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7篇
农学   3篇
  5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1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涛  李琪 《水产学报》2018,42(11):1729-1736
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本研究采用肾上腺素对岩牡蛎单体苗种生产的诱导条件进行研究,阐明了岩牡蛎单体苗种的最适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密度。结果显示,肾上腺素能显著诱导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最适诱导浓度为5×10–5 mol/L,最适诱导时间为1 h,提高诱导浓度和延长诱导时间导致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率、稚贝壳高和存活率显著降低;肾上腺素对低于8个/mL幼虫密度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但稚贝壳高和存活率在8个/mL的培育密度下显著低于0.5~4个/mL,研究表明利用肾上腺素诱导岩牡蛎单体时,可大批量处理眼点幼虫,但稚贝充气培养的最适培养密度应不高于4个/mL。  相似文献   
32.
为了解牡蛎在潮间带的生态特性及资源分布情况,调查了浙江三门健跳港上游湾区牡蛎潮间带分带格局,并检验附苗器类型和地点对牡蛎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潮间带定量调查共记录到3种牡蛎,即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近江牡蛎(C.ariakensis)和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首次在浙江海域记录到香港牡蛎的自然分布。熊本牡蛎在调查的5个潮区(1.4 m、2.2 m、3.0 m、3.8m、4.6 m)均有分布,其平均密度沿增加的高程梯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4.6 m潮区熊本牡蛎密度显著高于1.4 m和2.2 m潮区(P<0.05)。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仅分布于最底层的1.4 m和2.2 m潮区。牡蛎资源补充实验结果表明,该湾区具有很高的熊本牡蛎资源补充量,采苗地点(P<0.05)和附苗器类型(P<0.05)均显著影响牡蛎苗的密度和壳高,总体上水泥片的附苗效果要好于塑胶轮胎,上游S1点附苗效果优于下游S2点,推荐上游S1点作为熊本牡蛎附苗场。  相似文献   
33.
为解析夏季环境胁迫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机体响应特征,实验针对2021年北黄海夏季高温降雨期的长牡蛎养殖海区开展了2次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月份海区表层水温分别为25.3 ℃和24.9 ℃,盐度分别为26.41和27.87;表层海水中硅藻丰度分别为3.6×103和3×103 个/L,低于往年平均水平,甲藻多样性增加,表层海水中细菌的总丰度分别为2.10×109和2.77×1010 拷贝/L,弧菌丰度分别为3.37×108和5.40×108 拷贝/L;长牡蛎肝胰腺糖原含量分别为40.96和31.58 mg/g、闭壳肌糖原含量分别为6.63和8.91 mg/g;鳃MDA含量分别为13.74和8.69 nmol/mg prot、鳃T-AOC分别为0.46和0.77 U/mg prot;海区养殖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CgIL17-5和CgTNF-1的mRNA表达量在第一次调查时相对室内暂养长牡蛎均剧烈升高;血淋巴细胞中CgCaspase3的mRNA表达量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综上,2021年北黄海贝类养殖区在经历6—7月夏季高温降雨期后出现水温升高和盐度降低现象,硅藻丰度较往年平均水平下降而甲藻多样性增加,细菌总丰度较入夏前水平降低而弧菌丰度显著升高。与室内暂养对照组长牡蛎相比,海区养殖长牡蛎的糖原含量下降,并发生轻度氧化应激。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夏季养殖环境的变化规律和长牡蛎机体响应特征,为预防夏季大规模死亡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4.
于2006年对岩牡蛎Crassostrea nippona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贝促熟时,其最佳放养密度为120个/m3;催产时,用阴干并伴随升温的方法,其催产效果较好;岩牡蛎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在120粒/mL以下时,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孵化效果;幼体培养密度为10个/mL时,其成活率和日增长率较高;幼体培育期间,将金藻和扁藻按1∶1混合投喂,培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5.
36.
37.
为探讨规模化贝类养殖对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的影响,选择山东乳山市宫家岛以东太平洋牡蛎养殖水域作为研究区域,根据2011年10月大面调查获得的pH、总碱度(TA)、叶绿素a等基础数据,分析了该区域表层海水溶解无机碳(DIC)体系各分量的浓度、组成比例及平面分布特征,估算了海—气界面CO2的交换通量,定量了浮游植物的固碳贡献。结果表明,秋季乳山宫家岛以东牡蛎养殖水域表层海水DIC浓度范围1 953.20~2 130.74μmol/L,平均值(2 048.73±57.19)μmol/L;HCO3-是DIC的主要成分,占88.25%;表层海水pCO2范围为220.08~262.29μatm,平均值(246.46±23.00)μatm;该区域秋季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在-53.78~-21.93 mmol/(m2.d),平均值为-42.09 mmol/(m2.d),表现为强的CO2汇;该区域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变化范围为460.27~725.64 mg/(m2.d),平均为(593.27±91.98)mg/(m2.d),海—气界面较强烈的CO2交换通量主要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贡献;养殖区与对照区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太平洋牡蛎呼吸、钙化生理活动释放的CO2对海—气界面CO2的交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8.
长牡蛎3代人工选育群体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庆志  李琪  孔令锋 《水产学报》2012,36(10):1529-1536
进行群体选育时,因近交机率增加和有效亲本数的减少,可能导致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进而引起选育群体的性状衰退。为监测长牡蛎人工选育群体在选育过程中的遗传差异,实验应用微卫星DNA标记对长牡蛎野生和人工3代选育群体及其基础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微卫星10个位点在所有群体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6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范围为24.0~29.7个,期望和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925~0.956和0.724~0.809。与野生群体和基础群体相比,长牡蛎选育3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等位基因丰富度略有下降,但杂合度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验结果显示,60个群体—位点组合中47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HWE平衡(P<0.05)。Fis指数均为正值,平均范围0.152~0.233,表明各群体在10个位点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各群体间Fst值的范围为0.008~0.025,遗传分化程度较弱。结果表明,连续3代的人工选育尚未明显降低长牡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可以一定的选择压力对选育群体进行人工选育,从而保证长牡蛎的优良生长性状得到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39.
为保证生食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的安全,在贝水比1∶10、水交换率3次/h、水温28℃、盐度28的条件下,采用流水式紫外线杀菌方法净化48 h,检测净化前后13个卫生指标的变化;净化后的牡蛎在冷藏(4℃)和冷冻(-18℃)两种条件下贮藏7 d以上;检测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经过48 h净化,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含量均大幅下降,重金属、化学污染物等指标变化不大;两种贮藏条件下,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都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但始终处于安全水平内;蛋白质、脂肪、糖原含量缓慢下降,乳酸含量快速上升。研究表明,葡萄牙牡蛎在紫外线杀菌净化48 h后,至少在冷藏6 d或冷冻11 d内可以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40.
Oyster seed production in hatchery and nursery systems has relied on the production of microalgae, which is cost effective, but often unpredictable. The development of a satisfactory substitute diet would greatly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of hatchery operations. Single cell detritus (SCD) production from seaweed (Porphyra haitanensis) may have great potential as a partial substitute for microalgae. In this experiment, a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SCD was developed and the product was used as a partial substitute for microalgae for the nursery culture of juvenile tropical oysters (Crassostrea belcheri) in a hatchery setting. A reverse osmosis technique was used on ground seaweed (particle size <200 μm) immersed in freshwater and placed on a shaker at 100 rpm for 2 h before being returned to seawater. This technique was shown to be highly effective for SCD production with a density of 33.7 ± 7.0 × 104 cell mL?1 and the percentage of SCD particle diameter <20 μm was 89.2%. A partial replacement of microalgae with SCD was found to be unsuitable for nursing oyster larvae. For juvenile oysters (shell width 1.85 ± 0.03 mm and shell length 1.78 ± 0.06 mm) substituting 75% of microalgae with SCD showed lower absolute shell growth, and lower daily yields and survival rates when compared to rates substituting 50% or lower substitution with SCD, or 100% microalgae (P < 0.05). It was found that substituting 50% of the traditional microalgae with SCD produced from seaweed (P. haitanensis) can be used as a partial microalgae substitute for the nursery culture of the juvenile tropical oys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