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5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80篇
水产渔业   145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鄱阳湖团头鲂肌肉的四种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 P A G E 方法, 分析了鄱阳湖团头鲂肌肉中酯酶( E S T) 、过氧化物酶( P O D) 、超氧化物歧化酶( S O D) 和过氧化氢酶( C A T) 共4 种同工酶,结果表明:团头鲂肌肉中 E S T、 S O D、 C A T 均有4 条酶带, P O D 未出现酶带  相似文献   
82.
A nine‐week feeding trial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dietary linolenic acid (LNA; 18:3n–3) requirements of juvenile blunt snout bream. Six iso‐nitrogenous, semi‐purified diets were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LNA (0–25 g/kg). Dietary LNA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urvival rate. However, final fish weight, weight gain (WG),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and feed efficiency ratio (FER)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etary LNA concentrations up to 20 g/kg. Dietary LNA increased muscle LNA and total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 contents, but decreased total saturated fatty acid content. Fish fed 20 g/kg LNA had the highest plasma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total protein, album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levels. Additionally, fish fed 20 g/kg LNA had higher triglyceride levels than control fish. Plasma glucos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etary LNA concentrations.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etary LNA concentrations up to 15 g/kg. Based on SGR and FER, the optimal dietary LNA requirements of juvenile blunt snout bream were 17.5 and 15.6 g/kg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3.
2003-2006年在西江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主要产卵场-封开青皮塘渔场和郁南罗旁渔场的6个点,进行了4次水质监测,据此分析水域营养现状与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青皮塘和罗旁渔场水域溶解氧充足,化学需氧量较低,受到耗氧有机物的污染较小,无机磷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相似文献   
84.
2003-2006年在西江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主要产卵场-封开青皮塘渔场和郁南罗旁渔场的6个点,进行了4次水质监测,据此分析水域营养现状与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青皮塘和罗旁渔场水域溶解氧充足,化学需氧量较低,受到耗氧有机物的污染较小,无机磷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两产卵场无机氮(DIN)含量均较高,近4年单因子指数均大于1,水域DIN浓度均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部份监测点超过Ⅴ类,两产卵场主要受氮污染。采用营养指数法及有机污染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两产卵场的水质均达到了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COⅠ基因序列的联合分析,研究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3类遗传生态群体(包含4个野生群体、2个驯养群体、1个选育良种"浦江1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所分析的7个群体中,共确定了64种单倍型,群体间无共享单倍型.(2)4个野生群体内线粒体DNA的单倍型多样度(Hd)在0.857~0.943之间,核苷酸变异位点数在31~40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在0.275%~0.461%之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范围为4.043~6.800;2个驯养群体的相应参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714~0.800、18~21、0.122%~0.175%、1.800~2.586,均低于野生群体;选育群体的相应参数分别为0.843、23、0.193%、2.843,低于4个野生群体,但高于2个驯养群体.以上4种多样性参数在7个群体中的变化趋势一致.(3)7个群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000 6~0.003 5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010 9~0.133 1之间.4个野生群体间FST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2个驯养群体间FST值差异显著(P<0.05),它们与选育群体间的FST值差异也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生存环境的殊异(敞开的天然水体,封闭的驯养池塘)和人工选择(严格有序的科学选育)对种群遗传结构影响巨大,导致鱼类不同遗传生态类型群体间产生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86.
团头鲂与三角鲂或长春鳊杂交后代的生长及形态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解鳊鲂鱼类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状况及形态差异,对鲂属(Megalobrama)团头鲂(AA)、三角鲂(TT),鳊属(Parabramis)长春鳊(PP)自交群体及其杂交子代(AT、TA、AP和PA)共7个群体进行了生长对比,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繁殖后代的生长性状、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的形态学差异进行分析。在实验组1中,AA绝对增重率最高(0.36 g/d),分别是TT(0.15 g/d)、AT(0.30 g/d)和TA(0.27 g/d)的2.4倍、1.2倍和1.3倍,且AT和TA绝对增重率显著高于TT(P0.05)。在实验组2中,AA绝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分别是PP(0.14 g/d)、AP(0.17 g/d)和PA(0.15 g/d)的1.7倍、1.4倍和1.6倍。结果表明,团头鲂(AA)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三角鲂(TT)和长春鳊(PP)自交群体(P0.05),AT、TA、AP和PA这些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基本介于双亲之间,即低于团头鲂而高于三角鲂或长春鳊。对9项可量性状和20项框架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主要形态特征较为接近母本,即TA与TT的亲缘关系较近,AT和AP与AA的亲缘关系较近,PA与PP关系较近。对7个群体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其综合判别率为86.30%。主成分分析获得了表示形态差异的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95.81%,主成分1特征向量绝对值较大的各性状大多集中在鱼体的纵轴,即背腹轴方向,而主成分2性状大多集中在尾部,反映了尾部的体型特征。本研究为鳊鲂鱼类的杂交育种以及种质鉴别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7.
为了构建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实验从鄱阳湖引进和挑选野生优良亲本为奠基群体F0,2009年–2011年通过群体选育获得F1,2011年再通过群体选育实现了F1到F2的传代。2012年,以鄱阳湖选育F2亲本和团头鲂"浦江1号"F9亲本为基础,经夏、秋季2次低氧胁迫,筛选出536尾耐低氧能力强的F2亲本,构成团头鲂耐低氧F2。2013年,挑选个体大、体形好的F2亲本(雌鱼50尾、雄鱼48尾)建立了24个F3家系群体(2♀×2♂群体22个、3♀×2♂群体2个),共100个F3家系。对上述F3家系群体进行1龄阶段的低氧胁迫养殖,通过测定相应生长指标和耐低氧性状,共筛选出5个快速生长家系群体(A2、A3、A18、A19和A20)和6个生长较快的家系群体(A4、A6、A17、A25、A27、A28),微卫星分析其分别归属于20个和28个家系。结果显示,团头鲂的生长性能指标与耐低氧性状呈正相关。在1龄阶段长时间低氧胁迫养殖条件下,团头鲂耐低氧F3中耐低氧能力强的家系的体质量显著大于耐低氧能力弱的家系,选育出的团头鲂耐低氧F3家系在2龄阶段同样保持了快速生长特征。本研究旨在建立团头鲂耐低氧F3新品系,以供后续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88.
为了研究零换水条件下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养殖水体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的碳氮比(C/N),以及不同C/N形成的生物絮团对团头鲂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本实验设计4个不同C/N实验组,包括投喂基础饲料(C/N=8∶1)的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上添加葡萄糖的处理组,其中将处理组的C/N分别调整为12∶1(C/N12)、16∶1(C/N16)和20∶1(C/N20).结果显示,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实验组中团头鲂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团头鲂养殖适宜的C/N应不低于16,该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絮团能有效提高团头鲂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  相似文献   
89.
本研究拟通过养殖实验确定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最适养殖密度;同时,利用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养殖密度对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酶活性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5个密度处理组,分别为0.15 kg/m3 (50尾/桶)、0.24 kg/m3 (80尾/桶)、0.34 kg/m3 (110尾/桶)、0.42 kg/m3 (140尾/桶)和0.50 kg/m3 (170尾/桶),每组设置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42 d。结果显示,当养殖密度从0.15 kg/m3 逐渐升高到0.50 kg/m3 时,厚颌鲂幼鱼生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最大密度时(0.50 kg/m3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0.34 kg/m3 密度实验组(P<0.05)。同时,最高养殖密度处理组(0.50 kg/m3 )饲料系数显著高于中低密度实验组(0.15、0.24和0.34 kg/m3 )(P<0.05),说明过高养殖密度不利于厚颌鲂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实验表明,提高养殖密度并未影响厚颌鲂幼鱼成活率(P>0.05),各组存活率均较高(>97%)。当养殖密度为0.34 kg/m3 时,厚颌鲂幼鱼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密度实验组(P<0.05)。厚颌鲂幼鱼肠道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受到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其中,0.24和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鱼体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最低密度组(0.15 kg/m3 )和高密度组(0.42、0.50 kg/m3 )(P<0.05);最高密度实验组(0.50 kg/m3 )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低,而丙二醛(MDA)含量最高(P<0.05);谷胱甘肽(GSH)含量最高值出现在0.34 kg/m3 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最低密度实验组(0.15 kg/m3 )厚颌鲂幼鱼肠道细胞色素P450(CYP1 A)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较高密度实验组(0.42 kg/m3 )(P<0.05);最高养殖密度组(0.50 kg/m3 )鱼体肠道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nSOD)相对表达量最低,与0.34 kg/m3 密度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时能引起鱼体的氧化应激反应。研究表明,体重为0.45~1.36 g的厚颌鲂幼鱼最适养殖密度为0.34 kg/m3 ,该结果可为提高厚颌鲂苗种培育效率,促进其种质资源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