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1篇
农学   2篇
  7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19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breeding on the immune responses and antioxidant status of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juveniles. Results showed that inbreeding affected the total haemocyte count, and phagocytic, pro‐phenoloxidase (propo), phenoloxidase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decreased after the seventh generation. Antioxidant status showed a similar pattern: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and GSH/GSSG in the cell‐free haemolymph and hepatopancreas decreased, while catalase activity in the cell‐free haemolymph increased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α2‐macroglobulin and bacteriolytic activities in the cell‐free haemolymph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activity in the cell‐free haemolymph and hepatopancreas among nine inbreeding generations. Gene expression levels of proPO and crustin in haemocytes and SOD in haemocytes and hepatopancreas also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he inbreeding generations increas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high level of inbreeding could severely reduce the physiological health of P. trituberculatus. Our obtained data would be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P. trituberculatus breeding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Drosha和Exportin 5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Drosha基因长度为3443 bp,编码103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包含2个相邻的RNA酶Ⅲ结构域(RⅢDa和RⅢDb)和1个双链RNA结合结构域(dsRBD)。Exportin 5基因全长为5000 bp,编码120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包含1个Importin-βN-末端结构域(IBN-N)和1个核输出蛋白结构域(XPO-1)。同源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Drosha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高度相似,与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相似度最高,达94%。qRT-PCR分析结果显示,Drosha和Exportin 5基因在三疣梭子蟹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在卵巢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P0.05);在精巢不同发育时期,2个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在Ⅱ期(精母细胞增殖、分化期)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发育过程中,2个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也大致相同,随着卵巢发育(Ⅱ~Ⅴ期)逐渐升高。研究表明,Drosha和Exportin 5基因可能通过调控miRNA的合成来影响三疣梭子蟹性腺发育过程,为深入解析三疣梭子蟹性腺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蔡鑫  邓灯  王颖  王文琪 《水产科学》2017,(3):303-310
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和流式细胞术3种方法对鼠抗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多克隆抗体与黄道蟹、日本蟳、中华绒螯蟹、勘察加帝王蟹血细胞的免疫交叉反应进行分析。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果表明,该抗体与黄道蟹、日本蟳、勘察加帝王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均发生了免疫交叉反应,且发生反应的抗原决定簇均位于细胞膜上;流式细胞术测定该抗体与黄道蟹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交叉反应阳性率最高,分别为99.45%、98%,与中华绒螯蟹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交叉反应阳性率最低,阳性率分别为81.34%、78.56%;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该抗体与日本蟳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80、38.5ku;与勘察加帝王蟹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80、93ku;与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82、41、30ku;与黄道蟹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70、43ku。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对适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线粒体基因组甲基化分析的BSP(Bisulfite sequencing PCR)引物进行了筛选,在设计的21对引物中,获得了12对BSP引物。利用这12对引物分析了三疣梭子蟹海州湾群体(江苏连云港)和莱州湾群体(山东东营)线粒体基因组本底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海州湾群体不存在甲基化现象,莱州湾群体发现了2个个体在ND2基因(NADH脱氢酶亚基2)位点存在甲基化现象;在存在甲基化的个体中,甲基化类型主要为CHG和CHH类型,还有少量Cp G类型。该研究结果说明,莱州湾群体和海州湾群体线粒体基因组本底水平上的甲基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相关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简并引物扩增及Smart TM 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蜕皮激素受体EcR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2 996bp,编码一个由50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预测理论等电点pI为7.33,分子量大小为55.69kDa。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EcR基因与青蟹、拟穴青蟹、大西洋招潮蟹、陆地蟹、美洲螯虾、褐虾、日本对虾的同源性分别为94%、90%、88%、84%、82%、73%、66%。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EcR在肝胰腺、卵巢、肌肉、眼柄、鳃和心脏中均有分布,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在心脏中最低。高盐(45)胁迫下,EcR基因的表达量在24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呈下降趋势;低盐(11)胁迫条件下,EcR转录组的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在12h达到最低,之后逐渐上升,在48h之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6.
为初步研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几丁质酶PtCht3的生物学功能,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和SMARTTM 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PtCht3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PtCht3基因全长为1409 bp,对PtCht3基因序列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可知,该基因编码由39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预测分子量为43.67 kDa,理论等电点为4.80.PtCht3蛋白亲水性总平均数为-0.097,属于稳定蛋白.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tCht3与日本仿长额虾(Pandalopsis japonica)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几丁质酶3的同源性分别为54%和53%,与其他甲壳动物几丁质酶3聚为一支.RT-PCR显示,PtCht3基因具有较强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前期表达上调,低盐胁迫后在鳃和肝胰腺中表达量出现了波动,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推测PtCht3可能在三疣梭子蟹消化和蜕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三疣梭子蟹渗透压调节进程.本研究为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远海梭子蟹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远海梭子蟹在水温28~30℃,盐度32~34条件下,从产卵至孵化需要257h,从第1期蚤状幼体发育变态为仔蟹苗(C1)约需11~13d。整个育苗共投放蚤状幼体46.6万尾,培育出大眼幼体10.11万只,成活率为21.7%,培育成仔蟹苗5.14万只,育苗成活率为11.6%。文中还对胚胎和幼体发育时间与温度和饵料的关系以及幼体培育成活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对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野生群体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头胸甲颜色进行观察及大螯斑点、头胸甲斑点、游泳足斑点数量统计,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4个地理群体头胸甲颜色存在显著差异,斑点数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样本所属群体进行判别分析,4个群体雌蟹的综合判别率为53.3%,其中海州湾最高,为83.3%;莱州湾最低,为30.0%;说明根据斑点数量不能精确完成个体群体归属判定。建立4个群体各自的判别函数公式,通过对同样环境下养殖的4个群体子代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子代间差异减少;而家系结果显示,子代头胸甲颜色和亲本差异较大,斑点为中间型。综合以上数据初步判定,三疣梭子蟹体色受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且环境因素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菌落菌体形态观察和16SrDNA序列比对的方法,对三疣梭子蟹养殖健康塘和病害塘表层底泥中的异养细菌进行了比较研究。分离得到的255株细菌可分为13个菌落类群,33个菌体亚群。对占异养细菌总数34.5%的两个优势亚群(A-NS-SpR亚群,不产芽孢的球杆状菌;B-SF-SR亚群,产芽孢的短杆状菌)的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A-NS-SpR亚群属于变形菌门中的2个纲3个科8个属约12个种,其中Halomonas ventosae和Donghicola eburneus两个种数量最多,占该亚群菌株的59.1%。B-SF-SR亚群属于厚壁菌门芽孢菌纲的3个科4个属约12个种,其中Bacillus decolorationis和Halobacillus trueperi两个种数量最多,占该亚群菌株总数的60.6%。从属的水平上讲,Bacillus和Halomonas是优势属。A-NS-SpR亚群在健康塘中的丰度(菌株数量)明显高于病害塘,但多样性(种属数量)差别较小,其中Rhodobacteraceae科在两个塘中的数量差别最大。与此相反,B-SF-SR亚群在健康塘和病害塘中的丰度相当,但健康塘的多样性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在甲壳动物视神经节中的存在及分布情况,采用Max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兔抗人GnRH受体的多克隆抗体,对不同发育期雌性三疣梭子蟹的视神经节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显示,GnRH受体的免疫阳性物质在视神经节的多个部位,视神经层、视外髓、视内髓、视端髓及X器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存在,在视外髓、视内髓与X器处的神经分泌细胞中尤为明显。不同发育期的雌性三疣梭子蟹视神经节GnRH受体的免疫阳性分布位置相似,免疫阳性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三疣梭子蟹视神经节存在的GnRH受体免疫阳性物质,为GnRH参与视神经节调节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