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2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人工合成gna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及其抗蚜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经密码子优化的、人工合成雪花莲凝集素(Galanthusnivalisagglutinin),gna基因及RbcS启动子构建了高效特异表达载体pBAC202,通过基因枪轰击小麦幼胚和幼穗,将外源gna基因导入到3个高产小麦(TriticumaestivumL.)品种中,获得42个转基因后代株系。对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了DNA点杂交、PCR及PCR-Southern验证,确认外源gna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进一步的凝集素活性检测表明,小麦叶片中表达的凝集素可使红细胞凝集,并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转基因植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抗蚜虫(Rhopalosiphumpadi)试验,蚜口密度抑制率从19%~73%不等,部分株系抑虫效果较好。利用转基因的方式可将外源抗虫基因gna导入到小麦中,并可有效地增强小麦的抗蚜能力,为选育具抗虫特性的优质小麦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了动物内源性凝集素的研究概况和进行凝集素免疫组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报道了对非洲爪蟾卵子发生过程中凝集素分布情况的下列初步研究结果:各发育阶段爪蟾卵母细胞膜都含有凝集素;皮质颗粒是爪蟾卵母细胞质内唯一含有凝集素的结构;皮质颗粒虽然于卵母细胞发育第Ⅱ阶段开始产生,但只是到笫Ⅲ阶段时才含有大量的凝集素——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时,发亮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13.
棉花凝集素的抽提和专一性结合糖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pH7.2,0.05mol/LTris-HCL缓冲液从高抗枯萎病棉花品种86-1种子脱脂粉中抽提出棉花凝集素,测定其专一性结合糖。结果表明:棉花凝集素的专一性结合糖是D-半乳糖、N-乙酰-D-氨基葡萄糖、D-葡萄糖,棉花凝集素最适pH为6-8,具有较高的抗热性。  相似文献   
14.
在已知香蕉果实特异表达凝集素(BanLec)启动子670 bp序列的基础上,利用染色体步移方法,克隆获得该段序列5′端上游远端序列330 bp,从而得到该启动子1 000 bp序列。通过Promoter predictions、Plant CARE软件分析表明,新获得的BanLec启动子5′端330 bp序列中具有更多组织特异性表达调控元件。构建总长度为1 000 bp的BanLec启动子表达载体,以35 S启动子和原有670 bp长度BanLec启动子表达载体为对照,利用基因枪转化香蕉根、叶和果实,测量GUS基因和GFP基因瞬时表达,结果证明长度为1 000 bp BanLec启动子为果实特异表达启动子,启动活性高于原有的670 bp BanLec启动子和35S启动子。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中国美利奴羊不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型个体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应答变化,对4种不同MBL型个体进行MBL水平测定,选择其中20只作为对照组,50只为试验组,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试验组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分别在攻毒前1 d(-1 d)、攻毒后1 d(1 d)、1周(7 d)、2周(14 d)、3周(21 d)用ELISA方法定量分析血清中TNF-α、IFN-γ、补体C1、C3水平.结果显示,A型和B型其MBL浓度较低,C型MBL浓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在攻毒后1周,A型和B型IFN-γ表达显著降低(P<o.05),攻毒后2周,补体C3表达显著降低,TNF-α升高显著(P<0.05);与A型和B型相比,在攻毒后1周,C型IFN-γ表达增加(P<0.05),在攻毒后2周,补体C3表达增加、TNF-α显著降低(P<o.05),补体C1各组均不显著.结论:低血清MBL浓度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基因型之间其TNF-α、IFN-γ、补体C1、C3水平有差异,低浓度MBL绵羊更易发生比较严重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在3种海绵(Myxilla incrustans,Codosphaera sp.,Biemrta variantia)中发现了与甘露聚糖结合的专一性凝集素,甘露聚糖的甘露糖残基是通过α(1→2)和α(1→6)相互联接的。对3种海绵凝集素的血凝抑制测试的结果表明,对于海绵Myxilla incrustarts凝集素而言,猪腺体糖蛋白、脱酸猪腺体糖蛋白、胎球蛋白和脱酸胎球蛋白都是比较好的抑制剂;对于海绵Coelosphaera sp.凝集素而言,仅猪腺体糖蛋白是有效的抑制剂;而对海绵Biemna variantia凝集素来说,猪腺体糖蛋白和脱酸猪腺体糖蛋白是有效的抑制剂。这3种凝集素对自然的和用胰蛋白酶消化后的人体红细胞(B型)都有很好的凝集作用,它们的血凝活性不依赖钙离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18.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fucosylated glycoproteins has been correlated with malignancy and metastatic potential in various types of neoplasia. Utilizing glycoproteomics techniques, changes in fucosylated serum peptides associated with naturally occurring canine lymphoma and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TCC) have been evaluated. In both types of neoplasia, the majority of the fucosylated peptides that changed increased with the cancer. In one lymphoma case that was examined over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the same fucosylated peptides that increased during pre-chemotherapy decreased during post-chemotherapy, and then subsequently increased upon recurrence of the lymphoma. When comparing all the fucosylated peptides that increased in both types of cancer, there were only two peptides in common allowing discrimination between lymphoma and TCC based on their peptide profiles. These results emphasize the prospect of glycopeptide profiling in proteomics for use in discovering a panel of non-invasive, diagnostic or prognostic biomarkers of cancer.  相似文献   
19.
合浦珠母贝C-型凝集素基因的序列特征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EST筛选结合重测序法获得合浦珠母贝一种C-型凝集素cDNA的全长序列(命名为PoLEC1)。PoLEC1全长988 bp,5′-UTR为33 bp,3′-UTR为101 bp,开放阅读框为864 bp,编码28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1.68 ku,理论等电点约5.83。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信号肽(Met1-Ser19)和糖结合位点。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PoLEC1与其它物种C-型凝集素的的糖识别结构域序列的同源性在18.8%~28.6%,相似性在28.9%~50.0%之间。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oLEC1与栉孔扇贝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表明,PoLEC1 mRNA在消化腺、外套膜、性腺、闭壳肌、肠、鳃和血淋巴组织均有表达,在消化腺中的表达分析表明,经溶藻弧菌刺激后2 h表达显著下调,而在4和24 h后表达显著上调。利用PoLEC1成熟肽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重组表达。制备包涵体后,用IDA HisBind 树脂纯化得到单一的重组蛋白,凝菌试验表明该蛋白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凝集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得到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b-Lec1)基因,该基因全长为700 bp,其中,5′-UTR为29 bp,3′-UTR为16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04 bp,编码167个氨基酸,包括长度为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129个氨基酸的糖识别结构域(CRD)以及参与二硫键形成的6个半胱氨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9.11 k Da,理论等电点为4.74。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b-Lec1基因CRD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C型凝集素的同源性分别为38%~40%、34%~35%和38%~39%,Sb-Lec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凝集素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均含有形成二硫键的4个保守半胱氨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魁蚶先与贝类聚为一支,再与脊椎动物聚在一起,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与其传统分类所处位置一致。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Sb-Lec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肝胰腺、血淋巴、鳃、外套膜、闭壳肌、斧足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同时,分析了Sb-Lec1基因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下的mRNA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菌刺激组Sb-Lec1基因mRNA在各检测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机体免疫防御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