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1篇
农学   12篇
  7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53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研究马波沙星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罗非鱼随机分成2组,水温维持在30℃,以10 mg·kg-1分别单剂量肌内注射和口服给药,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中马波沙星的质量浓度,用Win Nonlin 6.1药动学软件的"非房室模型"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肌内注射马波沙星后,药物吸收和消除均较口服快,体内分布广泛。达峰时间(tmax)为0.25 h,峰质量浓度(ρmax)为4.31μg·mL~(-1),消除半衰期(t1/2λz)为19.21 h,表观分布容积为3.94L·kg-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70.36μg·mL~(-1)·h-1。口服马波沙星后,药物吸收和消除均较慢,体内分布广泛。tmax为4.00 h,ρmax为2.45μg·mL~(-1),t1/2λz为22.67 h,表观分布容积为4.27 L·kg-1,AUC为76.66μg·mL~(-1)·h-1。【结论】10 mg·kg-1马波沙星能够有效治疗大多数敏感菌引起的罗非鱼感染。  相似文献   
112.
[目的]了解人工选择偏好对奥利亚罗非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为今后人工选育及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两个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那马群体和武鸣群体)各70尾个体的线粒体DNA的D-loop区序列、CoI基因和Cytb基因进行测序及系统进化研究,并选用20对微卫星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D-loop区序列两个群体共检测出32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6个;基于CoI基因共检测出23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16个;基于Cytb基因共检测出14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10个.基于D-loop区序列、CoI基因和Cytb基因单倍型分别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武鸣群体和那马群体的个体交错在一起,地理差异不明显,且采用NJ法和ME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的进化拓扑结构基本相似.20对微卫星引物均能在奥利亚罗非鱼中获得稳定有效的扩增条带,其中有18个微卫星位点呈多态性;那马、武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6.5000和7.944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是3.9857和4.7268,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123和0.7752,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9614和0.9711、平均Nei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017和0.7636,均表现为武鸣群体略高于那马群体.两个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在不同微卫星位点间差异明显,其变化范围为0.0173(GM241)~0.2318(UNH868),平均0.0997;从单群体近交系数(Fis)和总群体近交系数(Fit)来看,所有微卫星位点的数值均为负值.[结论]经短期人工选择的武鸣群体奥利亚罗非鱼遗传多样性较被长期人工选择的那马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即短期内的不同人工选择偏好对线粒体DNA的遗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3.
114.
【目的】研究印度菜粕替代国产菜粕对奥尼罗非鱼生长性能、免疫力及肝脏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120尾初始体质量约为17.3 g的奥尼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设计4种等氮等能的实用饲料G0、G50、G75和G100,其中,G0为对照组(国产菜粕用量35%),G50、G75和G100为分别用印度菜粕替代G0饲料中50%、75%和100%的国产菜粕并添加质量分数为0.1%的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为诱食剂,饲养周期为43 d。【结果】印度菜粕替代水平升高可导致罗非鱼的末均质量、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升高,其中,G100组差异显著(P0.05)。全鱼体成分和血清常规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丙二醛(MDA)、N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G100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溶菌酶(LZM)含量比G0显著升高(P0.05)。随着印度菜粕替代水平的升高,奥尼罗非鱼肝细胞结构的损伤程度逐渐加大。【结论】生长阶段在17~70 g的奥尼罗非鱼,饲料中印度菜粕替代国产菜粕的水平不宜超过75%。  相似文献   
115.
为了探讨盐碱胁迫条件下鱼类渗透生理调节机制,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材料, PCR扩增得到了Na+/3HCO-共转运子(NBCe1)基因cDNA部分序列,比较了单盐(盐度10、盐度15)、单碱(1.5 g/L、3 g/L NaHCO3)、盐碱混合(盐度10,碱度1.5 g/L;盐度15,碱度3 g/L)胁迫后不同时间(0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Na+、K+、Cl–、Ca2+)以及鳃碳酸酐酶(CA)活性、CA与NBCe1基因m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不同胁迫条件下,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鳃组织 CA 酶活、CA 与 NBCe1基因 mRNA 表达变化均与胁迫强度呈正相关。随时间推移,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单盐、盐碱混合组血清渗透压值较单碱组高。单盐、单碱、盐碱混合组中, NBCe1基因mRNA在鳃中均呈略微上调,但不显著(P>0.05)。单碱组和盐碱混合组鳃CA活性较单盐组高,低盐碱胁迫(盐度10,碱度1.5 g/L)下CA活性较晚达最高值;不同胁迫条件下, CA基因mRNA表达均表现上调,单碱、盐碱混合组更为显著(P<0.05),推测CA较NBCe1对体内3HCO-转运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尼罗罗非鱼盐碱适应生理调节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6.
利用罗非鱼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_2、F_3群体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8对引物中有22对引物能有效扩增,未观察到杂交后代F_2、F_3中有多倍体个体现象。筛选出7个在尼萨罗非鱼杂交后代F_2、F_3群体中存在差异的位点。杂交F_2群体平均等位基因(Na)为2.7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66,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32;杂交F_3群体平均Na为2.14,平均PIC为0.370,平均Ho为0.432,杂交F_3遗传杂合性较杂交F_2降低。F_2自繁F_3过程中,F_3群体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与F_2完全相同,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少于F_2,且F_3群体在2个位点出现完全纯合,杂交F_3群体位点等位基因呈现纯合趋势。研究结果为尼萨罗非鱼杂交世代遗传变异与杂交利用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7.
选用初始体重为2.43(±0.03)g的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随机分为5组,分别投喂含0、8x105、4x106、2x107、1.5×108 CFU/g嗜酸乳酸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的试验饲料,记为G0 、G1、G2、G3和G4.养殖42 d后,测定罗非鱼的生长指标、体成分、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和肠道细菌数量.结果显示,G3和G4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高于G0,但未到达显著水平;饲料系数(FC)以G3最低,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对罗非鱼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不显著.与G0相比,添加嗜酸乳酸菌可提高罗非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其中G3组SOD活性显著升高.饲料中添加嗜酸乳酸菌能降低罗非鱼肠道细菌总数,其中G2和G3显著低于G0;G2、G3和G4罗非鱼肠道中大肠杆菌数与G0相比显著降低;罗非鱼肠道乳酸菌数量随嗜酸乳酸菌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各组罗非鱼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嗜酸乳酸菌可一定程度促进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提高血清SOD和AKP活性,降低肠道中细菌总数,抑制大肠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18.
乙酰胆碱酯酶是监测环境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重要靶标物质.应用聚乙二醇(PEG)/磷酸氢二钾(K2HPO4)双水相体系对罗非鱼肝脏乙酰胆碱酯酶的萃取分离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探讨了PEG1000的质量分数、K2HPO4的质量分数、pH值及NaCl的质量分数对酶萃取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萃取条件.结果表明:K2HPO4质量分数、PEG质量分数、pH值对酶的萃取影响最大.室温下在K2HPO4质量分数为15.0%、PEG1000质量分数为22.0%、pH值为7.0的双水相体系中,酶的分配系数最大、可达5.65,萃取率为72%.放大试验结果表明,该双水相体系对乙酰胆碱酯酶的萃取效果比较稳定,是提取分离乙酰胆碱酯酶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9.
为探究饲料中黄藤素含量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A组)、0.01%(B组)、0.02%(C组)、0.04%(D组)和0.08%(E组)的黄藤素,饲喂平均体质量为0.5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12周。结果表明:(1)饲料中黄藤素的含量对罗非鱼摄食率、末重、日增重系数、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E组体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2)随着黄藤素添加量的提高,血清中AKP、T-AOC活性呈上升趋势,其中以E组最高,D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 0.05),各试验组MDA活性均低于对照组。(3)随着黄藤素添加量的提高,肝脏中SOD、AKP、T-AOC、CAT活性随黄藤素添加量的提高呈上升趋势,E组GSH-P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各处理组MDA活性均低于对照组。(4)C组和D组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D组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及基因IL-1β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C组基因TNF-α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血清补体C4活性呈上升趋势,以E组最高。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04%~0.08%黄藤素在维持良好生长性能的同时能有效提高罗非鱼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0.
温度对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解温度对鱼源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机制,本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无乳链球菌毒力相关参数(生长、粘附、入侵、毒力基因表达以及对罗非鱼致死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培养温度下(25~40 ℃)无乳链球菌的生长速度不同,37 ℃为其最适生长温度,25 ℃时生长速度最慢;25~34 ℃内无乳链球菌粘附在惰性基质上的菌体对应的吸光值(OD590nm)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7 ℃时显著增加,40 ℃时又急剧下降;罗非鱼在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各时间点(6、12、24和48 h),鱼体脑组织中菌量随注射菌体培养温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与不同培养温度下的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死率呈正相关;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的表达也与培养温度相关,hlycfb基因的表达量随菌体培养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34和37 ℃处达到峰值,不同培养温度下无乳链球菌sip基因表达的变化幅度较小,而scpB基因的表达则随培养温度增加而下降;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死率随其培养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低温(25和28 ℃)培养条件下的菌体对罗非鱼致死率较低(<20%),37 ℃时致死率最高66.67%±6.67%。以上结果表明温度参与无乳链球菌生长、粘附、转移、入侵和部分毒力基因表达的调控,它们共同影响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毒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