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4篇
  9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75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2007年5月东海产卵场及其邻近海域32个采样站位的蓝藻及其网样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33属90种(不包括未定名物种),物种以硅藻为主,甲藻在群落中也较显著,由于气象和水文因素的影响,蓝藻在个别站位成为优势群体.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和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细胞丰度以硅藻为优势,其平面分布主要由硅藻和甲藻所刻画,浮游植物高值区在调查区西北部海域,硅藻高值区与浮游植物的高值区相一致,甲藻高值区主要在调查区中部偏北海域和东部外海海域.浮游植物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在调查区东部和南部较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在调查区中部和东部较高.  相似文献   
32.
东海中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繁殖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2012年春季在东海中部获得的日本鲭产卵群体样品的生物学及繁殖力测定数据,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指数GSI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东海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由1–5龄组成,以2–4龄占优势。日本鲭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4770–734684粒,平均为(145575±10067)粒;纯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75–1404 grain/g,平均为(524±24)grain/g;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02–2070 grain/mm,平均为(483±29)grain/mm。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叉长组间的性腺指数GSI(F=2.34,P0.05)、绝对繁殖力(F=8.57,P0.01)和叉长相对繁殖力(F=5.5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体重相对繁殖力差异不明显(F=2.03,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对繁殖力与体高、肝重关系密切。为了应对高强度的捕捞压力,日本鲭主要采用降低性成熟年龄,减小最小性成熟叉长和卵径、增加繁殖力等策略来维持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33.
为掌握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基于2021年4—12月开展的产卵场综合调查获取的鳀样品及其鱼卵密度数据,运用Garrison重心分布法阐释鳀产卵洄游分布特征及其主产卵期;通过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的构建,分析主产卵期内鳀卵密度与同步获取的海水表层温度(SST)、海水表层盐度(SSS)、海水表层叶绿素浓度(Chla)、浮游动物丰度(Fd)、浮游植物丰度(Fz)和深度(Depth)等6个环境因子,以及时间(月份,Month)和空间(经纬度、Lon和Lat)因子之间关系,并识别主控因子。结果显示,海域内鳀产卵期较长,由4月持续至11月,5—8月为主产卵期,其中,5—6月为产卵盛期。鳀产卵场规模和位置时空变化明显,时空因子与鳀卵密度分布呈密切非线性相关(累积偏差解释率为48.1%),(SST, SSS) (18.7%)和Depth (5%)次之。鳀产卵期适温范围较广,产卵场分布表现出高温高盐(低温低盐)增效作用和高温低盐限制作用。产卵初期(4月),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较低,产卵重心位于海洋岛东南侧深水区;盛期(5月底—6月初)在SST主导下,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至年内最高值,核心产卵场位于石城岛–庄河河口一带海域;此后,随着辽南沿岸水系盐度的下降,高温低盐的抑制作用使SSS因素主导产卵鱼群避开沿岸海域,鳀产卵场迁移至外海深水区,7月后位于30~50 m等深线之间;9—10月鳀繁殖活动基本结束,10月鳀卵仅零星分布于调查海域,直至12月未有鳀卵采获。研究可为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产卵场研究及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The spawning grounds of the chub mackerel (Scomber japonicus) and spotted mackerel (Scomber australasicus) in the East China Sea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catch statistics of the Japanese large- and medium-type purse seine fishery from 1992 to 2006. Biometric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specimens caught by purse seiners in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1998 to 2006. Gonadosomatic index (GSI) at 50% sexual maturity of chub mackerel and spotted mackerel females was 2.5 and 2.6, respectively. Using this criterion for GSI, chub mackerel larger than 275 mm and spotted mackerel larger than 310 mm in fork length were considered to be mature. Mature chub mackerel was observed in the area of 15–22°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mature spotted mackerel was observed in the area of 17–25°C SST. The spawning period of chub mackerel ranged from February to June, and that of spotted mackerel ranged from February to May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 spawning grounds were estimated from the distributions of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of spawners and SST. As a result, the spawning ground of chub mackerel was estimated to be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area west of Kyushu in February, March, and April, an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area west of Kyushu and Tsushima Straight in May, and in Tsushima Straight and western part of the Sea of Japan in June. The spawning ground of spotted mackerel was estimated to be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ern coastal area of Kyushu in February, March, and April, and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area west of Kyushu in May.  相似文献   
35.
【目的】为解决我国南方温敏核不育水稻制种过程中遇低温易发生育性转换问题,对处于育性转换敏感期的温敏核不育水稻进行低温诱导并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探讨其对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温敏核不育水稻株1S和准S为材料,在育性敏感时期对其进行连续7 d冷灌池低温(22.5℃)诱导并分别喷施乙烯合成促进物质乙烯利和抑制物质二氧化氯溶液,统计花粉可染率及套袋自交结实率,对乙烯合成关键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分离并分析了乙烯合成途径关键酶OsA CO5和Os ACS5的启动子。【结果】在22.5℃低温诱导条件下,株1S和准S连续7 d喷水处理后的可染花粉率分别是4.3%和8.9%,套袋结实率分别是1.6%和2.5%;与喷水对照相比,喷施1600 mg/L乙烯利,株1S和准S可染花粉率分别下降3.3和7.2个百分点,且都无结实;喷施1500 mg/L二氧化氯溶液的株1S和准S可染花粉率分别上升3.5和3.3个百分点,套袋结实率分别上升0.78和0.52个百分点。在低温诱导条件下(以喷水为对照),连续7 d喷施1600 mg/L乙烯利时,株1S和准S幼穗中OsA CO5和OsA CS5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分别是对照(喷水)的1.19、1.24(株1S)和1.24、1.1(准S)倍;连续7 d喷施1500 mg/L二氧化氯溶液时,株1S和准S幼穗中Os ACO5基因表达量变化不显著,而株1S和准S中OsA CS5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分别是对照(喷水)的93%和89%。与正常大田温度相比,在22.5℃低温诱导7 d时,喷水、喷施1600 mg/L乙烯利及1500 mg/L二氧化氯溶液处理分别会导致株1S和准S幼穗中OsA CO5和Os ACS5基因下调表达。此外,发现OsA CO5和OsA CS5的启动子除含TATA盒和CAAT盒等基本结构以外,还含有多个组织特异表达及乙烯调控顺式作用元件。【结论】低温诱导条件下,在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敏感期,喷施1600 mg/L乙烯利可抑制育性转换。  相似文献   
36.
摘 要: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是获得小麦单倍体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 ,DH)植株、构建小麦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为创建小麦抗吸浆虫DH群体,在温室条件下对5个小麦抗、感吸浆虫杂交组合进行了单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形成有较大影响;小麦授粉后2,4-D适宜的点药时间为6-36小时;适宜的2.4-D药液为 10-30mg/L;授粉后适宜的剥胚培养时间为14-16天,授粉后茎秆离体培养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培养温度以20-250C为宜。本文提出了在温室条件下高效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及条件。  相似文献   
37.
研究温度、光照时间对辣木油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此选择合理的保存方式。用石油醚浸出法制成辣木油试样,以过氧化值(POV)为试验指标,采用Sehaal烘箱法和室内自然光照射法进行试验,测定不同温度和不同受热、光照时间下的POV值并计算氧化诱导时间。结果表明:不同受热时间下测得的POV值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而不同光照时间的POV值则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辣木油对温度比较稳定,但对光照则相反,光照时间越长抗氧化的稳定性就越差,光照氧化诱导时间仅为3.5 d。提示了辣木油应在20℃左右保存并特别注意避光,在此条件下的货架期可达304 d。   相似文献   
38.
选取花生品种群育54和潍花8号的幼苗,进行网斑病菌接种和不同浓度水杨酸溶液的诱导处理后,测定两个品种几丁质酶活性。结果表明,经诱导处理后,两品种叶片几丁质酶活性均有提高,群育54酶活性水平提高幅度远大于潍花8号。几丁质酶活性在网斑病菌侵染后6d达到峰值,可提高3~5倍;水杨酸处理后48h达到峰值,可提高5~10倍。不同浓度水杨酸对两个品种几丁质酶活性诱导效果有差别,1.5mmol/L水杨酸溶液处理后48h几丁质酶的活性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39.
以棉花新品种百棉1号为试验材料,将百棉1号对照及SP2代诱变材料的主要纤维品质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同时测定主要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将百棉1号对照及SP2代诱变材料划为3类,其中第Ⅱ类(A082456)绒长(31.58mm)、马克隆值(4.58)、比强度(29.42cN/tex)均比对照好,纤维品质综合表现最优;第Ⅱ类的生理指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最高,抗寒性抗旱性增强;第Ⅱ类农艺性状的第一果枝节位最低,单株成铃数最多,结铃早,较对照早熟。表明经航天诱变后,第Ⅱ类(A082456)可以作为品质优良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0.
太子参种子特性及种胚离体诱导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学观察和无菌诱导培养技术研究太子参种子特性并离体诱导培养种胚。结果表明:太子参种子由外种皮、内种皮、外胚乳和胚构成,胚由子叶、胚芽、下胚轴和胚根组成,其中胚芽非常细小;种子具休眠特性,需要后熟过程才能自然萌发;种子的外胚乳对胚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剥去种皮和外胚乳的裸胚在培养基MS+6 BA 1.0 mg/L+NAA 0.2mg/L中能很快被诱导萌发生长,萌发率78.3%。说明太子参种胚通过离体诱导培养,可有效解决种子的休眠现象,这为实现太子参无病毒种苗的工厂化育苗提供新途径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