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6篇
  3篇
综合类   20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不同生物絮团对脊尾白虾高密度养殖水体氨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虾类工厂化养殖使用的生物絮团种类,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为实验材料,探讨了3种不同产地(河南、福建、河北)来源的EM菌产生的生物絮团对脊尾白虾高密度养殖水体氨氮(ammonia nitrogen, AN)浓度的影响。每种生物絮团下共设置600尾/m~3、800尾/m~3、1 000尾/m~3共3个养殖密度,实验周期为8 d。结果显示,应用河南产地的EM菌,在600尾/m~3、800尾/m~3、1 000尾/m~3养殖密度下,水体最终氨氮浓度为1.28 mg/L、1.52 mg/L、1.90 mg/L,日均节水率为50.1%;应用福建产地的EM菌,水体最终氨氮浓度为1.03 mg/L、1.48 mg/L、2.15 mg/L,日均节水率为52.2%;应用河北产地的EM菌,水体最终氨氮浓度为1.58 mg/L、1.78 mg/L、2.74 mg/L,日均节水率为24.4%;而对照组水体最终氨氮浓度分别为1.62 mg/L、2.12 mg/L、3.05 mg/L,以上3种生物絮团在脊尾白虾高密度海水养殖中均有降低水体氨氮的作用,且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揭示水产养殖过程中应对适宜的EM菌试剂进行筛选后使用。实验筛选获得了适合脊尾白虾高密度养殖的生物絮团,为进一步开展其工厂化养殖及节水减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2.
根据本实验室前期获得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α2-巨球蛋白基因EST序列,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 RACE)技术克隆获得脊尾白虾α2-巨球蛋白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Ecα2M基因.该基因全长4823 bp,由4413 bp的开放阅读框、64 bp的5'端非编码区以及346 bp的3'端非编码区组成.开放阅读框编码147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63.0 kDa,理论等电点为5.03.序列分析显示,Ecα2M序列N端含有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同源性分析显示,脊尾白虾Ecα2M氨基酸序列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α2M的同源性最高,达到80%.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Ecα2M基因在血细胞、肝胰腺、肌肉、鳃、卵巢、眼柄、胃及肠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血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和WSSV后,脊尾白虾血细胞中Ecα2M的相对表达量于6 h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中Ecα2M的相对表达量于3 h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对表达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73.
脊尾白虾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韩俊英  李健  李吉涛  常志强  陈萍  李华 《水产学报》2011,35(8):1130-1138
克隆了脊尾白虾热休克蛋白基因全长cDNA,并进行了序列分析。该基因由2 250 bp的碱基组成,开放阅读框长1 959 bp,编码由65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基因两翼分别存在83 bp(5′端)和208 bp(3′端)的非翻译区,将该基因命名为Ec-HSP70。与其它物种HSP70s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与甲壳动物的同源性都在90%以上,表明该蛋白属于热休克蛋白HSP70家族。聚类分析表明,脊尾白虾热休克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中国明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紧密聚为一支,之后聚类顺序依次为斑节对虾、日本囊对虾、刀额新对虾等。通过荧光定量RT-PCR对该基因在肝胰腺、肌肉的表达分析表明,温度、pH和氨氮胁迫都可以引起该基因的高表达,而且肝胰腺中的高表达时间相对肌肉中出现的较早。试验结果表明,温度、pH和氨氮胁迫对脊尾白虾HSP70基因表达有一定的诱导效果,但胁迫的时间过长则抑制其表达,肝胰腺对胁迫比肌肉较敏感。  相似文献   
74.
脊尾白虾生物学及养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国内脊尾白虾生物学及养殖生态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脊尾白虾养殖生态学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5.
陈昊  戴琴  干雅梅  高焕  阎斌伦  赖晓芳 《水产学报》2022,46(9):1553-1561
为探究strawberry Notch1基因(SBNO1)在甲壳动物中的免疫功能,本文对脊尾白虾SBNO1的cDNA序列全长、系统进化、组织分布以及副溶血弧菌感染后SBNO1和Notch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表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脊尾白虾SBNO1 cDNA序列全长4353 bp,共编码1380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量158.91 kDa,理论等电点4.81。qPCR分析显示,脊尾白虾SBNO1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里表达量最高,性腺次之。利用RNAi干扰SBNO1显示,脊尾白虾在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干扰组死亡率显著高于未干扰组。副溶血弧菌感染脊尾白虾后显著影响了Notch信号通路中SBNO1、Numb与Delta在肝胰腺中的转录情况,而Jagged表达差异不显著。SBNO1和Numb的表达量随时间变化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elta的表达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果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了脊尾白虾副溶血弧菌感染后的免疫。本研究有助于阐明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的机制,为抗病脊尾白虾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蜕皮是脊尾白虾等甲壳类生物的一种特殊生活史,在前期克隆获得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基因在脊尾白虾蜕皮后不同组织和不同时间点(0、1、5、10、15min)的表达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蜕皮后鳃组织中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在蜕皮后1min,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量开始升高,至10min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该结果显示,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特征与脊尾白虾蜕皮时的行为学特征一致,说明腺苷酸转移酶基因在甲壳动物蜕皮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秀丽白虾染色体核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抱卵雌虾的受精卵、眼点明显可见的胚胎以及雄虾精巢为材料,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进行秀丽白虾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秀丽白虾胚胎细胞染色体数目2N=90,核型组成是2N=56M 8SM 12ST 14T,染色体总臂数NF=154,染色体数略少于长臂虾属和沼虾属,但核型组成相似.  相似文献   
78.
“脊尾白虾肌肉微孢子虫病”的病原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启东海水养殖脊尾白虾出现肌肉白化症状,虾腹部、头胸甲、步足、尾扇等部位病变明显,通过活体压片镜检发现肌肉中存在大量球形包囊,利用超显微技术对病原的形态和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其为微孢子虫,并对脊尾白虾的病变组织进行了病理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具包囊结构,包囊大小为(5.40±0.55) μm,一个包囊内含8个孢子,成熟孢子呈椭圆形,孢子长为(2.30±0.25) μm,孢子宽为(1.50±0.19) μm,孢内极丝一般环绕9~10圈。病理分析显示,脊尾白虾的鳃、胃、肠和肌肉内均发现微孢子虫寄生和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肌肉组织病变最严重:原肌纤维存在的空间被大量的球形包囊占据,肌纤维断裂,空泡数量增多,线粒体消失;鳃细胞膨大呈空泡状,鳃膜坏死,核质、细胞质和细胞器消失;胃细胞胞浆基质电子密度增大,孢子寄生在结缔组织中脂滴附近;肠外膜上皮细胞核质皱缩,部分肌层消失,孢子寄生在肠粘膜层和肌层之间。  相似文献   
79.
淀山湖秀丽白虾形态特征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秀丽白虾是淡水湖泊中的重要经济种类。作为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研究其表型性状有助于提高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利于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随机均匀选取淀山湖秀丽白虾140尾,体质量为0.6~3.1 g。利用电子游标卡尺测定体长(X1)、额剑长(X2)、头胸甲长(X3)、头胸甲宽(X4)、腹部长(X5)、腹部宽(X6)、尾扇长(X7)及体质量(Y)8个形态性状。以个体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秀丽白虾的7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显示,体长、额剑长和腹部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是影响体质量的最主要性状;所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指数为0.855,表明所选形态性状的确是影响体质量的关键形态性状;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以体质量(Y,g)为因变量,体长(X1)、额剑长(X2)和腹部长(X5,mm)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3.195+0.060X1+0.038X2+0.041X5。因此,以上形态性状为秀丽白虾选育提供了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80.
选用实验室内人工控制交尾的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及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为31的条件下,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18℃,有效积温为3828.27℃·h.在15.3-28.1℃范围内,胚胎发育时间随着温度升高而呈双曲线性缩短,而胚胎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直线性加快,但当温度超过30℃时,胚胎无法正常完成发育.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18、20、22、24、26、28℃各实验组开始出现仔虾的时间依次为17、14、11、9、8和8d,各组90%以上幼体变态为仔虾的时间依次为21、18、15、14、11和11d.各实验组在幼体变态过程中存活率都呈明显的阶梯式下降趋势,且28℃组的存活率下降最快,但当存活幼体全部变为仔虾时,各实验组间的存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18℃组仔虾干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28℃组仔虾干质量最低,但与20、22、24、26℃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在脊尾白虾育苗中,幼体孵化温度不应低于12℃,最高不超过28℃为宜;幼体培育温度,建议控制在22-26℃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