.
 系统考察了偏、粘、易和二角4种异质1B/1R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育性稳定性和育性恢复性,测定了它们杂种F#-1中雌雄可育(1B)与不育(1BL/1RS)配子的传递率。结果表明:(1)其不育性可分为完全不育;转育过程中从低到高世代育性一直分离;低世代不育,高世代育性分离至全育3种类型。欲使不育性既稳定又易恢复,应注意选择仅含主效不育基因(或不带有任何修饰基因的1RS片段)的不育核型是一关键。(2)4种异质全不育系和它们的恢复系,各自核内的育性基因系列组成在不同品种(系)中分布不同,这与其恢复性直接相关。全不育系核内是以单对主效不育基因[(或是1RS片段)A#-1]和单对主效不育基因+抑制基因(A#-2)两种形式存在。恢复系核内则有4种形式:即主效恢复基因+微效可育基因(C#-1);主效恢复基因(C#-2);主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3);仅含微效可育基因(C#-4)。它们彼此结合后可构成8种育性表现,其中,仅3种育性基因组合方式(A#-1×C#-1 、A#-1×C#-2和A#-2×C#-1)恢复度最高,而且较稳定。而其余5种组配形式都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有着较大的恢复度变异。(3)杂种F#-1中的1BL/1RS不育配子雌雄传递率明显不同,在雄配子中极低,甚至部分组合为零。从而使F#-1恢复度很大程度上由1B配子的数量和授粉时对1BL/1RS配子的补偿能力来决定。  相似文献   
997.
本机采用电子时控电路在巢框线上直通8A 左右电流,使框线埋入巢础中。每框埋线约需2秒钟,埋1万框线耗电0.44度,快速、省电,且质量优越。同时还可用作废脾快速卸框和提供2~13V 直流电源蓄电池充电等.整机体积700×380×90mm,造价低,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998.
彩色大白菜新品种“金冠2号”的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1996年育成彩色大白菜材料的基础上,应用优良自交系92S24等采用杂交、自交,育成了系列彩色大白菜自交系,2002年从20多个杂交组合中筛选“金冠2号”新品种(01S1024×01S915)。该品种叶球叠抱,高头球形,株高41 cm,株幅65 cm;球形指数1.4;外叶绿色,球叶外层2~3片叶为绿色,内层叶色为橙色,在阳光下叶色稍变红;单球净重2.5~3.0 kg,净菜率为75%以上,结球紧实,营养丰富,商品性好;球叶类胡萝卜素含量为优质普通大白菜秦白二号的3.47倍,vC、可溶性糖、粗蛋白分别提高44%、36%和18%,干物质提高11.73%,粗纤维减少26.0%。一般净菜产量为90.0 t/hm2左右,高抗病毒病、霜霉病、干烧心、软腐病和黑斑病,生育期75~80 d。2004年通过陕西省新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999.
以BA-1为发酵菌种,鲜猪血为原料,采用固体、通风发酵法生产发酵血粉。结果表明,产品含鱼体必需的10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为36.77%,水溶性物质总量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发酵前提高48.3%和170.15%,游离氨基酸总量为普通血粉的14.06倍。其中,必需氨基酸为11.52倍。鲤对发酵血粉的消化率为86.32%。表明BA-1作为血粉发酵菌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烟粉虱复合种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 是由具有遗传分化的不同地理种群组成的复合种。本文介绍了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世界各国对烟粉虱核糖体ITS1(rDNA ITS1)、线粒体COI(mtDNA COI)基因大量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根据mtDNA COI和rDNA ITS1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可分为5组,即亚洲组(Asia group)、美洲组(America group)、非洲组(Africa group)、澳洲组(Australia group)、B型/地中海/中东/北非/Ms型组(Biotype B/Mediterranean/Middle Eastern/Northern Africa/Biotype Ms group);此外,还包括3个没有特定组的种群,即乌干达(Uganda)、科特迪瓦(Ivory Coast和台湾(Taiwan)种群。地理隔离可能是造成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最重要驱动力。许多具有入侵性或生物学优势的烟粉虱种群随着人类活动而传入新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必要加强烟粉虱生物型的监测,遏制已入侵烟粉虱种群的蔓延,防止新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烟粉虱种群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