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篇
农学   38篇
  4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DNA分子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简要回顾了DNA分子原位杂交的起源和发展,详细综述了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在植物物理作图和染色体识别中的应用.还介绍了Fiber-FISH、BAC-FISH以及Immuno-FISH等新兴技术,最后对FISH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2.
沙田柚多倍体的获得与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沙田柚是中国特有的柚类名优品种,但种子多,一般100粒左右。为创新三倍体无核品种积累育种材料,本研究通过实生筛选获得不同倍性沙田柚新种质,同时运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分析天然与人工四倍体新种质的染色体组组成。【方法】随机采集沙田柚自然授粉果实,萌发种子检测其染色体数目获得倍性变异植株;以2x母株gDNA为探针,同获得的4x植株中期染色体杂交进行GISH分析。【结果】从6 000粒沙田柚种子中共获得三倍体5株,四倍体9株;对沙田柚天然与人工四倍体新种质的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表明,天然四倍体中有7株为异源四倍体,2株为同源四倍体,秋水仙碱诱导获得的人工四倍体4株均为同源四倍体;初步观察显示;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植株生长缓慢,树冠较小,枝短而密生,叶片浓绿,宽度变宽,叶形指数减小,叶片厚度增加明显。【结论】多倍体单胚柚新种质的获得为进一步选育无核品种奠定了基础,同时GISH分析证实了沙田柚雌性未减数配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93.
以地高辛标记的栽培稻基因组(基因组为AA)DNA为探针,对非洲野生稻(基因组为BBCC)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研究AA染色体组和BBCC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杂交后的染色体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结果表明:栽培稻A基因组和非洲野生稻基因组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高度重复DNA序列在栽培稻和非洲野生稻间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94.
为明确外源染色体或片段对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普通小麦宁春4号和黑麦草远缘杂交后代为材料,借助分子细胞学手段鉴定其BC1代染色体组成,并对其BC1F3代籽粒灌浆和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D99株系出现两个顶端小片段易位类型的GISH杂交信号,为真杂种;ND99的BC1F3后代中分离出有芒(ND99A)和无芒(ND99B)两种类型,并且同一个分子标记3EST-185能够追踪这两种类型。宁春4号和易位系后代(ND99A、ND99B)籽粒的体积、鲜重、干重、水分均表现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宁春4号和ND99A的灌浆速率呈双峰曲线变化,而ND99B呈多峰曲线变化。宁春4号的灌浆时间早,快速增长期长,籽粒饱满指数和粒重最大;ND99A灌浆迟,持续期短,籽粒饱满指数最低,粒重仅次于宁春4号;ND99B灌浆的峰值出现较早、较大,灌浆持续期短,籽粒饱满指数居中,粒重最低。易位系后代的穗长、穗粒数和结实小穗数明显高于宁春4号,可能是影响其灌浆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5.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亚麻黑亚14基因组导入大麻五常40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时期通过分析所导入的7份材料的染色体状态,鉴定出成功导入的材料为1份。  相似文献   
96.
经人工授粉和幼胚培养成功地获得了普通小麦“中国春”CS及其phlb突变体CSphlb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的属间杂种F  相似文献   
97.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go (Mangifera indica L.) and eight wild species of Mangifera we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signal intensity of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on somatic metaphase chromosomes of M. indica, using labeled DNA of eight wild Mangifera species. The eight wild speci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based on intensity and number of hybridization signals on chromosomes of M. indica in GISH analyses. The probe of Mangifera sylvatica Roxb. gave the highest intensities on the chromosome of M. indica, indicat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 indica and M. sylvatica. For the other species, classification of GISH wa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AFLP markers, as previously reported ( Eiadthong et al., 2000). This suggested a possibility that GISH analysis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angifera species.  相似文献   
98.
甘蓝与芸薹属5个近缘物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了甘蓝基因组与芸薹属其它5个近缘物种基因组间的相互关系。以标记的甘蓝(CC,2n=18)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分别同二倍体甘蓝、白菜型油菜(AA,2n=20)、黑芥(BB,2n=16)和异源四倍体芥菜型油菜(AABB,2n=36)、埃塞俄比亚芥(BBCC,2n=34)、甘蓝型油菜(AACC,2n=38)的中期染色体杂交,甘蓝、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的所有染色体上都有杂交信号,不能区分A、C基因组。黑芥染色体上只有零星的弱小信号,埃塞俄比亚芥的中期染色体显示出18个明显的信号,可以区分出C、B基因组;芥菜型油菜的中期染色体显示出20个明显的信号,其余染色体上信号很弱或无,可以区分出A、B基因组。说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甘蓝与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的亲缘关系较近,基因组的分化程度较小,而甘蓝与黑芥的亲缘关系较远,基因组的分化程度较前者高;甘蓝与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间的亲缘关系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99.
小麦新品种川农12号中外源染色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利用染色体工程新方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川农12号的遗传基础,对其进行Giemsa C-带分析,结果显示川农12号有两条染色体的短臂具有黑麦IRS的端带特征,其长臂与小麦染色体1B的长臂(IBL)带型一致,表明这对染色体可能是IRS/IBL易位染色体;再利用黑麦总基因组DNA作探针,小麦基因组总DNA作封阻对川农12号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证实川农12号确为含IRS/IBL易位染色体的新品种。同时对易位系的选育、IRS/IBL易位的多样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0.
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42)具有大穗多花和抗多种病害等特性,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之一。为确定普通小麦川麦107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获得的遗传稳定品系08-738的染色体组成,采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鉴定。形态学分析表明,08-738具有植株较矮和小穗数较多的特点。细胞学观察表明,其染色体数目及构型为2n=42=21II。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重复序列原位杂交(FISH)结果表明,08-738含有20对小麦染色体和1对小麦-中间偃麦草小片段易位染色体,易位位于小麦3DS的近末端,且该外源片段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Js染色体组。SSR标记分析显示,位于3DS 6-0.55-1.00之间的SSR标记xcfd141能在08-738和中间偃麦草之间扩增出一条特异条带,xcfd141可作为该中间易位片段鉴定和选择的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