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64篇
  免费   1180篇
  国内免费   883篇
林业   766篇
农学   577篇
基础科学   89篇
  619篇
综合类   3853篇
农作物   567篇
水产渔业   4821篇
畜牧兽医   1293篇
园艺   601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353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473篇
  2018年   318篇
  2017年   524篇
  2016年   532篇
  2015年   456篇
  2014年   564篇
  2013年   738篇
  2012年   756篇
  2011年   806篇
  2010年   721篇
  2009年   801篇
  2008年   684篇
  2007年   735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495篇
  2004年   372篇
  2003年   306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cultiv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peat soil, perlite, vermiculite and yellow mud on growth of Gesneriaceae species(Chirita gueilinensis, Sinningia speciosa, Lysionotus pauciflorus, Hemiboea henryi, 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Saintpaulia ionantha). The growth traits of each plant growing in 7 different matrix materials were investigated.The plant height, crown width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of each plant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substrate ratio was peat soil∶vermiculite=2∶1for C. gueilinensis, L. pauciflorus and H. henryi; peat soil∶perlite∶vermiculite = 2∶1∶1for S. ionantha; peat soil∶vermiculite∶yellow mud=2∶1∶1 for S. speciosa; peat soil∶perlite∶vermiculite∶yellow mud=2∶1∶1∶1 for A. acuminatus.  相似文献   
62.
为提高大树移植成活率及探索修剪方式与大树移植成活生长的关系,以20a以上生广玉兰为试材,以全冠移植为对照(CK),分别采用剪去1/3枝叶量的轻度修剪(QX)、剪去2/3枝叶量的中度修剪(ZX)和不留枝叶的截干回缩修剪(JX)3种方式修剪后移植,经过3a连续试验观察,研究不同修剪方式对广玉兰大树移植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种修剪方式极显著提高广玉兰移植后的成活率和新生叶片数、第2年(2013年)和第3年(2014年)的侧梢数、侧梢长度和底径以及第1年(2012年)和第3年(2014年)冠幅生长;与其他2种修剪方式相比,JX显著提高广玉兰移植成活率、第2年(2013年)和第3年(2014年)的侧梢数、顶梢长度、侧梢长度及冠幅生长以及第3年(2014年)的新生叶片数;显著提高第2年(2013年)和第3年(2014年)的侧梢底径。表明截干回缩修剪更有利于广玉兰大树移植的成活和复壮生长。  相似文献   
63.
以不同浓度的GA3、6-BA和IAA浸种24 h,通过比较浸种后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各项指标来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对金荞麦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处理浓度范围内,150 mg/L的GA3浸种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鲜重、平均株高、平均根长、叶绿素含量、POD活力分别提高37.7%、39.6%、68.3%、75.6%、17.7%、20.5%、18.7%、68%.而用0.1 mg/L 6-BA和25 mg/L IAA浸种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综合比较表明,150 mg/L的GA3对金荞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作用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64.
为厘清汉江水体鱼类集约养殖与生态负荷量的关系,测定安康库区滤食性鱼类天然鱼产力,测算Ⅱ类水质限定条件下的安康库区生态负荷量,并与以水体磷含量为标准的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表明,设定网箱深度3 m,单位水体生态负荷量为193.44 g/m3,总产量控制为10.47×104 t。库区网养单产为100 kg/m3时,网箱养殖面积控制为1.93‰,网箱生态养殖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呈反比。  相似文献   
65.
在整个养猪生产中,育肥是养猪的最后一个生产环节,是检测猪种选择是否正确,营养饲料是否适合,饲养技术是否过硬,疫病防控是否完善的关键,不仅关系到市场供应,而且对猪场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也是发展养猪生产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6.
以太原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树干解析对其生长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华北落叶松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在第15年达到最大值,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在第18年相交;树高连年生长量在第15年达到最大值,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在第22年相交。材积在15~25年时连年生长量快速增长,25年时连年生长量达到了最大值,之后逐渐减缓,直到第34年,材积的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没有相交,说明太原市的华北落叶松林分还没有达到成熟期,正处于生长期。  相似文献   
67.
为研究药用大黄林药间作的关键技术,于陕西省镇巴县盐场镇响洞村退耕香椿林地下移栽一年生药用大黄种苗,并测定其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药用大黄生物量的积累随种植年度的增加而增加,第1年增长较为缓慢,第2年、第3年增速较快;不同郁闭度对药用大黄生物量的积累有显著性影响,当郁闭度为40%时,生物量积累最为显著,药用大黄平均单根鲜重高达5.3 kg。镇巴县药用大黄与香椿树林药间作,可以有效地缓解土地资源匮乏,保护野生资源不被破坏,同时也是生态种植的一种应用,为镇巴县林药间作模式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8.
旨在为‘SH1’矮砧‘富士’提供幼树树形管理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4年生‘SH1’矮砧‘富士’为试材,通过70°、90°、120°3种拉枝角度的处理,探讨不同拉枝角度对苹果幼树生长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拉枝角度120°时叶片光合速率最大,且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拉枝角度90°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最高、叶片厚度、百叶重最大,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拉枝角度90°时的冠下光合间接辐射最大,拉枝角度120°时株间光合间接辐射、光合直接辐射和叶面积指数均最大;拉枝角度90°时长枝的长度、粗度最大,中枝粗度最大,拉枝角度120°时中枝长度最长;拉枝角度90°时果实单果重、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均最大。综合考虑树体生长势和果实品质等因素,90°为‘SH1’矮砧‘富士’枝条适宜的拉枝角度。  相似文献   
69.
我国鱼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原料问题组胺含量普遍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过高的鱼粉含量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为了降低过高的组胺含量对鱼粉品质的影响,本实验通过使用微生物参与降解鱼粉产品中的组胺。实验将降解时间与微生物添加比例作为变量,测试出较为适宜微生物降级组胺的条件,以及该条件下的实际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设置的6个时间中(以6小时为时间梯),24h为较适宜的降解时间;在较适宜的降解时间中(24h)较适宜的微生物添加比例为10:1。此时鱼粉组胺含量为1622mg/kg,相较未加入微生物处理的鱼粉组胺含量(5298 mg/kg)降低69%。实验结果证明了微生物处理鱼粉中组胺具有显著的效果,为鱼粉生产、储存技术的改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0.
We incorporated explanatory factors including stream habitat type and fish density into individual‐based models with dynamic connections among adjacent habitat units to infer dispersal behaviour of juvenile steelhead Oncorhynchus mykiss in a Great Lakes watershed. We used mark–recapture data and an inverse modelling approach to estimate daily probability of steelhead moving out of a habitat unit, P(move), according to four competing models. The models used included (i) a null model where all fish had equal movement probability; (ii) a habitat‐dependent model where P(move) depended on the habitat type; (iii) a density‐dependent model of P(move); and (iv) a model where P(move) depended on both density and habitat type. The habitat‐dependent model provided the most parsimonious fit to the observed data according to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a (AICc). In the null model, P(move) averaged 0.70, whereas P(move) averaged 0.75 in pools, 0.68 in riffles and 0.73 in runs in the habitat‐dependent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