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39篇
农学   81篇
基础科学   5篇
  44篇
综合类   306篇
农作物   47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84篇
园艺   61篇
植物保护   1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81.
为探明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下植株氮吸收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设置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和玉米花生间作(IMP)三种种植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并采用16S/ITS测序技术明确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下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边行优势明显,地下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间作玉米中间行。间作玉米和间作交互区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而间作花生根际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其中变形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等有益菌最为显著富集。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变形菌门与子囊菌门正相关。间作丰富了物种功能多样性,参与氨基酸运输、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细菌和腐生营养型真菌的显著富集,改善了植物养分吸收,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可见,玉米花生间作可通过优化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本研究为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氮营养互促吸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2.
孙浩男  李蓉  王鑫  周欣莹  李明阳  刘冬云  李鹤 《草地学报》2022,30(11):2922-2936
利用ISSR、核基因ITS2、叶绿体基因psbA-trnHtrnL-F三种分子标记对100个国内外广为种植的栽培金鸡菊(Coreopsis)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以期为栽培金鸡菊的分类鉴定、育种及指纹图谱构建提供更多分子依据。结果表明:三种分子标记均显示沙漠金鸡菊与其余材料亲缘关系较远;12条ISSR引物扩增出总条带153个,多态性条带149个,多态性条带百分比为97.39%,在遗传距离为0.664处整体可划分为4类;ITS2,psbA-trnHtrnL-F序列大小分别为171bp~175bp,252bp~426bp和698bp~703bp;基于psbA-trnHtrnL-F序列的母系溯源整体可分为6类,二者合并后定义了9个单倍型,两色组和歧序组是具有特殊舌状花色的金鸡菊品种重要的母系材料,轮叶金鸡菊‘月光’和短毛金鸡菊‘虹光’等品种源于远缘杂交;ITS2序列将整体划分为5类,定义了63个单倍型,大部分单倍型只对应一个种质,ITS2序列有望作为金鸡菊品种鉴定的DNA条形码。  相似文献   
883.
探明绥江半边红李炭疽病为害程度及病原菌的种类,可为李树炭疽病的防控提供依据。以绥江县2个主要种植区会仪镇和新滩镇的6个半边红李果园为研究对象,对炭疽病为害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炭疽病原菌进行分离保存;利用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及核糖体ITS序列对绥江半边红李树炭疽病致病菌进行了种类鉴定和分析。病害调查表明,新滩镇比会仪镇的危害程度严重。单孢分离获得15株分离株,各分离株平板菌落形态略有差异,获得4类不同的分生孢子,经回接验证均致病。rDNA 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初步推定半边红李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复合群(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和暹罗炭疽复合群C. siamense species complex。该研究探查了半边红李炭疽病的为害状况,获得了李炭疽菌的单胞分离菌株,初步鉴定了半边红李炭疽菌归属的复合群。  相似文献   
884.
为明确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黑龙江省8个地区的75份高粱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选取的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2株病原菌菌株,按采集地选择的8株代表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不同,但形态学特征较一致,分生孢子为棕黄色,呈圆柱形,中部较宽,稍弯曲,大小为29~96 μm×9~15 μm,具3~9个隔膜,脐点明显,基部平脐;8 株代表菌株的ITS序列与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GenBank登录号为AF071332.1)的同源性为99%~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确定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为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 sorghicola。8株代表菌株在燕麦片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但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但不同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最适生长的pH为8;不同菌株对碳、氮源的利用差异较大,表明高粱生双极蠕孢菌菌株间存在生物学特性差异。  相似文献   
885.
为了开发甘草内生真菌RP2次生代谢产物的资源,丰富挥发性香味成分的获取途径,以甘草内生真菌RP2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菌种鉴定,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甘草内生真菌RP2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甘草内生真菌RP2经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在甘草内生真菌RP2发酵液中分离并鉴定出11种挥发性成分;在甘草内生真菌RP2菌丝体中分离并鉴定了6种挥发性成分。甘草内生真菌RP2挥发性成分中含有多种现有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挥发性香味成分,如2-苯基乙醇等。本研究对开发利用甘草内生真菌RP2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