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65篇
  免费   2211篇
  国内免费   4725篇
林业   972篇
农学   4006篇
基础科学   297篇
  2453篇
综合类   14762篇
农作物   3313篇
水产渔业   2845篇
畜牧兽医   11086篇
园艺   2020篇
植物保护   2247篇
  2024年   160篇
  2023年   581篇
  2022年   1228篇
  2021年   1488篇
  2020年   1542篇
  2019年   1767篇
  2018年   1246篇
  2017年   1810篇
  2016年   2100篇
  2015年   1885篇
  2014年   1939篇
  2013年   2172篇
  2012年   3028篇
  2011年   3104篇
  2010年   2517篇
  2009年   2374篇
  2008年   2162篇
  2007年   2387篇
  2006年   1940篇
  2005年   1514篇
  2004年   1149篇
  2003年   920篇
  2002年   745篇
  2001年   731篇
  2000年   546篇
  1999年   489篇
  1998年   306篇
  1997年   269篇
  1996年   272篇
  1995年   240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86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75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10篇
  1962年   12篇
  1956年   30篇
  1955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越冬和产卵洄游期黄海鳀鱼对能量的利用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年6月至2003年9月黄海中南部水域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样品,分析越冬和产卵期间鳀鱼能量利用差异。结果显示,各个月份鳀鱼性腺指数(GSI)和腹腔含脂量等级呈负相关。越冬和产卵期间鱼体脂肪消耗速率有显著差异,纯鱼体脂肪消耗速率也有相似变化。摄食期间(3~5月)黄海鳀积累大量脂肪作为能量储备,产卵前期(5月)个别鳀鱼全鱼体脂肪含量超过40%,平均脂肪含量达15%,产卵过后平均脂肪含量水平下降了10%~11%。然而,越冬期间(11~1月)脂肪含量变化幅度很小。产卵期间(5~7月)全鱼体脂肪含最与性腺重量(性腺成熟度为Ⅳ或Ⅴ期)呈显著正相关。叉长和性腺重量(性腺成熟度为Ⅳ或Ⅴ期)也呈显著正相关。越冬期间全鱼体和纯龟体的同体物质(蛋白质)含量比产卵期间低1%-2%。各个月份全鱼体固体物质(蛋白质)含量比纯鱼体低1%左右。越冬期间各叉长组能量变化很小,而产卵期间月能量消耗则随叉长呈指数增长。能量损失主要是脂肪新陈代谢造成,而存储蛋白质主要用于性腺发育,并且在越冬和产卵期间全鱼体的蛋白质含量保持相对常量。  相似文献   
982.
为评定大鲵幼体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干样基础)的实验饲料:D1(43.7%)、D2(47.1%)、D3(51.3%)、D4(55.7%)、D5(59.9%)和D6(64.4%),饲喂初始体质量为(20.99±0.15)g的大鲵幼体92 d。结果显示,①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鲵增重率有显著影响,在D4组达到最大值,较D1组增加了276.4%,且全鲵蛋白质沉积率和肌肉RNA、RNA/DNA值、胃蛋白酶、H^+-K^+-ATPase、胰蛋白酶、脂肪酶和Na^+-K^+-ATPase、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在D4组达到最佳,而肝脏和肠道丙二醛(MDA)在该组均达到最低;②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肌肉粗蛋白线性增加,全鲵脂肪线性下降,全鲵水分和粗灰分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全鲵粗蛋白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在D4组达到最大;③大鲵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在D4组达到最高,较D1组增加了27.83%。研究表明,以增重率、肌肉RNA/DNA值、蛋白质沉积率和皮肤胶原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到大鲵幼体饲料的最适蛋白质水平为55.9%~58.3%(干样基础),该饲料蛋白质水平能显著提高大鲵幼体胃的泌酸能力、机体消化吸收和抗氧化能力,增加鲵体营养素的沉积,从而促进生长和饲料的转化;而低蛋白质水平饲料显著抑制大鲵的生长。  相似文献   
983.
朱凯  戴志远  沈清  郑振霄 《水产学报》2021,45(7):1213-1224
为了研究3种不同海洋脂质- 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ntemacnioc acid , EPA), 二十二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 , 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ocosahexaenoic acid , DHA)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本实验采用葡聚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C57BL/6小鼠为UC模型,以小鼠的体质量量减少量、疾病活动指数、结肠表观、结肠长度、结肠的重量与长度比、苏木精-伊红染色结肠组织切片的显微观察及组织学损伤评分为指标评价3种海洋脂质对UC的干预效果,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了3种海洋脂质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海洋脂质均可以有效抑制UC小鼠体质量的下降、疾病活动指数的升高、结肠长度的缩短及组织损伤评分的升高,其中DPA的在抑制体重下降、疾病活动指数升高以及组织损伤评分升高方面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者。16S rDNA高通量测序的结果显示,3种海洋脂质可以有效抑制UC小鼠肠道内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肠球菌属、埃希菌属/志贺氏菌属、乳球菌属、普雷沃菌属和毛螺菌属丰度的增加,阿克曼菌属、理研菌属、双歧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丁酸杆菌属、真杆菌属和螺旋菌属丰度的降低,其中DPA对阿克曼菌属, 理研菌属, 丁酸杆菌属和埃希菌属/志贺氏菌属具有更加显著的调控作用。本研究表明,EPA、DPA和DHA这3种海洋脂质可以显著缓解UC小鼠的病症,并且可以显著改变UC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说明这3种海洋脂质对UC的管控作用或与其对肠道特定微生物的调控作用相关。本研究为海洋脂质,尤其是DPA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参考,并为膳食管控慢性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84.
为初步研究中国明对虾MKK4的生物学功能,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MKK4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明对虾MKK4基因全长为2 064 bp,开放阅读框长1 221 bp,5'非编码区长214 bp,3'非翻译区长629 bp。将该基因命名为FcMKK4。推测该基因编码40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5.94 ku,理论等电点为8.50。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FcMKK4与肩突硬蜱和印度跳蚁的同源性分别为80%和78%,与其他节肢动物MKK4聚为一支。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FcMKK4基因在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肝胰腺。氨氮胁迫后该基因在中国明对虾肌肉、肝胰腺、血细胞、鳃、心脏、肠和胃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并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谱式,表明FcMKK4可能参与中国明对虾非生物胁迫的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985.
试验研究了不同盐度下(3和22),以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为蛋白源,配制6种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和肝胰腺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饲养试验为期40 d。结果显示:(1)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可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成活率、肝体指数、肥满度和肝胰腺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重率随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升高而升高,但当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升至29∶8时,增重率不再明显升高,其它指标均先随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升高至一定程度,而后则稍有下降;(2)盐度22组对虾的增重率、成活率和肥满度显著高于盐度3组对虾,肝体指数却显著低于盐度3组,不同的盐度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3)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盐度和饲料动植物蛋白比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成活率和肝体指数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盐度22下全动物蛋白饲料组、盐度22下全动物蛋白和动植物蛋白为29∶8的饲料组、盐度3下饲料动植物蛋白比为14∶23的饲料组中;(4)Broken-Line分析表明,3‰盐度下凡纳滨对虾最适饲料蛋白比为29.12∶7.79~30.29∶6.71,盐度22时为26.05∶10.95~29.03∶7.44。结果提示,饲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会随配方中动植物蛋白配比而改变,且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对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的要求有所不同,但配饵中适当的动植物蛋白比可以满足虾对各种氨基酸的适宜需求。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结合实际的养殖环境和饲料蛋白源种类,来设计适宜的实用饲料配方,这样才能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6.
为了研究细胞周期蛋白Y(cyclin Y)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卵巢发育中的作用,从斑节对虾转录组数据中筛选获得cyclin Y基因部分序列,采用SMART-RACE方法克隆得到斑节对虾细胞周期蛋白Y(Pm-cyclin Y)基因c DNA全序列。Pm-cyclin Y基因c DNA全长1576 bp,其中包含108 bp的5′非编码区(5′UTR)和439 bp的3′非编码区(3′UTR)以及102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34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1个保守的周期蛋白框(cyclin box)同源结构域(172~257 aa),预测的分子量约为37.6 k D,理论等电点6.64。实时定量PCR显示其m RNA在卵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并且在卵巢5个不同发育期都有表达,在III期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方法对Pm-cyclin Y进行重组表达,为其蛋白质功能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7.
为探究几丁质酶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蜕皮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基因(PtChi)cDNA全长(登录号:KF914663),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及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PtChi基因cDNA全长2 200 bp,包括5’非编码区(5’-UTR)16 bp、3’-UTR 714 bp和开放阅读框1 470 bp,编码48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为53.97 ku和4.76。(2)BlastP 结果显示,PtChi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甲壳动物Chi-3的一致性为61%~96%,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Chi与其他甲壳动物Chi-3聚为一支。(3)qRT-PCR结果显示PtChi基因在C期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表达水平最高,胃、大颚器、心脏和眼柄中PtChi-mRNA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在其他组织中PtChi-mRNA表达量最低,且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4)不同蜕皮阶段,PtChi在肝胰腺、肠、胃和大颚器4种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模式有所不同,肝胰腺中PtChi-mRNA表达水平在AB期最高,C期最低,暗示PtChi可能参与三疣梭子蟹蜕皮后期对病原体的免疫防御;肠中的PtChi-mRNA表达水平在E期最高,C期最低,推测PtChi参与蜕皮过程中肠道围食膜的分解和免疫功能;胃中PtChi表达水平在C期最高,暗示其参与了食物消化。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克隆的PtChi可能为甲壳动物Chi-3型,其准确生理学功能及其在蜕皮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88.
989.
ABSTRACT

A 24-week feeding trial was conducted in concrete tanks with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L.) with an average initial weight and length of 50.87 ± 6.03 g and 14.4 ± 0.45 cm, respectively,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wo protein sources and two feeding frequencies on growth performance, production traits, and body composition. Twelve 4 m3 concrete tanks (2 × 2 × 1.25 m, long, width, and height) were each stocked with 100 fish and fed diets containing either fish meal protein or soybean meal protein at two feeding frequency of two times daily or four times daily (2 × 2 × 3 factorial experiment).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sources on growth rate, wherea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growth rate with increasing feeding frequency (P < 0.05). The same trend was also observed for mean body weight (g), production rate (kg/m3),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 day?1). The best final mean body weight (g),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 day?1), and production rate (kg/m3) were recorded in groups of fish fed with feeding frequency four times daily. Whole fish moisture, protein, fat, and ash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P ≤ 0.05) by protein sources and feeding frequency, except protein not influenced with feeding frequency. Energy was significantly (P < 0.05) influenced by feeding frequency, but not by dietary protein sources. Economic evaluation indicated that soybean meal (Diet B) at four times feeding daily was the most cost-effective and affordable feed strategy for farmers. We conclude that a soybean diet fed four times daily is recommended for adult Nile tilapia reared in concrete tanks.  相似文献   
990.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presence of Babesia parasites in 104 domestic dogs in Nigeria. Sequentially, Babesia parasites infecting domestic dogs underwent genetic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The results of nested PCR based on the Piroplasmida 18S rRNA gene illustrated that 13.5% (14/104) of the samples were positive. The obtained positive samples determined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18S rRNA genes. In the genetic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four of five nucleotide sequences were similar to Babesia canis rossi, and one sample exhibited a close similarity to a Babesia sp. isolated from a raccoon in Hokkaido, Japan. The present study revealed the widespread presence of B. canis rossi among domestic dogs in Nige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