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5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59篇
畜牧兽医   11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结合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了新疆和田河两支流(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和厚唇裂腹鱼(S.irregularis)的遗传差异。对这两种鱼67尾的31个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其中5个性状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6个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主成分散点图中,这两种裂腹鱼个体间存在交叉现象,没有明显界限,二者外部形态差异较小,难以有效区分。分析了627bp的COI基因序列碱基组成,均表现为G碱基含量最低而C碱基含量最高,A+T含量大于C+G含量。26尾塔里木裂腹鱼和厚唇裂腹鱼共检测到6种单倍型和5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其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733和0.556,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00158和0.00089,其中417bp处的C/T转换为二者特有。  相似文献   
92.
中国近海13种对虾分子系统演化和近似种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维军  张吕平  沈琪  胡超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122-11126
对中国沿海13种对虾科动物的16SrRNA基因(约371bp)和细胞色素氧化基因I(COI)部分序列(约385bp)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小进化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在COI基因序列中,有113个位点存在变异(约为总位点数的31.8%),高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44个变异位点(约为总位点数的11.9%);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所构建的NJ、ME和MP树的拓朴结构较为相似,但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缘沟对虾在3个树中相聚位置不同。中国沿海对虾科6属13种,形成3个明显的分支,这3支分别隶属新对虾属、仿对虾属和原对虾属。对虾属、新对虾属、仿对虾属的种间关系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相一致。16SrRNA序列可能更适用于对虾属以上阶元的遗传多样性分析;COI序列更适合对虾科种间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3.
龚子端  王宇  郑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34-21835
[目的]生物学鉴定攀西地区1种重要的经济昆虫。[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昆虫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I)基因种属特异性研究。[结果]利用PCR技术扩增出长度为1 100 bp的序列,经过序列分析比对,确定该昆虫属于昆虫纲,广翅目(Mega-loptera),齿蛉科(Corydalidae),巨齿蛉属(Acanthacorydalis)。[结论]结果为人工养殖该种昆虫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为危害棉花等经济作物安全生产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扶桑绵粉蚧6个地理种群(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线粒体COI及核基因28S rDNA序列,结合中国海南、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地理种群的数据,分析了其可能的遗传分支。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COI有7个单倍型,地理种群间显示出较小的遗传差异;28S rDNA序列在已测的中国六个地理种群中的结果高度保守,从核基因角度佐证了该种可能尚未出现种间分化。基于网络关系进化图、系统进化树分析得出扶桑绵粉蚧存在两个隐存谱系:((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加州)支系和美国佛罗里达支系;其中安徽及江苏种群应与入侵印度及巴基斯坦的支系为同一遗传支系。该研究结果可为探寻我国扶桑绵粉蚧的遗传进化和可能入侵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探讨安徽长江流域黄鳝群体遗传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安徽长江流域黄鳝群体遗传结构,采用线粒体COI的DNA条形码序列研究该区6个黄鳝野生群体(当涂、无为、繁昌、贵池、怀宁和望江)遗传分化。180个样本COI片段(665 bp)中共检出52个变异位点(变异率7.8%)、40种单倍型。序列中A、T、G、C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4.7%、28.2%、17.1%、30.0%,A+T含量大于G+C含量。AMOVA分析中,高达68.45%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说明黄鳝群体间已产生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系统进化树显示:6个群体形成两大类群(当涂和繁昌群体为一类群,其余群体为另一类群),分析表明结果与各群体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由NCBI下载合鳃鱼科几个物种的COI同源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黄鳝与同属的山黄鳝聚为一支,并与不同属的合鳃鱼和穴栖蛇胸鳝聚为一支。研究表明,基于COI的DNA条形码序列适于黄鳝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96.
16S rRNA和COI基因条形码在12种观赏鱼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通用引物测定观赏鱼市场上价值较高的红尾金龙鱼、黄尾龙鱼、青龙鱼、珍珠龙鱼、银龙鱼、神仙鱼、非洲珠宝鱼、接吻鱼、珍珠毛足鲈、蓝钻石孔雀、孔雀鱼、锦鲤等12种观赏鱼的16SrRNA基因和COI基因部分序列。应用DNA序列分析软件,对这些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GenBank中的核酸BLAST和BOLD SYSTEMS数据库对这些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6SrRNA基因和COI基因可以在物种水平作为基因条码对亚洲龙鱼、珍珠龙鱼、银龙鱼和神仙鱼等观赏鱼进行准确的鉴别,而且应用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比16SrRNA基因更加接近现有的鱼类分类体系。但对形态十分相似的慈鲷等观赏鱼,以及红尾金龙鱼、黄尾龙鱼、青龙鱼等同一个物种不同品系的观赏鱼依靠16SrRNA基因或COI基因都无法准确鉴定,需要研究进化速度更快的DNA基因条码。  相似文献   
97.
寄主植物、地理距离、农药胁迫、生境片段化等是影响种群遗传结构和进化的重要因素(Harrison etal.,1996;Hutchinson et al.,1999;Knutsen et al.,2000;罗育发等,2006;褚栋等,2008)。许多有关昆虫与植物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植食性昆虫具有通过缩小或扩大其寄主范围或转移到新寄主上的进化潜力(Via,1990),这种现象可能使种群间产生完全的  相似文献   
98.
严丹侃  张海珊  章东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32-16634
利用mtDNA COI基因片段对安徽合肥地区烟粉虱生物型进行了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地区所采集烟粉虱为Q型,且与云南昆明地区的烟粉虱种群同源性达到99.8%~100%,推测安徽合肥地区Q型烟粉虱很可能为外来入侵害虫,其发源地应该与云南昆明地区Q型烟粉虱一致。  相似文献   
99.
100.
基于线粒体COI的DNA条形码在对虾科种类鉴定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科(Penaeidae)包含有26个属,约有200多种对虾,由于同属内的对虾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只呈现细微的差别,因此使得只基于形态学对对虾科物种的鉴别非常困难。为确定DNA条形码技术在对虾科物种鉴别的可行性,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研究了32种对虾的核苷酸组成、对虾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32种对虾COI基因序列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对虾COI基因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61.5%)显著高于G+C(38.5%)。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32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468)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56倍,符合Hebert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或等于10倍种内遗传距离的标准。在系统进化树中,32种对虾中有30种对虾都以较高的置信度聚合成独立的分支。可见,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对虾科DNA条形码在物种的鉴别上具有很好的应用性,可以作为形态学分类系统的必要补充和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