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55篇
  免费   938篇
  国内免费   1513篇
林业   1815篇
农学   2475篇
基础科学   116篇
  1957篇
综合类   6400篇
农作物   1471篇
水产渔业   1125篇
畜牧兽医   2086篇
园艺   1185篇
植物保护   876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419篇
  2021年   464篇
  2020年   517篇
  2019年   553篇
  2018年   397篇
  2017年   580篇
  2016年   699篇
  2015年   634篇
  2014年   771篇
  2013年   836篇
  2012年   1052篇
  2011年   1314篇
  2010年   1165篇
  2009年   1224篇
  2008年   1212篇
  2007年   1317篇
  2006年   1145篇
  2005年   912篇
  2004年   675篇
  2003年   635篇
  2002年   498篇
  2001年   430篇
  2000年   353篇
  1999年   290篇
  1998年   247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中国李RAPD的优化反应体系及其在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乔玉山  章镇  房经贵  郭洪 《果树学报》2003,20(6):445-449
以5'-GACCGCTTGT-3'为随机引物,以奉化李(Prunussalicinacv.Fenghuali)为试材,对中国李RAPD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25μL反应体系中,TaqDNA聚合酶、Mg2+、引物、模板DNA和dNTPs5种主要成分的适宜浓度或用量分别是:1.0U、2.5mmol/L、20ng、40ng和0.2mmol/L。利用该优化反应体系,用10个随机引物,构建了5个中国李品种的RAPD指纹图谱;并以共有谱带率对这些品种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5个中国李品种的共有谱带率平均为33.2%,变异幅度为20.1%~44.9%。  相似文献   
62.
黄大斌  杨菁  陈明忠  陈坚 《食用菌》2003,25(6):9-10
由自然变异经定向选育的花菇菌株98—1,其农艺性状较原始菌株有明显的改善,本文应用RAPD技术对98—1菌株与939、135,08进行DNA指纹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DNA多态性,从分子水平上验证花菇菌株经自然变异和定向选择后,其农艺性状与原花菇菌株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3.
荔枝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应用AFLP技术,对39个荔枝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类研究。筛选出适于荔枝AFLP分析的最佳引物组合3对,分别为EcoRI AAC+MseI CTG,EcoPd AGC+MseI CAT,EcoRI ACC+Msel CAT。在分子水平上,荔枝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非形态学性状所体现的那样丰富。AFLP分析将39个荔枝品种分成了6组,与传统的以果皮龟裂片隆起类型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没有一致性。初步建立起荔枝主要栽培品种的分子标记标准图谱。应用AFLP技术对来自两个不同地方的两个荔枝品种(桂味、妃子笑)进行了鉴别。  相似文献   
64.
黄瓜叶色突变体遗传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从黄瓜雌性系9110G中发现能稳定遗传的叶色突变体。该突变体子叶和第1~2片真叶最初为金黄色,叶绿素含量约为正常株的3/5,但随着叶片的生长这些叶片逐渐转绿。该突变体叶色黄主要是由叶绿素降低引起的,与类胡萝卜素无关。通过对亲本、F。、BE及F2后代观察和叶绿素测定,证明该突变体是细胞核遗传,由单一隐性基因控制,并且绿色对黄色为不完全显性。该突变性状是研究光合系统和基因定位的好材料,同时也可用来作为指示性状鉴定杂种纯度。  相似文献   
65.
红阳猕猴桃全红芽变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10 bp 的随机引物, 通过PCR 技术对猕猴桃全红芽变系86-3 及对照品种红阳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以探讨芽变系遗传物质的变化。以86-3 母株与红阳为材料对300 条单引物进行了筛选, 得到在两个样品间的扩增有多态性片段10 条引物( S107、S84、S157、S27、S188、AY17、AY5、R11、AV9、AM11) 。10 条引物共扩增出148 个片段, 多态性片段为20 个, 占13.5 %。两样品间相似系数为0.7619 , 遗传距离为0.1429 , 表明86-3 果肉颜色的变化与遗传物质的改变密切相关。用4 种引物S107、S84、S157、AY17 分别对芽变系单株及对照进行RAPD 扩增, 不同树龄、不同砧木的芽变单株与对照间的特异性片段同引物筛选中所得结果一致, 可用所得引物对全红芽变系嫁接株的果肉颜色进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66.
外来入侵种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入侵种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可能对地方的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四川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种威胁的省份之一,全省现有20多个外来入侵种。为了防止外来入侵种的泛滥,应当建立外来物种的引入评价机制,慎重进行有意引种;加强口岸管理,防止外来入侵种通过贸易途径无意引入,同时采取措施控制已经产生危害的外来入侵种。  相似文献   
67.
与香蕉种质离体保存相关的几个遗传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前香蕉种质的离体保存主要有缓慢生长保存和超低温保存两种方法。综合有关文献综述和讨论了香蕉种质离体保存过程涉及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稳定性和完整性、适应等遗传学问题。在开展香蕉种质离体保存的过程中,对离体保存所带来的遗传学方面的影响加以重视并设法减少其影响十分重要:(1)香蕉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香蕉种质的离体保存主要以始于吸芽茎尖的培养物作为保存材料;为减少取样环节样本容量较小带来的影响,建议保存数量较大的种质份数。(2)离体保存尤其是缓慢生长保存会引起香蕉种质的遗传不稳定性,因此有必要进行定期的检测。目前香蕉种质遗传稳定性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形态鉴别、超微结构的观察、同工酶分析和分子标记等。(3)与缓慢生长保存相比较,超低温保存除了在保存过程中香蕉种质遗传稳定性较高,在实现对香蕉种质的长期保存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8.
关于修订桃种质资源(Prunus persica)描述体系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评价是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资源利用与共享的基础。目前,中国桃种质资源的评价描述体系一般是按照中国1990年编制的“桃种质描述符”进行。通过对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1980年编制“桃描述系统″和中国“桃种质描述符”在评价的层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系统比较,以及2个标准在种质资源科研实践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中国桃种质资源工作的特点和国外资源的描述方法的新进展,提出中国桃种质资源描述系统的修改建议,为建立中国标准化、数字化的桃种质资源描述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9.
Clones of Hylocereus and of Selenicereus species were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by the banding pattern generated by one to nine 10-mer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in th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reaction. RAPD analysis was also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five Hylocereus and nine Selenicereus species. A dendrogram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a data matrix of 173 polymorphic bands originated by nine primers. Two groups were identified, one consisting of Hylocereus species and the other consisting of Selenicereus specie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cepted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nera studied. The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PCO), i.e. the plot drawn on the basis of the RAPD data, clearly distinguished between three groups, namely, Hylocereus species, S. megalanthus and the rest of the Selenicereus species studied. PCO thus strongly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the tetraploid S. megalanthus is an exception among the Selenicereus group. The RAPD results support our hypothesis regarding the allopolyploid (rather than autopolyploid) origin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70.
With the help of the public, a wide collection of old apple cultivars (cvs) was established progressively at our Department from 1975 onwards. Currently, more than 1400 apple accessions are being maintained and three quarters of them are subjected to field evaluation for disease resistance and agronomic characters.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the ascorbic acid (Vitamin C) contents of old cvs combining interesting disease resistance and agronomic feat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m as cvs adapted to production systems which are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or to be used as parents in breeding programmes. First, a methodological stud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variability of ascorbic acid content depending on fruit position in the trees, fruit size, fruit skin colour and maturity stage. Statistical analyses show that the sample size of six fruits per cv is sufficient to detect a difference of 20% between cvs. Old apple cvs such as GrenadierRGF, Transparente de Croncels, Bramley’s Seedling, Reinette des Capucins, Reinette Libotte and Reinette de Waleffe contain three and seven times more ascorbic acid than the commercial cvs Gala and Elstar, respectively.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need to evaluate the rich potential in our genetic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